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新松的头像

卢新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31
分享

黄河澄泥砚:一方砚台里的千年长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万里,泥沙沉淀,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血脉。在这条亘古流淌的长河岸边,有一方小小的砚台,以泥为骨,以火为魂,承载着千年的文脉流转。它便是黄河澄泥砚——我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砚,与端、歙、洮砚并列,却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湮没,又因一代代匠人的坚守,重焕光华。

而李娇,这位生于黄河岸边的女子,正是这古老技艺的当代传承者,她用双手将黄河的泥沙化作墨客案头的珍宝,在方寸之间演绎着乾坤的变幻。

黄河泥沙里的文明密码

黄河澄泥砚的故事,始于泥沙的沉淀。九曲黄河挟泥沙东流,在洛阳至孟州段的河滩,沉积着经千年淘洗的细腻淤土。这些泥沙并非寻常泥土,而是历经河水冲刷、日月风化后的精华,富含矿物质,质地如膏,柔而不散。古人偶得此泥,发现其烧制后坚如石、润如玉,遂以之为砚,开创了澄泥砚的千年传奇。

唐代文人韩愈曾盛赞:“孟州澄泥,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砾异。”彼时,澄泥砚风靡文人雅士案头,唐宋皆为贡品,砚面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窑变万千,如黄河四季的斑斓。然而,元明之际战火纷扰,制砚古法几近失传,直至近代匠人从史卷中寻觅残痕,历经百次试烧,方使技艺重光。李娇的家族,正是这千年文脉的守护者。

河畔少女与澄泥砚的缘起

李娇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乡横山村。1999年,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她随父辈从洛阳新安县迁至焦作市孟州。初到黄河岸边时,她不过是十余岁的少女,眼中只见黄沙漫天、河势汹涌。然而,父亲李伟的工作室里,一方方澄泥砚如静默的玉石,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深深吸引了她的目光。

李伟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幼随祖父制砚,手中刀笔耕砚台,将黄河泥沙化作墨客珍品。李娇自幼耳濡目染,看父亲在黄河滩上寻泥、采泥,看爷爷李留照将砚坯雕琢成荷鱼、龙凤,砚背铭刻诗文。2003年,她从焦作艺术学校毕业后,正式接过家族传承的接力棒,成为黄河澄泥砚的第七代传人。

“最初只觉得好玩,一团泥巴竟能变成砚台。”李娇回忆道,“但真正学起来,才知其中艰辛。”采泥是最基础却也最关键的工序。旧时黄河水浊,泥沙混杂,寻一块纯净的澄泥需跋涉数里,蹲在滩涂上反复筛选。她曾跟随父亲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采泥,手指冻得通红,却因一块好泥的发现而雀跃。如今,黄河湿地保护区设立,河清草绿,泥沙纯净,采料虽易,但她依然坚持亲手挑选,生怕失了古法中对泥性的敬畏。

千锤百炼:从泥沙到砚台的涅槃

制作澄泥砚,是一场与泥沙、时间与火的对话。李娇的工作室里,堆着从黄河滩采回的泥料,它们需经过数月的澄滤、脱水、陈腐。古法中,匠人用绢袋悬于河中,滤取细泥,如今则需以机械辅助,但核心工序仍遵循传统:将泥料反复揉炼,如面团般软硬适中,再以刀笔雕琢。

“砚台不仅是实用器,更是艺术品。”李娇指着案头一方未完成的砚坯说,“每一刀都要有呼吸,纹饰要随泥性走,不能硬拗。”她手中的刻刀游走,砚面渐显荷塘清韵,荷叶舒展,游鱼灵动,砚池如涟漪荡漾。雕刻需兼顾实用与美学,砚堂要平润易发墨,砚池深浅需合书写习惯,砚背铭文更要与主题呼应。这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待砚坯成型,便入窑烧制。澄泥砚的窑变是其灵魂所在——入窑时素色,出窑却幻化万千色彩,朱砂红如朝霞凝露,鳝鱼黄似金鳞跃动,檀香紫若烟云缭绕。窑火温度需精准掌控,过高则瓷化,过低则质脆。李娇常彻夜守窑,观火色,调温度,等待开窑时的惊喜或遗憾。她说:“每一窑都像开盲盒,窑变不可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澄泥砚有了生命。”

守艺与创新的长河交响

作为非遗传承人,李娇深知,守艺不易,创新更难。她曾赴河北美院参加非遗研修班,聆听名师讲解砚台美学,与各地匠人交流技艺。归来后,她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融合,创作出《人民艺术家申凤梅》大型雕塑砚,被纪念馆收藏;在河南卫视《梨园春》舞台上,她现场制砚,教艺术家体验黄河泥的魅力;她将古琴、戏曲元素融入砚台,设计出梨园春砚、古琴砚,让传统技艺与当代文化共鸣。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对非遗教育的投入。在孟州多所小学,李娇定期开展“澄泥砚进校园”活动。孩子们围着她,看黄河泥如何塑形,亲手捏制小砚台。她说:“要让孩子们从小触摸非遗的温度,心里种下传承的种子。”她的工作室成了研学基地,每逢假期,总有学生来此,在泥与火的实践中,感受千年文脉的流转。

砚台里的黄河魂与时代心

一方澄泥砚,不仅是文房雅器,更是黄河精神的具象。它生于泥沙,历经水火淬炼,如黄河百折不回的性格;它静默于案头,却滋养笔墨,如文明长河的绵延不绝。李娇的作品中,常可见黄河元素:中流砥柱砚象征不屈,黄河之光砚展现水波纹理,家砚铭刻移民故事。她将个人经历与黄河记忆融入砚台,让每一方作品都成为时代的见证。

2021年,李娇被授予焦作市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名字与澄泥砚一同镌刻在非遗名录中。然而,她并未止步于此。近年来,她尝试将澄泥技艺拓展至茶具、摆件,让更多人接触黄河泥的魅力;她与高校合作,用科技分析泥料成分,优化工艺;她拍摄短视频,向年轻人讲述澄泥砚的故事。古老技艺在她手中,如黄河之水,既守本源,又奔涌向新。

长河女儿与她的砚台世界

暮色中的黄河,水面泛着金辉,李娇站在滩边,手中捧着一抔新采的澄泥。泥沙从指缝间滑落,如时光的碎屑,却将在她的手中重生为砚台,续写千年文脉。她身后,工作室的灯光温暖,砚坯在案头静待雕琢,窑火在炉中悄然燃烧。

李娇是黄河的女儿,亦是澄泥砚的当代述者。她以匠人之心守护传统,以创新之思激活古艺,让一方砚台不再仅是书写工具,而是黄河魂的载体、文明心的印记。当墨汁在砚堂晕开,笔锋游走纸上时,那不仅是文字的诞生,更是一捧黄河泥沙穿越千年的诉说——在长河不息的奔流中,文化之火永不熄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