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品词,吟诗作赋,走进琴棋书画茶,是耕读传家融入骨血的雅训,更是一缕灵魂暗香浮动的气韵。当指尖触碰到唇齿生香的唐诗宋词,恍若推开一扇神奇的时空之门,在诗词的浩渺烟云间,读者不仅收获珠玉琳琅的辞藻、历史沉淀的智慧,更有与先贤隔世相望怦然心动、与作者对话共鸣的妙不可言。诗人的墨痕就像漂泊在时光渡河的舟楫,载着我们溯流而上,触摸李白“举杯邀月时”袖袍掠过的唐风飘逸,聆听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哽咽之言。字字句句,如船桨划过心湖,溅起的是治学之道、人生哲理、处事智慧,以及心底晶莹嫣然的情愫。每一阕诗词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呕心创作、应景而颂的心境,那是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钟,是苏轼竹杖芒鞋里的顿悟,是千百年不熄的灯火,是暗巷中烛照今人迷途的微光,更是流星划过夜空的瞬间闪烁。
无论是李白的洒脱奔放、杜甫的忧患鞭挞、白居易的质朴清雅、王维的禅意超然,乃至高适、岑参的豪情、苏轼的豁达……诵读这些名家的经典作品,我常深陷于这般朝圣的痴迷,泪光中仿佛见到作者,见到被时光封存着贬谪途中的冷月,离乱烽火下的孤鸿,抑或是金榜题名时马蹄踏碎长安花的清响,不自觉地被作者的人格力量与其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可读性而深深折服。
读中学时,唐诗宋词便如同血脉般开始在我生命里奔涌。后来,在军营的寒夜里挑灯朗诵边塞诗的慷慨激昂,转业到地方后伏案写新诗的低吟诵读,那一股由平仄组成的韵律从未间断。我的目的与动机很纯粹——做一个虔诚的文化传承人:让屈子的香草漫过当代的荒原,让易安的梧桐细雨浸润浮躁的尘心。如果有人因我的微薄之力而提笔,在方格纸间写下一行诗,在晨昏时刻陪着孩子吟诵,便是对千年文脉最好的续写与深情礼赞。
读诗写诗,不只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忠于祖国、热爱生活、讴歌时代、点赞人民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更是希望通过创作与传播诗歌激发更多的读者,减少焦虑与迷茫,减少怨言与抱怨,汲取更多健康向上的能量,散发更多的正能量。它们是我手握钢枪换成笔后的另一种坚守,以文字为祖国的界碑,用军人“铁马秋风”“战地黄花”“爬冰卧雪”“边关冷月”镌刻着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以韵律为号角,用一腔“铁血丹心”“壮志豪情”唤醒新时代深处的浩荡春雷。为营造诗意盎然的浓厚氛围,我愿动员更多的广播电视台主播、文艺院团主持人、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用金石之声唤醒沉睡的《楚辞》《诗经》,邀请博物馆讲解员、青年志愿者等以青春之喉参与传唱对祖国的礼赞。在“中华文物我来讲”“长江文化我来讲”“巴蜀文旅走廊打造我来谈”等舞台幕后,悉心指导青年一代打磨比赛讲稿,打磨朗诵技巧,激发刻在基因中对经典的一份热爱,让他们在长江三峡奔流的浪涛声里,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长啸共振,使“却话巴山夜雨时”装满今人的诗囊。
前路迢迢,我当以奋斗为笔,以热血为墨,以朝圣之心走进诗词儒林。当青藏高原的记忆融入平仄,当阳春白雪淬炼成诗行,当下里巴人耕耘这一隅由方块字的沃土上,必会生长出广袤的诗林。我甘愿化作林间的一股微风,带着那些盛开的花絮飞扬,在新的沃土上生根;我也要成为静待新生的枝丫,将华夏优秀诗词投向更高更远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