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新疆吐鲁番期间,河北邯郸的一位作家朋友来看我。他喜欢旅游,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三四天内,我带他参观了吐鲁番市区附近的七八处名胜景区和文物古迹:博物馆、火焰山、葡萄沟、苏公塔、交河故城、坎儿井、五道岭……他说早就想来新疆转转,这次终于领略到了这里独特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的魅力,许多认知是以前从未体检过的,真是眼界大开受益匪浅。临别前他仍意犹未尽,问我:听说天山天池很美,我查了一下地图离这儿不远,咱俩能不能一块去看看?
天池古称“瑶池”,相传三千多年前,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和天山昆仑山的主人西王母曾经在此欢宴畅饮,纵论天道地理,从而开启了华夏民族在西域地区源远流长的交融发展史。
天池在我心目中早就像一块圣地似地存在,心心念念向往已久,只是一直无缘去观瞻。这次适逢好友相邀,盛情之下喜岀望外。便不顾工作繁忙,向单位请了假,欣然陪他前往。
我们乘高铁到乌鲁木齐,当晚住进人民公园附近的一家宾馆。宾馆有一名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当她悉知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说,明天正好有一个去天池的旅游团,由我带队,费用实惠,服务周到,二位正好可以参加呀!经过了解,我们觉得这个旅游团各方面还不错,便和她签了协议。
新疆与内地省份相距遥远,各地之间因为季节和距离的不同,一般有一两个小时的时差。此时正值初冬,乌市天亮得很迟,翌日早晨八点,天空还是黑魆魆的,地面上下了鸡爪雪。整个市区灯火阑珊,沉浸在若明若暗的夜色之中。我们吃过早餐,带上简单的行李,随旅游团成员一起坐上停在宾馆门前的一个大巴车。
大巴车尾部喷着浓浓的雾气,在乌蒙蒙的晨曦中出发了,轮胎碾压着雪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乌鲁木齐的冬天格外得冷,冷风飕飕,寒气逼人。虽然立冬不久,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几度。然而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游客们出游的热情,大家一路谈笑风生,对此次天池之行充满浓厚的兴趣。
大巴车穿过霓虹灯笼罩的街道,驶入一条宽广平坦的高速公路,明亮的车灯像两把光芒之剑刺破深邃的夜空,指引着汽车前进的方向。因为下雪路滑,司机神情专注,不紧不慢地开着车。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少,周围万籁俱寂,只听到发动机“呜呜呜”的轰鸣声。汽车像一头孤独的巨兽,在一片朦朦胧胧的混沌中行驶,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停靠在一个松柏葱郁的山脚下。借着灯完一看,正前方的一个大门口写着“天山天池”四个红色的行书大字。
“天池”一词最早出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题的《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阜康之阳,灵山屏列,峰势出没云雾中,上下有天池在焉……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沃日荡云。”因此天池又被誉为“神池”。
我关注“天池”久矣,知道吉林长白山也有一个天池,状若玉镜,碧波千顷,相传也和西王母故事有关。然而此天池非彼天池,二者各自雄居祖国的大西北和东北部,相距四千多公里。眼前这座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博格达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海拔五千四百四十五米,是天山山脉的两大主峰之一。这里是国家五A级景区,天池就像一颗绿宝石明珠,高高悬挂在博峰北侧的半山腰。
我们下了车,准备等导游办完有关手续后,转乘区间车去天池。这时天刚蒙蒙亮,雪虽停了,气温却骤然下降,寒气侵肌透骨。尽管大伙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个个仍冻得直打哆嗦。幸好不远处有个旅游用品租赁店,我和朋友花了一百元租了两件军绿色棉大衣,穿上正好可以御寒,只是身体臃肿得像胖熊一般,走起路来气喘吁吁的。
我们坐上区间车,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山上爬行,两边山势起伏,巉岩峭壁,山坡上树木茂密,间或有奇松怪柏。松大多是云杉和塔松,树干笔直,枝条下垂,与丫丫杈杈的马尾松截然不同。原本碧绿的纤纤松叶,此时全成了青黑色,仿佛染上了一层墨。柏以圆柏居多,针叶上挂着亮晶晶的白霜,好像一柄柄撑开的伞。我们沿途浏览了地质博物馆、三工河谷、夫妻树、白杨河等多个景点。
三工河峡谷幽深,水流湍急。两岸怪石嶙峋,河柳苍翠。刚转过一道弯,忽见一峰突起,壁立千仞,迎面压迫过来,山间闪出一道巨大罅缝,状若闪电,又像通天之门,高入云霄,带着气吞八荒的威势,仿佛要将我们摄进去似的。众皆欢腾,有人惊呼,有人拍照,坐在我身边朋友一边惊叫一边拍照。我被眼前这雄奇壮观的景色深深感染,隔着车窗饶有兴趣地探寻通往石门的路径。若不是河水阻隔,真想下去置身其中,俯看水色,仰望苍穹,探寻一番这恍若天成的奇观。
这就是著名的“天山八景”之一的“石门一线”。石门,又称石峡,位于天池下游。天池水奔流而下,势如破竹,像盘古开天辟地的巨斧,在崇山峻岭间潇洒一挥,活生生地劈出眼前这道霹雳般美景。天工开物,峰回路转,水流轰鸣,青天一线,成为进入天池的一道天然门户。
由此上行二三公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湛蓝色的水潭。潭水清澈幽深,烟雾缥缈。四周松柏环抱,松涛阵阵。潭侧石崖间悬挂着一面飞瀑,高约数十米,宛若玉带银链,晶莹剔透,飞珠溅玉。潭边有一六角小亭,名曰“闻涛亭”,登亭观瀑,情趣盎然。放眼帘卷池涛,松翠水碧,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耳闻阴风怒号,水击岩穿,声震裂谷,石破天惊。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潭水不仅没有结冰,反而氤氲着水蒸似的热气,宛若高山温泉,令人心痴神迷跃跃欲试。
此潭就是西小天池,又名“玉女潭”,相传是西王母濯足之盆。如遇皓月当空,则波光粼粼,静影沉璧,清景如画。因而美其名曰:“龙潭碧月”,属天池八景之一。可惜眼下天气欠佳,月令也不到望日,龙王蜇伏潭底,嫦娥深居月宫,那样的美景自然无缘欣赏。
区间车方爬上一处高坡,眼前蓦然升起一幅壮美的图画,视线被一片望不穿的绿色所覆盖,如临无垠的海洋。水面浮光跃金,平静如镜,阴风怒号,波浪不兴,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下车驻足凝视,原来是一泊半月形的冰湖静卧在青黛色的山峦之中。湖面大部已经封冻,像铺了一层浅蓝色的玻璃,光洁如玉,一览无余。上游水流如注,入口处绿苔霜草,含烟蓄罩,在厚厚的冰层边缘荡漾出一湾微波。湖水湛蓝湛蓝的,蓝得让人痴迷。我好想变成一只水鸟,在那醉人的湛蓝里畅游。周围层峦叠嶂,神峻异常;苍松翠柏,遮天蔽日;远山近水,银装素裹。啊哈,眼前正是心仪已久的大天池!格局宏大,气象万千,真不愧“天山明珠”的美誉。
打开手机查看,这里的海拔还不到两千米,怪不得身轻气爽,没有一点高原反应。在这样极寒天气中来天池游玩,令人心旷神怡,如临神境,很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豪迈。环池而行,一棵千年古榆树孤零零地伫立在湖边,看上去刚劲伟岸,铁骨铮铮。树身粗壮挺拔,枝条如虬龙般坚韧,在寒风中发出阵阵龙吟虎啸。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池里有一个成了精的千年水怪,因为西王母召开蟠桃会时没有宴请他,他心怀不满,于是兴风作浪,把天池水搅得沸沸扬扬,祸害附近的百姓。西王母拔下头上的宝簪投入池中,宝簪化做这棵大榆树,刹那间镇住了水怪。这棵千年古榆从此被人们誉为“定海神针”,以其巍峨的身姿和勇敢的担当,理所当然成为天池一景。
在大天池西四公里处峡谷内有三块临崖崛立的巨石,它们形如三根并列的擎天玉柱,巍峨高耸,顶天立地。关于这三块石头,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年共工造反时怒撞不周之山,天柱倒,地维绝,天倾西北。西王母施展法力,将天山的一座山峰劈成这三根巨型石柱,支撑起既将倾覆的西天。这三根石柱因之被称为“顶天三石”。古时侯有山中道人曾在石旁竖立桅杆,上面悬挂红彤彤的长明灯,寓意“红火照山川,吉祥传盛世。”于是这里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灯杆山”。每到晴朗之夜,站在远隔百里外的乌鲁木齐市,山顶的灯火仍依稀可别。
据有关资料记载,天池形成于二千多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时代,属于典型的高山冰碛湖,其北岸的天然堤坝就是一条古老的冰碛垅。垅上云杉林连峰续岭,浓荫蔽日,惠风和畅,空气清新,是盛夏之日最凉爽的避暑胜地。相传那漫山遍野的云杉原是曾经伺奉过西王母的玉女的化身。玉女与人间凡夫产生恋情,被西王母发现后贬罚于雪峰之下,她觉得蒙受了不白之冤,化而为松,每每发出阵阵寒气,为自己鸣冤叫曲。因此人们把这一景观称之为“西山寒松”。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天池的诗词很多。比如盛唐诗人李商隐写瑶池相会:“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长春道人丘处机写顶天三石:“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清代文豪纪晓岚写黑龙潭:“乱石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民国元老于右任写天山雪峰:“我与天山共白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陪同西哈努克亲王畅游天池,即景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佳句。清代中期,天池周围曾建有铁瓦寺、娘娘庙等“八大庙”,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后来被毁,遗迹现在已无处寻觅。我和朋友环湖而行,在湖畔的一尊刻着“天池”二字的巨石旁合影留念,尽管霜染眉梢,脸颊冻紫,内心却暖意融融。
主湖之东是东小天池,又名“黑龙潭”,据说是西王母净面妆容之处,距离大天池不到五百米。潭水凝重,玲珑如玉,好像一面圆圆的明镜,静静地镶嵌在山盆之中。潭下是百丈悬崖,一瀑飞流直下,好似一道长虹从天而降,五彩缤纷,气势磅礴,发出惊天骇地的轰鸣声,成为八景中炫丽耀眼的“悬泉瑶虹”。这帘激情四射蔚蔚壮观的飞瀑,是东天池水经白龙峪流入大天池时,在数丈高的落差间形成的。
关于这个瀑布,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令人嘘唏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看守石门的小白龙捺不住寂寞,来大天池游玩,无意中偷窥了正在洗澡的西王母的金身玉体。王母一怒之下,将其囚禁在瀑布之下,让黑龙潭的水日夜不停地洗涤他那颗不安份的心,说是等潭水变红后才放他出来。然而时至今日,黑龙潭的水依然浓绿如墨,哪有一丝红的影子?请听!那连绵不断震耳发聩的瀑布声,就像小白龙不停地忏悔叹息!
站立湖畔,翘首南望,高耸苍穹的博格达峰白雪皑皑,银光闪闪,云蒸霞蔚,莽莽苍苍,在如烟似岚的云气中若隐若显,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给人以亦真亦幻的动态之美,让人在周身寒彻中难抑慷慨激昂之情。远山近水,遥相呼应,森林湖泊,银装素裹,“南山望雪”之景由此得名。
游导小姐遥指东方的一座山峰说,那儿还有一景叫“海峰晨曦”,可惜今天天气不好,没有看到。如果天气晴朗时,站在这儿看东山日出,那才叫美呢!冰峰、松林、湖水、瀑布在晨羲中色彩斑斓,变幻多姿,像海市蜃楼似的,让人目不暇接。临近傍晚,西边山上残阳如血,苍烟落照,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不知是照本宣科还是即兴发挥,导游小姐文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解着:如果夏天来天池旅游,还可以看到当地牧民在附近放牧的情景。瞧!南面的那个大山坡就是他们的夏季牧场,到时候能看见他们的毡帐和牛羊!大伙津津有味地听着,目光齐刷刷地向她所指的方向张望。
我的眼前倏然浮现出一副美丽动人的画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连绵起伏的雪山,遮天蔽日的森林。一轮红日照耀着碧绿色的草原,到处都是肥壮的牛羊和奔驰的骏马。牧民们的毡帐星星点点炊烟袅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朋友不无遗憾地说:天池景色果然名不虚传,可惜天公不作美,八景中少了一景!我安慰他说:有人说观景不如听景,其实也不尽然。一般的景点看一次就足够了,而天池这么美,这次留点小遗憾,也许正是天意,为下次来天池找个合适的理由。如果再来的话,最好选择在夏天,住在阜康市,那儿离天池更近一点,可以早一点来看日出,说不定还能品尝到牧民们香喷喷的烤羊肉呢。
谈笑间,不知不觉走到一座烽燧似的观景台前,趁兴拾级而上,登高临风,凭栏揽胜。我举起自带的望远镜放眼远眺,只见西南方三四公里外有一座形态十分奇异的大山,海拔大概在三千米以上,纵横五六公里。山间巨石林立,断崖崔嵬,形似一排巨大的马牙,凛凛然雄峙于茫茫天际。看了立在观景台木牌上的介绍才知道,此山正是大名鼎鼎的“马牙山”。
早就听说马牙山石林乃天池景区一绝。站在马牙山顶,向南可欣赏旖旎锦绣的天池;向东可将博格达的雪海三峰尽收眼底;向西可远眺乌鲁木齐市区,高楼大厦,庐舍田庄,历历在目。然而此时天色已晚,我们距离马牙山尚远,索道又因天气的缘故没有开通,无暇前去一睹它的风采,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返回乌鲁木齐的车上,我从座椅靠背袋里找出一本旅游画册鉴赏起来。马牙山上那些奇形怪状、神态各异的巨石,原来是在风沙的长期剥蚀下形成的独特外观。近看似血盆大口巨齿獠牙;远望如风卷残云掀起层层波涛。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如虎踞龙盘。其中有一块石头与牧羊人形象极为相似:头戴毡帽,身披蓑衣,仿佛经过能工巧匠精心雕凿一般,神态安然,栩栩如生,给人以无限遐想。真想不到如此瑰丽奇葩的雕刻精品来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池风景犹如天宫仙境,天池的传说大多也与西王母有关。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西王母是美好善良的化身,悲天悯人,法力无边,代表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和权威。她和天池的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记载,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可能是为了打造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产业,人为臆想杜撰出来的。无论何种出处,都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厚德载物,度人自度,充满了正能量。目的就是劝诫人们克服内心不纯洁的欲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建设好幸福自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