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当成泥土
卢新松
珍珠在蚌壳中孕育,历经岁月的磨砺,终成璀璨的珍宝。人们赞叹它的光华,却往往忽略了脚下沉默的泥土——它平凡、卑微,却承载着万物生长,铺就道路,托起万千生命的重量。诗人鲁藜曾说:“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将你踩成一条道路。”这诗句如清泉般洗涤人心,道出了生命最朴素的智慧。
那个揣着硕士文凭闯天下的青年,恰似一颗固执的珍珠。初入职场时,他意气风发,眼中闪烁着星辰大海的野心。在第一个单位,他每日伏案处理琐碎的数据,核对报表,策划方案。不到两年,他便拂袖而去,理由如利剑般刺向领导:“我有帅才,却只能做小卒!”同事惋惜摇头,领导叹息他“眼高手低”。他像一颗急于破土的珍珠,不屑于在暗处积蓄力量,只渴望瞬间绽放光芒。殊不知,真正的将领,往往从最基层的兵卒做起,在泥土中淬炼出洞察全局的智慧。
第二家公司里,他带着未实现的财富计划,如困兽般焦躁。他渴望立刻点燃一场商业革命,将创意化作金山银山。但领导对他的蓝图只淡淡回应:“步子太大,容易跌倒。”他愤然离职,将失望化作对“伯乐不存”的控诉。其实,泥土从不急于开花,它默默吸收养分,等待季节的召唤。若种子过早破土,只会枯萎在寒风中。而他的“远见”,不过是未经沉淀的浮躁,缺乏泥土般的耐心与根基。
第三家公司成了他更短暂的栖所。八个月后,他因薪资未涨而摔门离去,声震云霄:“我的贡献足以撑起半壁江山!”董事会的沉默像一堵墙,将他隔绝在自筑的高塔中。他始终不懂,泥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承载多少。大厦高耸,人们只惊叹其巍峨,谁又会计算每一粒砂砾的付出?他的“贡献”在自我膨胀中失真,成了困住自己的茧。
岁月流转,他依旧在跳槽的漩涡中打转。每次离职都像珍珠从蚌壳中的一次激烈挣脱,却总在现实的礁石上碰出裂痕。旁观者看他,如看一颗在黑暗中盲目滚动的珍珠,光芒虽存,却始终找不到安放的位置。而职场中那些踏实如泥土的人,或许学历平凡,却一步步垒起事业的阶梯:有人从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有人从销售员蜕变为市场总监。他们不声张,不急躁,将每一次任务化作滋养自己的养分,在时间的沉淀中完成蜕变。
珍珠与泥土的差别,在于姿态与心志。珍珠总向上仰望,渴求被看见、被珍视;泥土却向下扎根,甘愿被踩踏、被覆盖。前者在孤独中焦虑,后者在奉献中丰盈。鲁藜的诗中,“被埋没的痛苦”恰是珍珠的宿命——若只执着于自我的珍贵,便永远困于“怀才不遇”的牢笼。而泥土的生命,却在无数脚印中延伸成道路,在无数双手的塑造中成就形态。它不追问自己的价值,只因它的价值早已融入万物的足迹中。
这让我想起故乡的稻田。春耕时,农人将沃土翻搅,把去年的稻秆埋入深处。泥土吞噬了枯黄,却在腐化中孕育新绿。稻苗抽穗,金黄铺满田野,而泥土依旧沉默如初。秋收后,人们将谷粒装入仓廪,泥土又默默等待下一季轮回。它从不争夺丰收的荣耀,却成为所有收获的源头。正如那些在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乡村教师用粉笔灰染白鬓发,却托起无数孩子的未来;环卫工人扫去城市的尘埃,却为都市铺就洁净的底色;科研实验室里,助手们日复一日调试仪器,无名者的数据最终汇聚成突破性的成果。他们把自己当作泥土,让生命在他人前行中延伸意义。
生命何尝不是一场“泥土化”的修行?年少时,我们总像那青年,认定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珍珠,苛求世界立刻给予相匹配的光芒。但现实往往如冷硬的蚌壳,将我们的锋芒磨砺成温润的弧度。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将“我”溶解于更大的整体中,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找寻坐标。医生治愈患者时,他的价值不在职称的高低,而在病愈者舒展的眉头;作家书写文字时,他的价值不在稿费的多少,而在读者心灵被照亮的瞬间;父母育儿时,他们的价值不在孩子的成就,而在生命传承中流淌的爱。泥土从不标榜自己的伟大,它的伟大,早已被千万人的脚步印证。
那位青年若读懂泥土的哲学,或许会在某个清晨顿悟:他的“率才”不应是凌驾于他人的权力,而是带领团队穿越荆棘的能力;他的“财富计划”不该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将创意化为普惠大众的果实;他的“贡献”无需用薪资衡量,而是在公司发展的齿轮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那一环。当他放下“珍珠”的执念,俯身融入集体的土壤,他的光芒才能真正照亮现实,而非困在自我营造的幻影中。
当今时代,浮躁如病毒般蔓延。社交媒体上,人们竞相展示“珍珠”般的精致生活,焦虑于“被埋没”的恐惧。但历史长河告诉我们:真正推动文明进程的,往往是那些甘为泥土的灵魂。敦煌莫高窟的画工,无名无姓,却用一笔一画在石壁上刻下千年文明;万里长城由无数劳工夯土筑就,他们的名字湮灭在砖石间,而长城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泥土从不追求不朽的姓名,它的不朽,在于成为万物生长的根基。
把自己当作泥土,并非否定自身的价值,而是将价值升华到更辽阔的维度。珍珠困于方寸蚌壳,泥土却可铺展成广袤大地;珍珠终会被珍藏于暗匣,泥土却永远与光明同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是谁”,而是追问“我能给予什么”,生命的境界便豁然开阔。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泥土般的心,能装下万千生命的重量,在奉献中完成最壮丽的自我实现。
我常凝视脚下这片土地——它被无数人踩踏过,被车轮碾压过,被雨水冲刷过,却始终沉默地承载着一切。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终极答案:若我们都能如泥土般以谦卑的姿态承接风雨,以无私的胸怀滋养万物,那么,每一粒微小的尘埃,都将成为铺就人类文明之路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