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小清的头像

雷小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8
分享

《乡村镜像》

我有一个同学,姓赵,在乡文化站当站长。赵站长年近花甲,本来烟瘾很大,现在戒了,本来有点懒,现在每天早起,在村庄里散步,用手机拍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开一个栏目,命名为“乡村镜像”。

《雨后》,《晚七点,太阳余辉》,《夏天的风景》,《池塘边》,《秋恋》,《今晚的月亮》--------,一个标题下面一张或几张图片。天空,山,水,田园,时间,天气,农民,这是赵站长乡村音乐七个音阶,排列组合万千旋律,谱写无穷无尽音诗音画,家园与大自然,两种执着的热爱交织在心中。

我们这一代,扎根乡土很深,我喜欢村庄宁静,宁静中又很热闹。早晨燕子群飞,黑了一片天空,飞远一点就没入山色,停在两根电线杆之间四根线上密密麻麻。白天叫卖声来来去去,各种各样物品,好像超市在公路上移动,网购也很活跃。夜晚从月下湖边散步回家,走进村口,蛙声如潮,青山隐隐,山脚下,月色冲淡广场盏盏村灯,歌声远远传来,那是妇女们在小河旁跳舞。

有一组照片的按语是这样:“隔了好几个月没走李河路线锻炼,这边的风景也没摄入我的手机,这两天走路路线进行了调整,码头路线因为修路导致泥湿路滑,不便清早走路。”

李河离我家七八里,有一家油坊,榨香油、麻油。前年仲夏,某天上午,我和妻子到油坊榨油菜籽,人多,妻子在那里等候,我沿着赵站长现在走的李河路线向东游走,虽然离我们村庄不算远,但毕竟初来,有一种新鲜感,既陌生又熟悉,平生坐汽车火车经过不少遥远乡间,都有这种感觉。湖边,草满池塘水满陂,水牛在塘里泡澡舍不得起来,露出头,露出背。黑的,公路转弯往南,一排白杨,崭新密叶遮住湖光,树梢上露出湖那边山梁,绿色有深有浅,一个五十多岁的农妇坐在浓荫里喝茶歇息,已经挖了三块麦茬地,锄头放在地边,麦茬间长些熟悉的青草,一派乡间五月风光。我的兴致很高,阳光照在身上,好像胃里屯着美酒,酒力导致燥热,很舒服,梦游一般飘飘荡荡,不知不觉离油坊越来越远。在乡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和谐,赵站长在一张图片上说:“在家门口花亭湖边走路锻炼,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湖畔歌人,他是握一管陶笛,吹一曲《故乡的原风景》,一路悠扬。

今年(2022)十二月十八,赵站长发朋友圈,括号里注明“在家里二楼平台用索尼小卡片机摄”,我不懂照相机知识,标题《霜冷家园》很有意境,吸引我点开图片,放大,无云的天空没有制造朝霞的料子,杏黄色烟气由浓到淡蔓延,湖岸几棵淡黑白杨排在一起,高高站立,守望绿色田野,山岗上竹篱护着菜园。守望村庄高下白墙,那里有鸡鸣,挂着残月的屋顶即将升起炊烟。守望山色湖光,湖面大片淡红,小片淡蓝,白杨脚下一片金光,下部牛毛皴似的枯枝间有一些烟霞气,明亮一些,上部阴一些,树梢隐在对面三重山色里,青黑、青蓝,杏黄最浓的天边将最远一个山头映成一堆紫红。照片上看不到霜,凭经验判断,季冬如此晴朗,很冷,结了霜。

画面之外,有一双深情的眼睛。

站在功效角度,乡村养育人口功能老化,需要振兴,需要新业态,新农人。站在审美角度,功能依旧。人们态度不一,功效派崇尚科技创新,习惯快节奏,喜欢科技创造出的世界;审美派崇尚诗情画意,喜欢慢生活,热爱自然界;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都有合理性,因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历史潮流只能有一个方向,功效派紧跟时代,还有一个中间派,理性上崇尚功效,情感上偏重审美,相互调济。

冬天的村庄也很美,落叶树林本来淡淡的,披了厚霜反而最显眼,像雾凇,荷塘冰冻,一枝立着的荷梗倒挂帽子一般焦黑莲蓬,白顶,旁边一枝梗折弯,一只小鸟站在横档,想溜冰,刚接触冰面立即飞回,我搞不懂为什么荷梗脚下的冰面那么多花纹,像是冰刀雕出来的。我穿着大衣毛鞋,戴帽子耳套手套,在村子里转悠。谁家用两段旧门框并在一起在溪上搭桥,走过去折取一枝早梅,嗅嗅,看见板桥霜上留下一行足迹。我一边走,一边思考。现在不少村庄通过种植、养殖、文旅得到振兴,村庄不能走老路,要有开辟新路的人,这人要有胸怀,有眼光,有知识技术,有人开路,走的人渐渐多,新的大道就出来了。

村庄既要新的旋律,新的镜像,又要保持乡村风味,这样才有美好未来。

画里乡村,诗中故园,当生命老去凋零,乘愿再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