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眉山行吟
卢新松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尚未完全穿透那厚重的晨雾时,黛眉山便已在这朦胧的氛围中缓缓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此刻,黛眉山的轮廓宛如一幅尚未完成的水墨画卷,淡雅而又不失韵味。新安的群山皆以其嶙峋的筋骨展现着独特的气质,而黛眉山却独树一帜。它蜿蜒伸展达三十里之长,仿佛是仙人不经意间遗落于人间的眉笔。在黄河与青要山之间,它尽情地勾勒出那绵延不绝的苍翠之色,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行至山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壁上那“黛眉天下秀”五个朱砂大字。经过一夜露水的浸润,这几个字愈发鲜亮夺目,恰似美人眉间那一点鲜艳的胭脂,为这座古老的山门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
山道的初段被厚厚的黄栌落叶所覆盖,当你踏上这些落叶时,脚下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声音仿佛是古老的诵经声,在山间悠悠回荡。导游手指着石阶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向我们娓娓道来:“这可是明清香客留下的足印啊!当年那些求子的妇人,怀着虔诚的心愿,三步一叩首,硬生生地在这坚硬的青石上磨出了一道道凹槽。”她们的虔诚和坚韧,仿佛通过这些凿痕穿越了时空,呈现在我们眼前。转过望仙亭,眼前的景象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只见崖壁上悬着半截铁链,那铁链上布满了锈迹,在锈迹里隐约可见“万历丙申”的字样。四百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当年的祈愿锁早已与山岩紧紧地融为一体,仿佛成为了山岩的一部分。唯有那山风掠过时,空荡的铁环还在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曾了却的心事。
当云海开始缓缓初开时分,我们恰好来到了好运峡。站在峡谷之中,抬头仰望,只见两壁千仞,犹如被刀削斧劈一般陡峭。天空在这狭窄的峡谷间,只留下了一线天光,仿佛一条明亮的丝带在头顶流淌。传说黛眉娘娘采药至此,看到山民们饱受瘴疠之苦,心中怜悯不已,于是便以她的裙带划开了山体,引来了清泉。从此,这峡谷便有了祛病消灾的灵气。当地的老者告诉我们,若在寅时三刻立于“药王石”前,便能闻到百草芬芳的奇妙香气。虽然我此次并未有幸遇到那奇香,但当我仔细观察石缝间时,却惊喜地发现黄连、柴胡等草药丛生,还有那幽兰静静地傍着苍苔生长,仿佛是哪位仙子的药篓不小心翻落凡尘,遗留下了这满谷的生机与神秘。
晌午时分,我们终于攀至摩天阁。站在阁上,眼前的景象让我们不禁为之惊叹,传说中的“天地之吻”赫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上悬的巨石重逾千吨,仿佛随时都会坠落下来;而下承的磐石却不过方寸大小,如此悬殊的比例,让人感觉它危如累卵。然而,它却又稳若金汤,历经岁月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地质学家解释说,这是亿万年风化作用的结果;而樵夫们却坚信,这是女娲补天时的试炼之作。最令人称奇的是,在石隙间竟然生长着三株古柏。它们的虬枝宛如巨龙探云,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而它们的树根却穿石而过,直入地脉,仿佛与大地母亲紧紧相连。当地的歌谣唱道:“柏是山魂石作骨,云当衾被月当烛”,这般神奇的造化,的确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
当我们路过仙人桥时,骤雨忽然毫无预兆地降临了。刹那间,满山的青碧之色瞬间化作了深浅不一的墨色,仿佛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在雨中徐徐展开。雨帘中的黛眉山别具一番风韵:飞瀑从山间倾泻而下,化作了一条条白练,狠狠地击打在石鼓之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深潭之中,雨滴溅落,泛起了珍珠似的涟漪,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在水面上跳跃;就连平日里温驯的溪流,此刻也仿佛被这雨水激起了豪情,咆哮着冲开拦路的巨石,向着远方奔涌而去。我们急忙躲进听涛亭,坐在亭中,静静地看着雨水顺着茅草檐织成了一道道水晶帘幕。恍惚间,仿佛听见了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在雨声中悠悠流淌。这时,一位樵夫披蓑戴笠匆匆而过,他的身影与宋人《溪山行旅图》中的意境别无二致,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宁静的世界。
暮色渐渐将合之时,我们终于抵达了天坛峰。站在峰上,向西望去,黄河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缠绕在山脚,在夕阳的余晖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残阳为云海镀上了一层紫金边纹,使得云海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群峰在云海的环绕下,仿佛化作了一座座浮动的岛屿,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忽然,有钟声从云深不知处悠悠传来,原来是守观的道人敲响了晚课的铜钟。此刻,我才真正领悟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真意。八百里伏牛山脉在此戛然而止,而云涛却向着黄河奔涌不息,仿佛天地在这里展开了一场亘古的对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下得山来,明月已经高高地挂在了中天。回望黛眉山,它已经渐渐隐入了夜色之中,唯见北斗七星垂挂在主峰之上,宛如美人鬓边的玉簪,散发着柔和而又神秘的光芒。山脚的酒肆里,一位老者正用三弦琴弹唱着黛眉娘娘化为山神的传说。那悠扬的琴声和着老者低沉的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世界。黄酒在粗陶碗中泛起了琥珀光,散发着淡淡的酒香。醉意朦胧间,我忽然感觉满山的松涛声都成了优美的韵脚,七十二峰仿佛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行。原来,这黛眉山本就是天地书写的一卷长诗,千年的风霜不过是为其添注的眉批,它静静地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等待着每一个有缘人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