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星吾的头像

李星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6
分享

天岳幕阜山的灵气

云雾在山间缭绕,像一位轻柔的仙女,提着裙摆漫步在群峰之间。我站在平江幕阜山脚下,仰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充满敬畏与期待。这座古称天岳山的高峰,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底蕴,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灵气所在。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脚下的石阶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好像每一步都在触摸着历史的年轮。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有光斑跳动在石刻表面,像被唤醒的古老密码,指尖轻触冰凉石面时,竟触到些微阳光的暖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陡峭的崖壁,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石刻。这些摩崖石刻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崖壁上谱写着幕阜山的历史乐章。我走近一看,只见石刻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记载着历史事件,有的抒发着文人情怀,有的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小姑娘,你对这些石刻感兴趣啊?”一个苍老而又温和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我回头一看,是位拄着竹杖的老人,深蓝布衫洗得泛白,布鞋沾着新泥。他正微笑着看着我,手背褐斑在阳光下如青铜锈迹,与石刻纹理浑然一体。

我点点头,说道:“是的,爷爷,这些石刻看起来很有历史感,不知道它们都有什么故事呢?”

老人走到我身边,伸手轻轻抚摸着一块石刻,缓缓说道:“这些石刻啊,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和名人志士留下的。你看这块‘雄霸南天 ’,是鲁道源将军刻下的。当年,他率军驻守在这里,面对敌人的进攻,毫不畏惧,凭借着幕阜山的天险,多次击退敌人。他刻下这四个字,既是对幕阜山雄伟山势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军队士气的鼓舞。”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看到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这些石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先人们的热血与豪情,见证了幕阜山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老人又指着另一块石刻说道:“你再看这块,上面刻着的是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据说,大禹当年治水来到这里,看到幕阜山山势险峻,洪水泛滥,于是他带领百姓在这里开山凿石,疏通河道,最终治好了洪水。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人们就在这里刻下了这块石刻。”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充满了对先人的敬佩。这些石刻就像一本本打开的史书,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它们是幕阜山灵气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这座山充满了厚重的底蕴。

告别了老人,我继续向上攀登,不知不觉来到了天门寺。天门寺坐落在半山腰,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庄严。殿前古柏投下虬曲阴影,老僧扫地的竹帚与青砖摩擦出沙沙声,惊起檐角铜铃轻响。还未走进寺庙,就听到了阵阵钟声和诵经声,让人感到心灵的宁静。

走进寺庙,只见香火旺盛,香客们纷纷跪在佛像前,虔诚地祈祷着。一位老僧人正在打扫院子,他抬眼时,霜白长眉下双眸澄明如秋水,僧袍袖口磨出细密经纬。我走上前去,向他行了个礼,说道:“大师,打扰了,请问天门寺有多久的历史了?”

老僧人停下来,微笑着说道:“小姑娘,天门寺的历史可悠久了,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据说,这里曾经是道家的圣地,后来佛教传入,这里便成为了佛教寺庙。千百年来,天门寺历经风雨,多次重修,但香火始终不断。”

说着,老僧人带我走进了大殿,指向佛像说道:“你看这尊佛像,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是我们寺庙的镇寺之宝。它见证了天门寺的兴衰成败,也见证了无数香客的虔诚与信仰。”

我凝视着佛像,感受到了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在大殿的墙上,挂满了历代高僧的画像和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天门寺的文化遗产。老僧人告诉我,天门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它传承着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出大殿时,看到一个小沙弥正踮脚擦拭窗棂,僧衣下摆沾着草屑,听见脚步声回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老僧人说:“这些小沙弥们从小就在寺庙里长大,他们在这里学习佛法,修行品德,传承着天门寺的香火。”

看着小沙弥忙碌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了天门寺的未来。香火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寄托。天门寺的灵气,就在于它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希望,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

离开天门寺,我沿着一条更为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来到了天岳关集善宫。这里地势险要,风光壮丽,站在关隘上,俯瞰着山下的景色,只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集善宫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建筑,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有些建筑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的辉煌。宫门前的石阶上,刻着精美的道教图案,屋檐下的雕刻栩栩如生,展现着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走进集善宫,看到一位道士正在整理香炉,香灰沾在云纹袖口,道冠阴影落在鼻梁,衬得面容如殿内褪色的壁画。我向他请教集善宫的历史,他说道:“集善宫是道教第二十五洞天,早在古代就被誉为‘元真太元之天’。这里曾经是道士们修行、讲学的地方,无数的道教高人在此留下了足迹。”

道士带我参观了宫内的各个殿堂,向我介绍了道教的教义和文化。他说,道教讲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幕阜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正好符合道教的理念,因此这里成为了道教的圣地。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暗处有壁虎倏然掠过,尾尖扫过“元始”二字。道士说,这块石碑是集善宫的宝贝,它记载了道教在幕阜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看着石碑上的文字,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道士们在山上修行、炼丹、讲经的场景。

集善宫的灵气,源于道教文化的浸润。它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道教在幕阜山的兴衰变迁。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神秘与深邃,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从集善宫下来,我来到了沸沙神庙。这座神庙坐落在一个山谷中,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庙前流过,溪水潺潺,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庙前空地上,几个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正在直播,手机支架与香炉并立。走进神庙,只见庙内供奉着沸沙神,神像威严庄重,两侧的墙壁上画着关于沸沙神的传说故事。一位当地的老人正在庙内烧香,他往功德箱投纸币时,纸币上的伟人头像与神像金身形成奇妙对视。我走上前去,和他聊了起来。

老人告诉我,沸沙神是幕阜山的守护神,传说他能够呼风唤雨,保佑当地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过去,每当遇到干旱或洪水等自然灾害,百姓们就会来到神庙前祈福,希望沸沙神能够显灵,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有一年,我们这里大旱,几个月都没下雨,庄稼都快旱死了。”老人回忆道,“大家都急得团团转,于是就来到沸沙神庙前祈福。没想到,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解了旱情。从那以后,我们对沸沙神就更加敬畏和崇拜了。”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被这些传说故事所吸引。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幕阜山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沸沙神庙的灵气,就在于这些口口相传的传说,它们让这座神庙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对幕阜山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在幕阜山的几天里,我走访了众多的人文景观,感受到了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幕阜山的灵气不仅仅来自于这些人文景观,更来自于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幕阜山的地理特征独特,它是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山势雄伟险峻,崖壁陡峭,山谷幽深,森林茂密,水景秀丽。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古老的寺庙、道观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摩崖石刻点缀在陡峭的崖壁之上,传说故事流传在山谷溪流之间。

历史上,伏羲氏在此观测天象,虞舜帝在此狩猎封山,大禹治水在此拜谒,无数的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宝。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幕阜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更是让幕阜山成为了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

同时,幕阜山的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 97.3%,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个天然的氧吧。这里的山水草木,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蕴含着无穷的灵气。当我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密林深处啄木鸟的叩击声,恍惚间竟与千年前石刻匠人的凿击声重叠。心中的烦恼和喧嚣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终于明白了,平江幕阜山的灵气,是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它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传说,都在诉说着幕阜山的前世今生,都在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当我离开幕阜山的时候,山峰依然被云雾笼罩,忽觉那缭绕的不仅是水汽,更像文明绵延的吐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