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来过我的家乡临湘市江南镇的人,都吃过那里的“三蒸”。何为“三蒸”?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藕是也!这“三蒸”虽比不上山珍海味,但每每回味,口齿留香。
(一)
1972年,这年我上初一,寄宿住校。一天上午,在我们学校附近干农活的姨妈,突然来学校找我,要我下午放学后去她们家吃晚饭。我有些诧异,忙问道:吃饭?姨妈道:我家洗了年猪呢,早点来,我做粉蒸肉给你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那里虽有洗年猪的风俗,但一般农户家是洗不起的,更谈不上吃粉蒸肉了。
姨妈家住谷花大队长旺洲二队,家里七口人,有三个正劳动力拿工分,队上年终决算年年都有进账,家境虽不富裕但也过得去,每年过年总要洗一头猪。姨妈性情温顺,和蔼可亲。从我记事起,她对我家帮助最多,在我们兄弟中她最喜欢我。这次洗了年猪要我去吃粉蒸肉是她的有心安排。
姨妈家离我们学校只有二三里路,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我怀着吃粉蒸肉的念想就急匆匆地往她家赶。到她家时,只见她屋前禾场上二三个人正忙碌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足有二百多斤的猪倒挂在木制梯子上,屠夫正将猪开膛破肚。不一会儿,猪内脏取出来了,猪头、猪脚卸下来了,猪肉也分成了两边,它们放在案板上还冒着热气。这时姨妈从厨房里出来,见到我来了脸上堆满了笑容,连忙向屠夫道,快帮我割一刀正宗的五花肉,我要用它做粉蒸肉呢!
随后,我同她一起来到了厨房,她打理饭菜,我帮她“凑火”(往灶里添柴),她问我道:吾儿啊,住学校还吃得饱不?我回答道:还好呢。她又问道:学习成绩好不?你要好好读书,读了书才会有出息呢。我笑着回答道:会加倍努力的,您等我出息的那一天吧……她一言我一语,恰似一场温馨倍至的围炉谈话,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我们的谈话被姨父一句“天黑好一阵了,什么时候吃饭?”的问话打断了,姨妈没有理会他。这时,只见她用鼻子闻了闻蒸笼里跑出来的香气,拿筷子插了插蒸笼里的肉,凭她的经验判断粉蒸肉已经蒸熟了。紧接着,她掀开蒸笼的盖子,盛上一碗粉蒸肉,对我说道:趁热吃,吃了蒸笼里还有。我不好意思道:等晚饭时一起吃吧?她又说道:不管他们,今天给你打牙祭,你先吃,吃了好早点回学校晚自习。我点了点头,一连吃了两碗,打了几个嗝才放下碗筷。在回学校的路上,我脑海里全是刚出锅的香喷喷的粉蒸肉画面,第一次吃上粉蒸肉,心里美滋滋的。
(二)
1979年,春节前夕,队上同年叔家大儿子要结婚了。同年叔家的大儿子是我们队上新上任的会计,人挺聪明的,能说会写会算。我与他因长一辈是老庚的缘故关系不错,参加他的婚礼我十分开心。依照我们那里的风俗,结婚三天不分大小。从头天晚上起,队上请来帮忙的男女劳力都要来吃预备席。预备席的菜肴也很丰盛,但没有“三蒸”。我失望极了,找了个机会单独问了和我关系要好的掌勺的彭大伯,他告诉我像“三蒸”这样的菜,要到结婚当天晚上的正席上才有。我听后恍然大悟。
结婚日当天,同年叔家张灯结彩,屋里屋外,人来人往,鞭炮声、唢呐声和人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晚间婚礼庆典礼毕,正餐酒席正式开始。八个人一桌,不分男女老少围桌坐满。桌上安排了十道菜,预示着十全十美。当上到倒数第四道菜时,“三蒸”隆重登场了,三盘香喷喷油腻腻的蒸肉、蒸鱼、蒸藕齐刷刷上桌了,不一会八双筷子一抢而空。
我看着三个空落落的盘子,心想,这“三蒸”不仅是我的最爱,客人们也都喜欢。想着想着下意识地向厨房走去,笑嘻嘻的对掌勺彭大伯说道:“三蒸”做得地道。他回答道:牛逼不是吹的,队上我说第二,还没人敢说第一呢!我又补充道:难怪,我们那一桌冒得三分钟盘子就底朝天了。彭大伯听了我的阿谀之言,二话没说就盛上满满的一碗递给我,并嘱咐我不要回桌席上去了,我点头不语。这一碗肉、鱼、藕三者兼有,满足了我的口福,吃完我又活跃在了闹洞房的现场。
次日早上,因闹洞房睡得太晚,我没有赶上新郎新娘喝早茶、丢茶钱的环节,还为节约茶钱暗自心喜。在这次同年叔家儿子新婚酒席上,我吃到了家乡真正意义上的“三蒸”,多年后还念念不忘。
(三)
1982年,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由于在外地工作的原因,后来就很少吃上家乡的“三蒸”了,偶尔吃上总是三缺二或三缺一。在湘阴县工作时,吃过粉蒸肉,缺粉蒸鱼和粉蒸藕;调入岳阳后也吃过用荷叶包好蒸出来的粉蒸肉、粉蒸藕,但缺粉蒸鱼。2014年,我在盛塘村参加一位同学母亲的葬礼,又吃到了家乡地地道道的“三蒸”,又重拾了对它的记忆。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参加葬礼的同学共有十多人,坐着三台车,由于接五湖四海的同学耽误了时间,到得比较晚,没赶上正席。幸好班长提前打电话通知要留二桌才没误事。席间,我们边喝酒吃菜,边议论着。议论的话题不是喝的酒,而是吃的“三蒸”。
一位本地同学先开口道:大家尝尝我们这里的“三蒸”,看与你们那里的有什么不同?不一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杵着筷子也思考了片刻道:细腻、柔软、略带辣味、不显油多,是有些不同。那一位同学回答道:是的,你体会得很仔细。这时只见班长正儿八经的高谈阔论起来,他说道:你们也许不知道吧,关于“三蒸”在我们江南按地域分有两种口味,一种是长江、牛湖以上的村偏湖北口味;另一种是盛塘、孙洲以下的村偏湖南口味。其做法大同小异,主要以新鲜的三层五花肉、四五斤重草鱼、正宗湖藕为原材料,配上石磨碾好晒干的糯、粘米粉,加佐料抓拌均匀腌制一会,再上蒸笼蒸一个半小时即可。湖南口味与湖北口味所不同的是放了少许辣椒粉。听班长这么一说,大家明白了,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说话间三盘粉蒸菜一扫而光,哀家见状只好叫来掌勺的大师傅,要他把“三蒸”各盘再添加一点。我们酒足菜饱后,又坐了一会,才各自散去。
三次这样的经历,虽然不能反映家乡“三蒸”的全貌,尤其是它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但我作为地地道道的江南人愿意为它代言。但愿来过或没来过的人喜欢它、爱吃它;但愿这些美食继续发扬光大,走出岳阳,走出湖南,走向全国;但愿它的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难忘家乡的“三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