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新松的头像

卢新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新安县烫面角:历史长河里的白月光

清晨五点左右,新安县城的雾气还未散去,老城街巷里已飘起一缕缕白烟。巷口那家“老王烫面角”的店铺早早亮起了灯光,木门上斑驳的漆痕与蒸笼里升腾的热气交织,仿佛将百年时光凝成了一张泛黄的旧照片。蒸笼揭开时,“噗”的一声,热气裹挟着麦香与肉香扑面而来,烫面角如新月般静卧在竹屉上,晶莹的表皮泛着玉色光泽,那是新安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也是河洛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烟火印记。

铁路声中的诞生

烫面角的故事,与一段铁轨的轰鸣声紧密相连。民国三年(1914年),陇海铁路贯通新安,这座黄河畔的小城骤然热闹起来。开封人任老大与本地人王金斗在火车站旁支起灶台,卖起了大肉包子。然而蒸汽机车停靠的间隙短暂,包子凉了便皮硬馅散,生意总不见起色。某个寒夜,两人围炉长谈,任老大忽而灵光乍现:“若用沸水烫面,皮子凉了也不僵,蒸制时又不会粘连,岂不两全?”王金斗闻言拍案,次日便试将面粉倾入滚水,揉、搓、醒,反复调试水温与力道。数十次失败后,面团终于呈现出奇异的韧性——柔而不塌,韧而不硬。他们将肉馅掺入骨汤与香料,包成新月状的饺,上笼蒸制。汽笛声中,第一笼烫面角诞生了。食客们咬开薄皮,汤汁迸溅,鲜香漫溢,惊呼:“这哪里是角,分明是咬在云上的月亮!”

任老大去世后,王金斗接过衣钵,将字号改为“老王烫面角”。他的儿子王德法在战乱年间守着炉火,将技艺薪火相传。1980年,王德法赴郑州传艺,烫面角的香气自此飘向中原更远处。如今,新安街头“老王”与“方记”两派并立,前者承袭古法,后者创新馅料,却都守着那烫面的秘要——水温须九十九度,揉面须千转百回,面团醒至恰到好处,方得皮子透如蝉翼,柔似春绸。

指尖上的月光

走进后厨,看老师傅做烫面角,是一场视觉与嗅觉的盛宴。面粉倒入木盆,沸水倾泻而下,师傅手持长筷飞速搅拌,面穗如雪浪翻涌。待热气稍褪,掌心压入面团,揉、抻、叠,力道如舞者踏节拍。面团渐成银白色,切块醒置,复揉至筋道。此时馅料已备妥:精选猪前胛肉,肥瘦三七分,刀刃剁成碎玉,掺入韭黄、白菜心、姜末、小磨香油,再以骨汤调稠。肉馅吸饱汤汁,颤巍巍如凝脂,添盐、糖、五香粉,搅至起劲,方算大成。

包制最是讲究。面剂擀成圆皮,薄处透光,厚处藏韵。馅料填如满月,指尖捏褶八至十折,形如月轮弯弧。食口处内光外皱,脊线隆起如弦,饺肚凹凸有致,恰似少女攥紧的裙裾。蒸笼旺火催逼,水汽裹着面香盘旋而上,十分钟后开屉,烫面角已蜕变为琼玉雕琢的艺术品——表皮半透,内馅隐现,恍若月下观花,雾中望山。

唇齿间的山河

食烫面角,须趁热。筷尖轻夹,皮子颤如凝露,送至唇边,先触柔韧,继感温软,咬破刹那,油汁迸出,金灿润泽。肉馅涌入口腔,鲜、香、咸、醇四味迸发,猪油的醇厚、骨汤的绵长、香料的隐幽、蔬菜的爽脆,层层叠叠,如交响乐奏至高潮。老饕必佐三物:醋、蒜、椒。醋滴破腻,蒜瓣增烈,椒油燃舌,三味激荡,令本已丰沛的滋味更添跌宕。一口咽下,暖意自喉至胃,如春溪漫过山野;余香盘桓齿颊,似风过松林,清音不绝。

新安人吃烫面角,总蘸着记忆。孩童时母亲蒸角迎归,离家游子归来必寻旧味,婚宴宴席上它以“月圆”之形寄团圆之愿。我曾见八旬老者颤手夹角,汤汁溅衣襟亦浑然不顾,只喃喃:“这味儿,和我娘蒸的一模一样……”烫面角何止是食物?它是新安人将山河风物、人情百味揉入面皮,蒸出的光阴标本。

时光里的守与变

“老王烫面角”第四代传人王坤,毕业于医学院,却弃白衣执炊帚。他笑言:“医人治身,烹食疗心,皆是仁术。”老店扩至三处,引入现代管理,却死守古法:面粉必选豫西冬麦,肉馅拒用绞机,烫面水温以温度计苛控。问他何苦,答曰:“温度差一度,皮子便不是那味儿。老顾客一咬便知,骗不了舌。”

而“方记”传人方黑旦,则在传统馅料外创出野菜、三鲜、杂粮诸款,甚至以南瓜、紫薯染面皮,色彩斑斓如霞。其子研出速冻工艺,令烫面角远销海外。新旧交融间,烫面角既守“魂”——烫面技法与肉馅古方,亦焕“新”——形态风味与时俱进。正如新安古城墙,砖石斑驳犹存,内里却通了新路,接住了时代的脉搏。

非遗名录里的烟火

2007年,烫面角入选洛阳非遗名录;2021年,跻身河南省非遗。荣誉纷至,王坤却淡然:“牌子挂墙上,味儿在笼里。日日蒸好角,便是对传承最好的交代。”政府扶持非遗工坊,学者研其历史,游客慕名而来,烫面角从街巷小吃蜕变为文化符号。然其魂始终未变——晨雾未散时,店铺灯火已亮;蒸笼开合间,白气与笑语齐飞。

去年冬日,我见非遗展示会上,方黑旦演示烫面技艺。面团在他手中如活物,揉、甩、叠,观众惊叹如观魔术。少年们围前问:“这得多少年功夫?”答曰:“无巧,唯手熟尔。”百年技艺,原不过是千万次手掌与面团对话的累积,是匠人将光阴揉进面里的虔诚。

年味里的白月光

腊月将至,新安人家家户户备烫面角。陈师傅案前揉面,老伴切馅,儿子归家,三代人围炉劳作。面团在掌心传递,故事在笑语中流淌。蒸角上屉时,窗外烟花骤起,彩光映在雾气上,恍若烫面角的朦胧身影。咬下角时,一年的辛劳皆化入温热香气,父母的爱、故乡的土、黄河的水,尽在舌尖缠绵。

烫面角何尝不是新安人的“年味”?它不似山珍海味炫目,却如白月光恒久温润。无论游子行至何方,那柔韧的皮、鲜香的馅、蒸腾的热气,总在记忆深处闪烁,指引归途。正如《洛阳赋》所言:“不翻汤百年名吃,烫面角四海名扬。”这味,名扬的不止是角,更是河洛儿女将日子蒸出诗意,将传承揉进烟火的心性。

暮色又临,店铺门前排起长队。孩童踮脚望屉,游子匆匆打包,老者细品慢嚼。蒸笼循环开合,如时光的呼吸。新安县的烫面角,在百年流转中,始终是那弯未变的月,照着归人,映着山河,将一份朴拙的温暖,蒸入永恒的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