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每当吟诵《岳阳楼记》,那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水、巍峨耸立的岳阳楼,便仿佛浮现眼前。清明时节的午后,趁着假期闲适,我信步登上岳阳楼,期待与年轻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与精神的对话。
入口处,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我微笑着走近,轻声问道:“你们好!看你们聊得这么投入,是在聊岳阳楼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抬起头,眼中闪着灵动的光,兴奋地回答:“是啊!我们特别喜欢岳阳楼,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很多句子都经典极了!”旁边戴黑框眼镜的男生随即附和:“就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气势恢宏,即便在今天也意义非凡。”我顺势提议:“不如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聊聊这篇文章?”
众人眼前一亮,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们一同踏上岳阳楼那古老而厚重的台阶。行至廊柱前,我指向滕子京的浮雕说:“你们看,当年滕子京被贬至此,仅用两年就将巴陵治理得‘政通人和’。他重修岳阳楼,不仅为观景,更是借楼明志。范仲淹虽未亲临,却凭借友人书信与自身阅历,写下这篇千古名作。”戴眼镜的男生若有所思:“原来‘先忧后乐’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两位逆境之人的精神共鸣,真令人感慨。”
步入二楼,一幅巨大的《岳阳楼记》木雕映入眼帘,字迹刚劲有力。一个穿运动装的男孩指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认真说道:“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如今生活中诱惑很多,有点成绩就容易自满,遇到挫折又容易沮丧。如果能像古人说的那样保持平和,该多好。”我轻抚木雕上的刻痕,问道:“你们觉得,在今天做到这点是不是更难?比如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炫耀名牌、旅行,会不会动摇?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秉持这种态度的时候?”
一个文静的女孩微微苦笑:“上次看到同学保研的朋友圈,我焦虑得整晚没睡。后来想起‘不以物喜’,才慢慢调整心态,重新专注自己的考研计划。”扎马尾辫的女孩用力点头:“是啊,古人面对贬谪都能如此豁达,我们至少该学会屏蔽焦虑‘噪音’,守住内心。”大家纷纷赞同。
我们移步三楼,凭栏远眺,洞庭湖美景尽收眼底。湖水波光粼粼,水天相接,令人心旷神怡。一个短发女孩兴奋地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以前只能想象,现在亲眼看到,才知如此壮观!”我示意大家触摸栏杆上斑驳的铜钉:“这些是明清修缮时留下的。触摸它们,仿佛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提醒我们范仲淹笔下‘横无际涯’的江湖,已凝视千年兴衰。”短发女孩将掌心贴在铜钉上,轻声叹息:“真的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就像《今上岳阳楼》用灯光重现‘渔歌互答’,原来古今对话如此真实。”我望着壮阔景色感慨:“范仲淹被贬至此,却能写出如此磅礴的文章,可见其心胸之广。你们觉得‘先忧后乐’的精神,在今天该如何体现?”
一个高瘦男生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对年轻人来说,‘先忧后乐’可以是为梦想先吃苦,等实现后再享受成果。比如我学音乐,每天花大量时间练习,放弃了很多娱乐。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未来一定会有收获。上个月我差点放弃——看到做直播的同学月入过万,而我还在靠教琴攒学费,心里很煎熬。但想到‘后乐’不仅是成名获利,更是坚守初心的满足,我就又坚持了下来。”另一个女孩接过话:“在社会上也是如此。科研工作者为攻克难题日夜钻研,不顾辛苦,这也是‘先忧后乐’的体现。他们忧的是国家科技发展,乐的是能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大家陷入短暂沉默,随后打开话匣子,分享各自对抗功利诱惑的经历。
聊得兴起,我提起即将召开的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这次大会在岳阳举办,主题口号与《岳阳楼记》精神紧密呼应。大会活动丰富,包括‘3+5’活动和岳阳楼夜游演艺《今上岳阳楼》,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大家眼中泛起兴趣。扎马尾辫的女孩兴奋地说:“听起来太棒了!大会肯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岳阳和岳阳楼文化。我们年轻人也可以出力,比如做志愿者,为游客介绍历史文化。”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余晖如金纱轻披楼阁。我们坐在回廊上,继续意犹未尽的对话。一个男生忽然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在虽无‘君’,但这句话让我觉得,无论身处何位,都应肩负责任。比如在学校,我们作为学生,也该关心学校发展,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出力。”大家表示认同,随后热烈讨论起来。
交流中,我得知一个男孩正参与《今上岳阳楼》项目。他兴奋地描述:“我负责灯光设计。为营造与岳阳楼历史文化契合的氛围,团队反复研究调试。当灯光亮起,岳阳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那种震撼难以言喻。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拿出手机展示效果图:“你们看,我们用冷光勾勒飞檐斗拱,用暖光投射《岳阳楼记》名句。当游客触碰光影中的‘先忧后乐’,文字会化作流萤散入夜色。这是现代与历史的握手,也是让年轻人‘触摸’历史精神的尝试。”大家凑近屏幕,惊叹不已。扎马尾辫的女孩拍手叫好:“这才是文化传承该有的年轻表达!”
夜色渐浓,岳阳楼在灯光映照下如明珠璀璨。对话接近尾声,大家仍沉浸其中。临别时,戴眼镜的男生望着洞庭湖感慨:“范仲淹文中‘忧’字出现九次,可后人独记‘乐’。如同这次旅发大会,展示的不仅是岳阳今日繁华,更是从滕子京治水到如今生态治理的千年‘忧思’。”大家相视而笑。夜色中,岳阳楼灯火流转,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忧乐对话,在浩瀚星河间永恒延续。
这场与年轻人的对话,让我欣喜地看到岳阳楼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传承,也感受到《岳阳楼记》精神在当下的生动延续与发展。他们的心情、心怀与心境,如洞庭湖水般,既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又饱含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