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张宏杰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传》,字里行间跃动的,是一位在逆境中不断突围、在困顿中始终坚守的奋斗者形象。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的“奇才”,相反,他的科举之路屡遭挫折,人生下半场更是深陷官场倾轧与战事危机。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发奋图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更显真实可感 —— 他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永不言弃的抗争。
曾国藩的奋斗,始于对“平庸” 的不甘。早年的他,资质平平,甚至被人嘲笑“愚钝”。十六岁参加童子试,接连七次落榜,直到二十三岁才勉强考中秀才;考中举人后,又在会试中两次失利,直到二十八岁才终于踏入仕途。在那个 “年少成名” 者辈出的时代,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堪称“坎坷”。但他从未因失败而气馁,反而将每一次落榜都视作“查漏补缺” 的机会。落榜后,他没有沉溺于沮丧,而是闭门苦读,反复琢磨考题与文章得失,甚至将自己的文章与优秀范文逐字对比,找出差距所在。张宏杰在书中写道,曾国藩的书房里,始终放着一本“错题集”,记录着他每次考试的失误与反思—— 这种 “较真” 的态度,正是他发奋图强的起点。他深知,自己没有“一蹴而就” 的天赋,便只能用“笨功夫”补拙;没有“一步登天”的运气,便只能靠“慢积累”铺路。这种“以勤补拙”的坚持,不仅让他最终敲开了仕途的大门,更塑造了他“凡事不轻易放弃”的人生底色。
步入仕途后,曾国藩的奋斗精神,体现在对“理想”的坚守与对“自我”的革新。初入官场时,他面对的是晚清官场的腐败与懒散:官员们耽于享乐,敷衍塞责,遇事相互推诿,无人愿为百姓办实事。曾国藩却不愿同流合污,他立志 “澄清天下”,要做一名“为民请命”的好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自身做起,每天坚持读书、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对“贪睡”“懒惰”等微小习惯都严格约束。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种对自我的严苛要求,本质上是对理想的执着——他知道,要改变官场风气,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清流”的标杆。
然而,坚守理想的道路注定充满荆棘。曾国藩因弹劾贪官、直言进谏,多次得罪权贵,甚至被道光皇帝斥责“迂腐”,一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咸丰初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军节节败退,朝廷下令让他在家乡办团练。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曾国藩深知,这是他实现“报国理想”的重要契机,但也意味着他要从零开始,面对无兵、无饷、无经验的困境。
办团练的过程,是曾国藩“百折不挠”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起初,他毫无兵权,当地官员对他百般刁难,乡绅也不愿出钱支持;招募的士兵大多是农民,毫无军事素养,训练时常常逃跑;更糟糕的是,他因严格治军、严惩违纪士兵,得罪了当地豪强,甚至遭到人身威胁。咸丰四年,曾国藩率领湘军首次与太平军交战,就在靖港遭遇惨败,湘军几乎全军覆没。看着散落的兵器、溃败的士兵,曾国藩陷入了绝望 —— 他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幸而被部下救起。
在常人看来,靖港之败足以让他彻底放弃,但曾国藩没有。被救起后,他坐在江边的芦苇丛中,反思战败的原因:是自己轻敌冒进,还是战术安排不当?是士兵训练不足,还是后勤保障不力?他没有沉溺于失败的痛苦,而是迅速整理好心情,重新招募士兵,调整战术,甚至亲自编写《湘军志》,总结作战经验。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正是这种“打不垮、压不倒”的韧性,让湘军在一次次战败中逐渐成长。后来,湘军在湘潭之战中大败太平军,扭转了战局;再到围攻安庆、攻克天京,湘军一步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 ——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曾国藩在无数次挫折中“爬起来再战斗”的坚持。
曾国藩的奋斗,最终凝结为“建功立业”的实绩,但他的成功从未偏离“家国天下”的初心。攻克天京后,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晚清 “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达到了仕途的顶峰。但他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更加谨慎 —— 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主动上书请求裁撤湘军,以消除朝廷的猜忌;他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国家的富强;他重视教育,主张“经世致用”,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为晚清的社会变革注入了活力。
张宏杰在书中评价曾国藩:“他是一个普通人,却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极致。” 确实,曾国藩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奇遇,没有天赋异禀的加持,有的只是 “发奋图强” 的决心、”百折不挠” 的韧性和 “建功立业” 的担当。他的奋斗精神,不仅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照亮了“中兴”的希望,更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常常会因“天赋不足”而自卑,因“挫折太多” 而退缩,因“目标遥远” 而迷茫。但读曾国藩的故事,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奋斗,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而是“屡败屡战”的勇气。曾国藩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多么平凡,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只要我们能像他那样,以“勤”补拙、以“韧”抗挫、以 “志” 领航,就一定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合上书页,曾国藩的形象依然清晰:那个在科举考场上屡败屡战的青年,那个在官场中坚守清流的官员,那个在战场上 ”打脱牙和血吞” 的将领,那个在晚年依然心系家国的老者。他的奋斗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一种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 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实现不了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