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伟堂的头像

薛伟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以歌为炬照见时代担当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欲唱却喉头哽塞的瞬间,艾青嘶哑着喉咙为土地高歌的呐喊,穆旦带血的手拥抱同胞的诗句,共同勾勒出跨越时空的“歌唱”图景。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新起点回望,从隐忍的沉默到激昂的迸发,这些声音已经成为穿透历史的时代强音,成为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情对话,成为家国情怀最炽热的注脚。

沉默,有时是时代重压下的无奈选择。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满心话语与技艺却难以畅快表达。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苦难,让他在开口歌唱前,心中早已翻江倒海。这种沉默,是个体在强大时代洪流冲击下的无力,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就像旧中国无数被压迫的底层民众,他们心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不公的愤懑,却因社会环境的桎梏,只能将情感与思想深埋心底,把歌声与呐喊锁进喉咙,静静期待放声高歌那一天到来。

当时代的惊雷炸响,无数人以生命为弦奏响抗争之歌。艾青化身执着的鸟,哪怕喉咙嘶哑也要为土地歌唱,他的诗句饱含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与热爱,激励着人们为守护家园而奋斗;穆旦在战火纷飞中,以带血的手拥抱同胞,用诗歌凝聚民族的力量,传递着对希望的坚守。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有无数仁人志士如他们一般,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发声。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的绝唱,鲁迅 “匕首投枪”般的文字,都是划破长夜的呐喊。这些跨越时空的声音,将个人命运熔铸于民族大义,用“歌唱”点燃希望的火种,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何为时代担当。

在和平繁荣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歌唱”。这“歌唱”不再是战火硝烟中的呐喊,而是对时代精神的弘扬,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科技工作者们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用突破“卡脖子”技术成果为国家发展“歌唱”;大国工匠扎根一线默默坚守,用精益求精和执着追求为制造强国“歌唱”;志愿者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用奉献与热情为社会和谐“歌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歌声,是时代的注脚,担当的旗帜。从抗战烽火中的怒吼到新时代的奋进强音,歌声的形态或许改变,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始终滚烫。让我们接过先辈们手中的火炬,以歌为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时代的舞台上,用担当书写属于我们青年的辉煌篇章,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旋律,在我们的歌声中愈发激昂,愈发嘹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