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笔下这充满童趣的画面,总能将我的思绪牵回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我的家乡江南镇。
江南镇,这片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土地,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就像一位宽厚的母亲,用她温暖的怀抱孕育着无数生命。45 年前,我在恢复高考后离开了这片土地。那时我满心都是对“国家粮”的渴望,家乡的一切,包括那大片大片每年都会盛开的金黄油菜花,在我眼中不过是平凡生活的底色,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光流转,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远在异乡为学业和事业奔波的我,只是偶尔从父母的书信中,模糊知晓家乡的些许改变。那些关于农田产量增加,生活逐渐改善的消息,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与喧嚣中,显得如此遥远,难以在我心中激起太多波澜。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家族微信群里突然热闹起来。不知是谁率先提议,一家人一起回老家赏油菜花。这个提议,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常年分散在各地的家人们,仿佛都被这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牵引着,纷纷响应。很快,行程便确定下来。
那天,阳光慷慨地倾洒大地,春风如同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世间万物。我们全家一行九人,老老少少,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喜悦,踏上了回乡的路。随着家乡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愈发激动。当那熟悉的一马平川,那片铺天盖地的金黄瞬间撞进我的眼眸,我不禁脱口而出:“哇,一片片油菜花真美!”
到家了,站在屋前迎接我们的母亲脸上堆满了笑容,一边帮我们拎行礼包,一边逗重孙们开心。身旁的老父亲,得知我们是特例回来看油菜花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自豪的微笑,目光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缓缓说道:“这些年,村里为了这片油菜花,可没少花心思。大家都盼着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这里的美。”
不一会,我们一大家人就直奔屋后的油菜花而去。走进油菜田,那浓郁而独特的花香,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一下子将我紧紧拥抱。侄女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兴奋地在花丛中奔跑穿梭,嘴里不停地喊着:“爷爷奶奶,这里的花比公园里的还要好看呢!” 父亲笑着回应:“这可是我们自家的花,带着家乡的味儿,当然好看啦!” 母亲则在一旁,耐心且细致地给年幼的小孙子讲解着油菜花的生长过程:“宝宝你看,这油菜花呀,慢慢长大,个把月以后吧会结出菜籽,这些菜籽能榨出香喷喷的菜籽油,可好吃啦。”
我独自漫步在狭窄的田埂上,脚下的泥土带着微微的湿润,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看着家人在花丛中嬉笑玩耍,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与金黄的油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无比温馨的画面。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我想起小时候,也曾跟着母亲在这片田间劳作。那时的我,只知道这油菜花能产油,能为家里带来微薄的收入,却从未真正留意过它的美,更不曾想过,有一天它会成为家乡如此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
我不禁暗自思忖,家乡的变化,不正像这油菜花吗?在岁月的默默沉淀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下,终于绽放出了别样的、令人瞩目的光彩。
记得三年前,我正在午休,手机铃声突然清脆地响起。拿起手机一看,是老家班长玉泉同学打来的。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充满了热情:“老同学,你知道吗?我们这里现在可热闹了,到了油菜花季,正在举办油菜花节呢!同学们想一起聚聚,无论如何你都要回来啊!” 我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下来了。
聚会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只见昔日那些熟悉的面孔,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洋溢着重逢的喜悦,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几个老同学一见面,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笑声,大家紧紧相拥,好似时间从未流逝,那些年少时的情谊依然深厚如初。
站在那片金黄的油菜花前,我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学生时代。铁阳同学感慨万千,率先打破沉默:“以前我们一门心思地想着往外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精彩,现在回过头来才发现,家乡才是最美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啊。” 班长玉泉同学深有同感,接过话茬:“是啊,这油菜花节办起来之后,镇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路变宽了,房子变新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越来越红火了。”
我们沿着田埂缓缓漫步,脚下的田埂似乎比记忆中更加平坦坚实。一边漫步,一边回忆着学生时代那些充满欢笑与泪水的趣事,同时也谈论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处观景台。极目远眺,金黄的油菜花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与远处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的农舍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天然的田园画卷。顺才同学指着观景台,略带骄傲地介绍道:“这观景台是新修建的,就是为了油菜花节方便游客全方位欣赏美景。现在镇里还在规划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呢,以后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一阵争吵声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只见不远处,一位年轻游客正和一位卖农产品的大娘争得面红耳赤。周围迅速围拢了一群人,我们几个同学也赶忙凑了过去。原来,游客觉得大娘卖的蜂蜜价格比外面贵了不少,怀疑大娘故意宰客;大娘则满脸委屈,称自家的蜂蜜都是纯天然、无添加的,从油菜花田现场采收酿造,成本本就高,价格自然低不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愈发紧张。
班长玉泉同学见此情景,赶忙上前,先是微笑着安抚了一下情绪激动的游客,随后向大娘使了个眼色,把两人拉到一旁。他耐心地给游客解释:“老弟,您看这油菜花一望无际,我们这里的蜂蜜都是靠着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蜜蜂一点点采来酿成的,品质绝对有保障。而且大娘也不容易,都是自家辛苦劳作的成果,价格确实是值的。”接着,他又小声对大娘说:“大娘,现在来的游客多,我们也得注意方式方法,好好介绍这蜂蜜的好,价格虽然实在,但也得让人心里明白为什么值这个价。”
在班长玉泉同学的调解下,游客的脸色逐渐缓和,大娘也不再那么委屈。游客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是我太着急了,刚刚没听您细说,这蜂蜜确实好,我买两瓶。”大娘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连忙给游客装蜂蜜,还额外多送了一小罐自家腌制的萝卜干,说道:“孩子,刚刚大娘也急了,别往心里去,这是大娘送你的。”周围的人群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一场冲突就这样化解于无形。
同学们看到这一幕,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知道,这小小的插曲,不仅展现了家乡人的淳朴善良,更体现出在家乡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大家不断磨合、相互理解的和谐氛围。
时光飞逝,转眼我退休了。今年 3 月的周末,正值油菜花节之际,我独自一人再次踏上了回乡的路。一路上,心中满是忐忑,当我终于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望着那片依旧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心中五味杂陈,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沿着田埂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缓慢而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去的点点滴滴。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特别是母亲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挥洒着汗水,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如今,正是这油菜花,让家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可他们却无法亲眼见证了。
走着走着,我遇到了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大叔。他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却格外明亮。看到我,他热情地直起身子,露出憨厚的笑容,主动打招呼:“回来啦。”我赶忙走上前,回应道:“大叔,您好啊。今年这油菜长得可真好啊,一看就是个丰收年。”大叔听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开心地说:“是啊,多亏了这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这油菜的名气越来越大,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啊,就像这盛开的油菜花一样,越来越有奔头喽。”
我好奇地问道:“大叔,您觉得这些年家乡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呀?”大叔停下手中的农活,直起腰,思索了片刻,感慨地说:“变化可太多啦!路通了,以前我们这偏僻的地方,外人都不愿意来,现在车子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人多了,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的,现在一到油菜花季,到处都是游客,热闹得很。而且,我们种的那些农产品,以前只能自己吃或者挑到老远的集市上卖,还卖不上价钱。现在可好啦,好多游客直接来家里买,价格还不错呢。就说去年,我家光是卖蜂蜜和萝卜干,就多赚了不少钱。”
离开大叔后,我来到了正在举办油菜花节的现场,只见舞台上,演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用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展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舞台下,游客们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奔跑,手中拿着五彩的气球,仿佛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
我找了个角落静静地坐下,看着这热闹祥和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听身旁一位乡镇财政所的朋友讲,每年油菜花观赏的人数高峰期在万人以上,花期半个月内平均每天有 1500 人。这小小的油菜花,每年能为乡村增加旅游收入 20 万元,餐饮、蜂蜜、农产品,还有土猪肉、新鲜鱼等,都成了增收的抢手货。
这时,我又想起我们同村的彭大爷,他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老伴儿走得早,自己疾病缠身,生活十分艰难。前几年,为了发展乡村旅游,镇里鼓励村民们开办农家乐。彭大爷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把自家的老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开起了农家乐。刚开始,因为缺乏经验,生意并不好。但是彭大爷没有放弃,他虚心向其他有经验的村民请教,不断改进菜品和服务。随着油菜花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彭大爷的农家乐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现在,彭大爷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把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彭大爷常说:“是这油菜花节,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希望。”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金黄的油菜花上,我缓缓起身,带着满心的眷恋与不舍,踏上了归途。我在想,家乡的金黄油菜花,不仅是家乡美丽的风景,更是家乡发展的希望,是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无尽期盼的寄托,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永远盛开在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