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星吾的头像

李星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8
分享

不想离开君山岛

五月的一天早晨,洞庭湖水色青碧,我与三位老友从南岳坡旅游码头出发,乘着游船向君山岛驶去。船行至湖中央,湖面风平浪静,远处岳阳楼的飞檐渐渐缩成一点墨痕,唯有眼前的君山岛如一枚青螺,在粼粼波光中愈发清晰。老张倚着船舷吟诗,袖口别着的铜制诗签在风中轻晃;老李攥着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老王举着单反相机忽前忽后,迷彩摄影马甲口袋里的滤镜磕碰作响。船头轻触岸边的浅滩时,老张忽然念起刘禹锡的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船老大笑着招呼:“各位游客,君山到喽!”

踏上龙口码头的青石板,沿石阶而上,首见一座飞檐高挑的小亭,“朗吟亭” 三字匾额映入眼帘。老王倚着亭柱,说起北宋为吕洞宾建亭的传说:“当年吕洞宾云游至此,曾在此朗吟诗句,可惜如今仙踪难觅,只剩这亭台空对碧波。”我望向亭外那块刻着“虫二”的巨石,忽然想起古人拆“風月”二字为戏,意喻“风月无边”,指尖划过石上斑驳的苔痕,竟觉得千年前文人的雅趣,此刻正顺着掌心的纹路,一点点渗进心里。风穿林而过,捎来细碎的竹响,抬眼便是满坡修竹在晨光中摇曳,竹叶上的露珠簌簌滚落,打在石阶上叮咚作响。

转过几道弯,青柏环绕中,二妃墓静立如一位沉思的老者。墓碑上“华夏第一妃陵”的金字虽有些褪色,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墓前石柱刻着对联,字迹已模糊不清,唯有柱身上凹凸的纹路,仿佛还留着千年风雨的痕迹。我望着墓冢上丛生的野草,忽然想起传说中娥皇女英攀竹痛哭的场景——四千年前的泪水,早已化作漫山斑竹,而她们对爱情的执着,却穿过时光,在每一个驻足凝视的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老张又轻声吟起《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风掠过墓碑,发出细微的呜咽。

离墓百步,便是一片碑林。石碑林立如千军万马,有的刻着历代文人题咏,有的记载着君山典故。老李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逐字辨认一块斑驳的石碑:“看这字迹,怕是明清哪位大家所书,县志里说这里旧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如今虽经修缮,倒也留了几分古意。”指尖抚过“虫二”石刻旁新发现的残碑,苔痕与刀工在阳光下交织,恍若时光在此处打了个结。

沿小径北行,红墙碧瓦的洞庭庙忽现眼前。庙门匾额“洞庭庙”三字古朴典雅,殿内供奉着洞庭君神像,衣袂飘举间似要踏波而去。老李望着神龛两侧的楹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文化仗君山传承。”低声道:“传说洞庭君司掌湖波,护佑渔人,倒与这一方水土共生共荣。”后古樟参天,树影落在石碑上,竟似点点泪痕,暗合了湘妃泣竹的传说。

穿过洞庭庙侧门,湘妃祠的朱漆门扉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祠前两棵古樟枝桠交错。跨入门槛,张之洞的长联赫然在目,字迹经岁月打磨更显苍劲:“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浦离骚,沧浪渔父;三终聆帝乐,何处是湘灵鼓瑟,鄂渚停云。”老李掏出放大镜逐字辨认,老张则对着廊柱上的斑竹纹彩绘出神:“都说湘妃泪染斑竹,如今亲眼见着,倒觉得这褐色斑点像是岁月烙下的印记。”

离开湘妃祠时,日头已爬至中天,竹影在石阶上缩成短寸。老李抚着腰间的汗巾笑叹:“文人雅趣虽好,到底抵不过肚皮的叫唤。”顺着石径转过半座山,茶香忽从竹林深处飘来,夹杂岛中茶文化中心饭菜的鲜香。

茶文化中心临岛内同心湖而建,二楼敞轩正对着半片茶园。茶娘早备下竹制餐具,青瓷碗里盛着银针虾仁,剔透的虾仁裹着淡绿色的茶汁,凑近便能闻见竹叶的清润与湖水的鲜甜。老王夹起一筷蒸得半透的君山银针菜:“都说‘以茶入馔’,今日才算尝着真味,这菜里怕是融了整座山的晨露。”最妙的是那碗竹露米饭,颗颗晶莹如珍珠,拌着茶油清香,连平日少食的老王都添了半碗。席间推窗望去,茶园边缘的湘妃竹在风里轻轻摇晃,褐色斑点在阳光下像被镀了层金边。

踩着饱吸茶香的木楼梯下楼,转过两道竹篱,那片期待已久的湘妃竹林便豁然铺展在眼前。竿竿修竹足有小碗口粗,褐色斑点或聚或散,有的如泪痕纵横,有的似水墨皴染,老李伸手轻触竹身,凉沁沁的触感混着刚才中餐的暖意:“从前只在画里见过,不想比画里更多了几分灵动感,倒像是每片竹叶都藏着半句没说完的传说。”竹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古老的故事,阳光透过竹梢,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露珠落下,打在肩头。

竹林尽头,传书亭的飞檐翘角探出身来,亭内壁画正绘着柳毅挥笔投书的场景:龙女低眉致谢,水波在足下翻卷,衣袂上的纹路竟与湘妃竹的斑点隐隐呼应。亭旁“柳毅井”的井栏被岁月磨得发亮,老李蹲下身时,指尖轻点水面,涟漪荡开的瞬间,井壁的水波纹路与壁画上的浪涛仿佛连成一片。“传说这是通往龙宫的入口,当年柳毅就是在此投书,救了龙女。”老王望着井中倒映的蓝天白云,眼神渐渐飘远,“虽说是神话,可这故事里的‘信’与‘义’,倒是比任何说教都动人。”远处湖面上,有渔人驾着小舟驶过,渔网撒下,激起层层水花。

绕过井台,忽闻钟声破空而来。循声望去,古枫树下悬着一口青铜巨钟,名曰 “飞来钟”。钟身铸满铭文与云雷纹,相传为宋代所铸,曾“飞”至君山护岛,如今虽经岁月侵蚀,却仍有“万钧雷动洞庭秋”的气势。老张抬手轻叩,钟声清越,惊起枝头宿鸟,振翅掠过竹梢,将回音散在湖风中。

已近黄昏,我们在茶文化中心寻了处竹椅坐下。茶娘端来青瓷茶盏,沸水冲激下,君山银针在杯中三起三落,宛如绿衣仙子翩翩起舞。老张轻啜一口,闭目长叹:“果然名不虚传,这茶汤里竟带着竹露的清润,还有淡淡的桂花香。”茶香漫过回廊,与远处飘来的桂花香缠绕。暮色渐浓时,晚餐摆上竹桌:斑竹笋炖腊肉、茶香熏鱼,配着新炒的银针菜。老王望着茶园外的湖面,夕阳正将湖水染成金红色,波光粼粼中,君山岛的轮廓愈发柔和,他突然问:“老李你刚才说不想离开?是为这一湖碧水,还是为这些千年故事?”老李笑了:“都不是,是为这岛上的时光,能让人慢下来,慢到能听见竹叶私语,能看见历史在苔痕里生长。”

喝完茶,茶娘送我们每人一小袋君山银针。走下石阶,回头望,御茶园的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在挥手道别。湖水拍打着岛岸,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诉说不舍。三位老友走在前面,身影被路灯拉长,偶尔传来几句低低的交谈,惊起树上的宿鸟,扑棱棱飞向夜空。此刻的我们,虽行程平顺,但收获了更深刻的感动——君山岛的魅力,在于它将自然的灵秀与人文的厚重完美融合,让人在漫步时,既能感受山水的宁静,又能触摸历史的温度。

船老大的呼唤从码头传来,我们加快脚步,却又忍不住频频回望。夜色中的君山岛,已渐渐变成湖面上一个朦胧的剪影,唯有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长在竹节里的传说,飘在茶香中的时光,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里。原来,大家说不想离开,从来都不是为了某个具体的景点,而是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呼吸都能嗅到历史的气息,每一次驻足都能遇见心灵的共鸣。当游船缓缓驶离,我知道,君山岛已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自然、关于文化、关于时光的种子,它会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断发芽生长,让我们总想着,下一次,再去岛上坐坐,再喝一杯君山银针,再听一次竹叶与风的对话。

湖水依旧平静,月光洒在水面,像撒了一把碎银。三位老友已在船上打起了盹,唯有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君山岛,心中默念:或许,真正不想离开的,是那个在岛上找回了宁静与感动的自己,是那段与友人共享时光的美好回忆。而君山岛,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洞庭湖中,等待着下一次的相遇,等待着更多人来发现它的美丽与深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