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我从体制内的岗位上正式退休,离开了奋斗近三十八年的工作环境。回望来路,1982年7月,刚走出校园的我,被组织分配参加工作。时光匆匆,1997年,37岁的我被提拔为市审计局总审计师,成为副处级干部,后又担任党组成员、副局长。一路走来,我始终沉浸于职业生涯的奔涌河流中,未曾想,退休这一天还是如期而至。
退休那天,夕阳把办公室镀上淡金色的光晕。我慢慢收拾着物品,指尖抚过办公桌的每一寸纹理,那里仿佛还留有往日忙碌的余温。文件柜里整齐排列的档案,见证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墙上的格言警句,曾激励我攻克一个个审计难关,此刻却令我心中五味杂陈。同事们陆续来道别,一句句祝福入耳,却难以驱散我内心的空落。“李局,以后就轻松啦,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一位年轻同事笑着说。我扯动嘴角,勉强回以微笑:“是啊,以后的日子不一样咯。”而内心,我如一只突折翅膀的飞鸟,从熟悉的轨迹坠落,彻底迷失了方向。
回家之后,迷茫与彷徨如潮水一波波涌来。清晨醒来,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却不再有奔赴工作的紧迫。曾经被日程填满的生活,忽然变成一片空旷的原野。我变得沉默,常独坐阳台,怔怔望向远方。天空偶尔掠过的飞鸟,似乎都有明确的归处,而我却不知该飞向何方,思绪万千,却理不出一个方向。
直到有一天,整理书房时,我偶然翻出一沓审计笔记。纸张泛黄,字迹依旧清晰,瞬间将我拉回往昔岁月。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或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财务审查,或是一次与违规行为的斗智斗勇。这些文字仿佛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种——何不将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审计同行?于是,我下定决心,开设公众号,面向全国审计人传授审计专业课。
公众号运营之初,困难重重。网络世界对我而言,如一片迷雾森林,陌生而充满未知。我向儿子求助。书房里,他坐在电脑前,一步步演示:“爸,注册公众号先点这里,然后按提示填写信息……”我紧盯屏幕,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在儿子的手把手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基本操作。2022年6月,我的公众号在忐忑与期待中正式上线。
为了备好每一堂课,我如学者般严谨投入。书房成了我的战场,审计资料堆积如山,我在其中穿梭、梳理、总结,将晦涩知识转化为通俗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反复打磨,力求精准。记得为了讲清一个复杂案例,从晨光初露到夜色深沉,我都沉浸在资料与思考中,连老伴再三催饭的声音也充耳不闻。她心疼地嗔怪:“退休了还这么拼,图什么?”我抬头,揉揉酸涩的眼睛,笑道:“这件事有意义,能帮到同行,累点也值。”
就这样,一篇篇凝结我多年经验的审计专业课陆续发布。关注者日益增多,全国各地审计同行的留言如雪花飞来:“李老师,您的课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感谢无私分享”……这些话语如一束束暖光,驱散了我心底的阴霾,失落渐渐消散。截至2025年3月,我已在公众号发布470余堂审计专业课,近100万字内容,成为审计同行交流学习的园地。
与此同时,出版一本审计方法专著,成为我心中的灯塔。我想系统整理多年积累的方法与技巧,惠及更多审计人。决心既定,我全心投入准备:将公众号文章重新梳理,补充大量案例与分析,力求内容翔实实用。
写书之路并不平坦。为精准阐述一个观点,我常在图书馆埋首终日,在浩繁资料中苦苦寻觅;为优化一个章节结构,我在书桌前反复推敲,辗转难眠。无数次,思路如断线风筝,写出的内容连自己都不满意,甚至萌生退意。但每当想起那些期待这本书的同行,心中便涌起力量,支撑我继续前行。
历经三年多努力,《与审计人员谈审计方法》初稿终于完成。随后,联系出版社、审核稿件、排版设计等繁琐工作接踵而至。出版社对格式要求严格,我如初入学堂的学生,一次次修改调整;编辑提出意见,我虚心接受,认真完善。2023年11月,当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样书时,激动的泪水模糊了视线。那一刻,所有付出化为无尽的欣慰与自豪。这本书不仅是我审计生涯的总结,更是对行业的一份献礼,愿它在审计领域传递知识与经验,助力更多人成长。
在审计领域继续发光的同时,我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出探索的脚步。生活中那些曾被忽略的美好,如散落的珍珠,渐被拾起。我开始尝试散文创作,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礼赞融入字里行间。
常于夜深人静时,往事如潮涌来。想起童年与伙伴在田野嬉戏,绿油油的麦苗如海洋般起伏,小溪潺潺,鱼儿自在,鸟儿欢歌。我闭目捕捉那些模糊的画面,再用文字细细描摹。当完成《乡野趣事乐童年》时,仿佛时光倒流,我又变回那个天真孩童,心中满是久违的快乐。这篇散文不仅是对童年的追忆,更是我文学创作的一次勇敢尝试,让我明白:生活处处是素材,只要用心,美便无处不在。
为提升写作,我走进老年大学的文学课堂。教室里,阳光洒落课桌,周围坐着与我一样热爱文学的学友。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写作技巧,从立意到布局,从修辞到抒情。我如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霖。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与同学热烈交流。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因文学相聚,分享创作的喜与忧,共同进步。老年大学不仅是我学习的殿堂,更是结交挚友的港湾,让我在文学路上不再孤单。
学习期间,我加入了采风学会。每次外出采风,皆如一场奇遇。我们走进古村落,斑驳墙壁与石板路仿佛低语着岁月沧桑;我们登临云雾缭绕的山巅,俯瞰山河壮丽;我们深入社区,与平凡人交谈,挖掘藏在生活角落的温暖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往一个偏远山区。汽车沿蜿蜒山路前行,窗外青山叠翠、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如洗。走进小村,村民质朴的笑容与热情的问候瞬间消解了旅途疲惫。我与一位满面皱纹却目光炯炯的老人闲谈,他娓娓道来村子的变迁:从昔日的贫穷困顿,到如今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依托特色农业,家家过上富足生活。归来后,我将这次经历写成散文《山沟嘉景绽“双花”》,发表于《岳阳日报》。见到文字化为铅字,喜悦难以言表——这不仅是对我写作的肯定,更是以文字记录时代、传递正能量的实践。
笔耕不辍,至今我已撰写56篇散文,共计11万字,陆续发表于《岳阳日报》《岳阳晚报》《巴陵老街故事》《采风》等报刊与公众号。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如一颗星,点亮我的文学天空,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这些文字,是我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们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
一次外出旅行,祖国各地的壮美风光深深震撼了我,于是萌生编辑《大美中国》系列文丛的念头。我想通过文字与影像,将这些美景呈现给更多人,共赏山河之美。我开始四处搜集景点资料——简介、诗赋、散文,有时也持手机穿梭山水间,捕捉动人瞬间。
编辑文丛是一项浩大工程。资料筛选、整理编辑、图片处理、版面设计,每一环节都需投入大量心力。为解决版权问题,我多方联系作者;为提升图片质量,我学习修图软件。每个专题都经反复打磨,力求图文并茂,完美展现祖国之美。从2022年12月至2024年11月,我完成《美山・美水》《美园・美楼》等12个专题,近240万字内容,收录3000幅图片。看着一本本文丛逐渐成型,心中充满自豪。这套书不仅是我个人的心血,更是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愿能唤起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应一些机关、企业之邀,我亦前往讲授审计专业课。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仿佛重回往日时光。教室里安静专注,我以生动案例、通俗语言,讲解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课堂互动热烈,学员踊跃提问,我结合经验一一解答。记得在某企业讲课后,一位年轻审计人员请教如何提升审计效率,我详细阐释方法技巧。他课后激动地说:“李老师,您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这样的反馈,让我深感一切付出皆有所值。至今,我已讲授审计专业课五场,受众500余人。通过授课,我将知识传承下去,为审计行业培养新生力量,这也是我退休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今年,我65岁了。回首退休这五年,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迷茫失落到在多个领域焕发光彩,我寻得了新的人生价值。站在60岁这条新起跑线上,我不再惶恐,而是满怀信心与期待。未来的路仍长,我将继续怀着热爱与坚持,在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