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贤武的头像

李贤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黄河黄

这些年路过兰州多次,总是匆匆来匆匆去,没有在黄河边驻足逗留过。趁这次开完会还有一天的时间,我在高铁站附近找了一家宾馆住下。第二天早晨吃了碗牛肉面,打开手机导航,照着地图朝黄河的方向走去。

一条笔直而繁华的柏油马路将我引到黄河岸边。高高的河堤上槐树飘香,垂柳依依。人行道上人来人往,或悠闲散步或匆匆赶路,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节奏。靠河的一侧是一排整齐悠长的水泥护栏,一阵阵清新凉爽的风从栏格里吹过来,令人心旷神怡。我站在护栏边举目观望,天空阳光朗照,白云悠悠,河面如硕大无比的铜镜一览无余。河水缓缓的,静静的,荡着小小的浪花,泛着淡黄的色泽,自西向东浩浩汤汤奔流而去,给人一种波澜壮阔金光万里的震撼感。正应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的意境。

沿护栏寻幽览胜,秋风入怀,水天一色。岸上金黄色的树叶映照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亦真亦幻相映成趣,宛若一副流动的水彩画卷。不远处有个入口,拾级而下,下面是一座临河而建的小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黛青色的黄河石,上面两个金色的狂草大字赫然入目——“黄河”。石下底座上刻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带着迷人的黄色,从兰州穿城而过,她是兰州人民的母亲河;带着灿烂的黄色,在中华大地蜿蜒流淌,她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她的诗文浩瀚如烟,刘诗中的这句“九曲黄河万里沙”,便是其中的神来之笔。由“万里沙”道出黄河之黄的成因,把黄河的形象气质色彩描写的淋漓尽致。“上银河”与李白诗中的“天上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拍案叫绝浮想联翩。

这段黄河位于七里河区,多年前我曾经来过一次,当时没有这个广场和石头。记得那是盛夏的之时,河岸边到处都是臭气熏天的排水沟,大量污水排入黄河,形成一条条不伦不类的黑色水带,污染十分严重,凄凄惨惨,不忍睹视。而此时的黄河两岸,风物长新,井然有序,环境优雅,气象万千。河水纯正如茶,澄黄似金,没有一丝儿驳杂之色,宛若秋天的麦浪,叠翠流金,弥漫着诱人的气息。这就是黄河的本色。

黄河的黄与秋天有关,与黄土高原有关,与黄帝有关,与炎黄子孙有关,与我们的肤色有关,与兰州的地名有关,与兰州的牛肉面有关系。

据《水经注》记载:“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上游经过土质松软、植被稀少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坡,在中国北方转了九十九道弯,浇灌庄稼,润泽四野,奔腾不息一万多里纳入大海。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在沿途造出大片大片黄色的冲积平原和肥沃土地。我们的始祖黄帝正是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农耕,增强国力,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与炎帝合并,组成华夏民族的雏形,炎黄子孙从此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

西汉武帝年间,材官将军李息为防御羌氐入侵,在黄河岸边建起一座雄伟的城池。他见黄河在这里汹涌澎湃,形成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黄黄的河水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把城池渲染得更加金碧辉煌。他因此联想到“金城汤池”这个典故,于是将此城命名为“金城”,寓意固若金汤。金城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威震西北的赫赫大郡。后来隋文帝废郡立府,取皋兰山的“兰”字,将金城改名为“兰州”,设立总管府,兰州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兰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人教我们面对大江大河时将如何决择。在我看来,黄河是那样的清澈纯净胸怀宽广,无论濯缨还是濯足,都是最好的温润。我们是炎黄子孙,住在黄土高坡,吃的是黄河水,我们的皮肤和黄河同一种颜色。我们有何理由不投入黄河的怀抱,尽情地接受她慈母沐婴般的洗礼?

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以面条柔滑透黄富于弹性、汤色清纯香味浓郁而成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然而同样的厨师、同样的牛骨、同样的面粉、同样的佐料,同样的配方,只要挪了地方换了水土,品质和味道都大大逊色。究其原因,并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是熬汤的黄河水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