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星吾的头像

李星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2
分享

鸟窝

今年清明,我又回到了老家祭祖。清明时节,雨纷纷扬扬地下着。家乡的土地在春雨的润泽下,散发着熟悉而又亲切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泥土芬芳和青草香气的味道,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过去的时光。

沿着长江大堤旁的公路,我朝着祖坟的方向走去。路两旁的油菜花在雨中微微颔首,金黄色的花朵在雨水的洗礼下愈发鲜艳夺目。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抬头,我看到江堤边、沟渠旁的树上,竟有了许多鸟窝。仔细看过去,有的鸟窝呈碗状,由粗细不一的树枝交织搭建而成,那些树枝像是被精心挑选过,每一根都恰到好处地贴合在一起,缝隙间还填充着柔软的枯草和羽毛,为鸟儿们打造出温暖的小窝;有的则是球状,巧妙地利用树枝的分叉作为支撑点,外层用柔韧的藤蔓紧密缠绕,只在一侧留出一个小小的出入口,从远处看,宛如一个个悬挂在枝头的精巧工艺品。还有些鸟窝搭建在树杈的深处,被繁茂的树叶遮挡着,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温馨的感觉。这一景象,让我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惊喜,因为这样的画面,已经好多年未曾见过了。

小时候,家乡的天空总是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鸟儿穿梭其间,或翱翔高空,或停歇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那时候,江堤边、沟渠旁,到处都能看到鸟窝,它们是鸟儿们温馨的家。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鸟儿的身影渐渐变得稀少,鸟窝也越来越难觅踪迹。记忆中,那曾经充满生机的天空,变得愈发空旷和寂静。

早些年,家乡的大小餐馆里流行“吃雀地”(家乡土话),所谓的“雀地”,其实就是各种野生鸟类。无论是小巧玲珑的麻雀,身姿矫健的斑鸠,还是身材魁梧的大雁,都未能逃过被捕猎的命运。每到傍晚,餐馆里总是人满为患,食客们大快朵颐着那些可怜的鸟儿,欢声笑语中,却不知有多少生命因此消逝。而在村子里,也常常能看到一些人拿着猎枪或者自制的捕鸟工具,穿梭在山林间、田野里,只为了捕捉那些鸟儿,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看到一个叔叔拿着一把弹弓,瞄准了树枝上的一只小鸟。只听“嗖”的一声,弹丸飞了出去,小鸟惨叫一声,从树枝上坠落下来。小伙伴们欢呼着跑过去,捡起那只受伤的小鸟,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而我,站在一旁,看着那只奄奄一息的小鸟,心中却充满了不忍和难过。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的行为,正在给这些可爱的生灵带来巨大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鸟儿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鸟鸣声也渐渐消失在了记忆深处。天空变得不再那么湛蓝,树木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每次回到家乡,看到那空荡荡的枝头,心中总会涌起一阵失落和惆怅。我常常在想,那些鸟儿都去哪里了呢?是因为我们的贪婪和无知,让它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得不远走他乡吗?

然而,今天,当我再次看到那些树上的鸟窝,听到那久违的鸟声时,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为了让这喜悦更具实感,我特意去询问了村里负责人。据他们介绍,近些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推进,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稳步回升。这一数据让我更加坚信,眼前的景象并非偶然。我静静地站在树下,仰望着那些鸟窝,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忙碌的身影。它们在这里筑巢、繁衍后代,让这片土地重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闭上眼睛,用心聆听着鸟儿们的歌声,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就像是大自然演奏的最美妙的音乐,在我的耳边回荡,久久不散。

“爷爷,你看,树上有好多鸟窝!”这时,孙子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转过头,看到孙子正兴奋地指着树上的鸟窝,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惊喜的光芒。“是啊,你看这些鸟窝多漂亮啊!”我微笑着对孙子说,“爷爷小时候,这里到处都是鸟窝,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呢。”“真的吗?那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呢?”孙子疑惑地问道。“因为以前人们不懂得保护鸟儿,经常捕杀它们,所以鸟儿们都不敢在这里生活了。”我耐心地解释道,“不过现在好了,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野生鸟类的政策,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鸟儿们又回来了。不仅如此,现在村里发展生态旅游,很多游客就为了看这些鸟儿而来,这也给咱们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让大家更有动力去保护它们了。”“哦,原来是这样。”孙子点了点头,“那我们以后也要保护鸟儿,不能让它们再受到伤害了。”“对,你说得很对。”我欣慰地摸了摸孙子的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位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老人穿着一件朴素的雨衣,手里拿着一把锄头,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我认出他是村里的彭大爷,小时候,彭大爷经常带着我们在江堤上玩耍。“彭大爷,您好啊!”我走上前去,热情地和彭大爷打招呼。“哟,这不是星吾吗?你回来祭祖啦?”彭大爷看到我,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都上年纪了,真是一转眼的功夫啊。”“是啊,彭大爷,好久没见您了,您身体还好吧?”我关切地问道。“好着呢,好着呢。”彭大爷笑着说,“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了。你看,这江堤边的鸟窝又多起来了,鸟儿也回来了。”“是啊,我也发现了。”我感慨地说,“以前这里鸟儿可少了,现在能看到这么多鸟窝,听到这么多鸟声,真是太好了。这都多亏了政府的禁捕政策啊。”“可不是嘛。”彭大爷点了点头,“以前村里人不懂,为了吃口野味,到处捕杀鸟儿,把生态环境都破坏了。现在好了,政府管得严,大家也都知道保护鸟儿的重要性了。而且啊,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参与到生态保护相关的工作里,有的当导游给游客介绍咱们这儿的鸟儿,有的帮忙维护生态设施,这可比单纯捕杀鸟儿有意义多了。”

我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边和彭大爷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彭大爷告诉我,自从政府实施禁捕政策以来,村里成立了护鸟队,经常在林间、田野里巡逻,防止有人捕杀鸟儿。

说着彭大爷跟我讲起了一件往事。有一天,他在护鸟巡逻时,发现村里一个年轻后生拿着捕鸟网,正准备在树林里下网。那一刻,彭大爷心里“咯噔”一下,既气愤又着急。他赶忙走上前去,看着那后生,张了张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后生看到彭大爷,脸上闪过一丝慌张,眼神开始闪躲。彭大爷稳了稳心神,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些,说道:“孩子,咱可不能再干这捕鸟的事儿了。你看现在,好不容易鸟儿们又回来了,咱得给它们一个安稳的家啊。”后生低着头,小声嘟囔着:“大爷,我就是想着弄几只鸟,换点钱,家里困难呀。”彭大爷听了,心里一阵酸涩,他理解后生生活的不易,可保护鸟儿的事儿也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鸟儿是咱大自然的宝贝,没了它们,这山林田野都没了生气。现在政府也有帮扶政策,村里发展生态产业,像给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还有参与护林护鸟工作都能有收入,咱可以找找别的营生,不能再靠伤害这些生灵过日子了。”后生听着彭大爷的话,沉默了许久,最后抬起头,羞愧地说:“大爷,您说得对,是我糊涂了。我这就把网收了,以后再也不干这事儿了。”彭大爷看着后生把网收起,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这禁捕的观念,正慢慢在村民心里扎根。听着彭大爷的讲述,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我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政府持之以恒的重视,离不开每一个村民的配合参与。

这次回到家乡,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回乡祭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又见鸟窝,又闻鸟声。它让我看到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从生态数据的向好,到村民就业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这一系列变化都预示着家乡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我相信家乡会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更完美的平衡,不仅成为鸟儿们永远的快乐家园,也让家乡人民的生活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蒸蒸日上,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