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薛伟堂的头像

薛伟堂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4
分享

电影《恶意》:撕开网络暴力与媒体乱象的银幕警示

在电影的多元世界里,总有一些作品试图突破娱乐的表层,直抵社会现实的深处,引发观众对当下种种问题的深刻反思。《恶意》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它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坠楼案件为引,将网络暴力的狰狞面目、自媒体对流量的疯狂追逐以及媒体良知的缺失与探寻,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部电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困境,也促使我们在走出影院后,依然对那些隐藏在网络屏幕背后、舆论漩涡之中的“恶意”久久深思。

影片伊始,便将观众卷入一场充满迷雾的坠楼命案。绝症患者静静与护士李悦从医院高楼同时坠落,这一悲剧瞬间成为舆论的焦点。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事件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最初,舆论的矛头毫无悬念地指向了护士李悦。患者母亲尤茜愤怒地坚称亲眼目睹李悦推女儿下楼,这一指控如同火种,点燃了公众心中的怒火。紧接着,李悦的私生活信息被无情地人肉到网络之上,性感辣舞视频、疑似小三的经历等片段被大肆传播,每一条新的 “爆料”都像是往熊熊燃烧的舆论之火中添柴加薪。

公众在此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仅凭这些碎片化、未经证实的信息,便笃定李悦就是罪魁祸首,开始了对她的口诛笔伐。网络上的评论如汹涌的潮水,充满了谩骂、诅咒与恶意揣测,每个人都像是正义的使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李悦进行着审判。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关于李悦的真实信息浮出水面。原来,她的生活并非如那些曝光的片段所显示的那般不堪,所谓的小三身份也是被渣男欺骗的结果,她实则是一个生活积极向上、心怀善意的人。但此时,那些曾经对她恶语相向的人们,又有多少愿意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当舆论的风向因为新的“证据”转而指向静静母亲尤茜时,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尤茜怀上二胎、曾在女儿发病时萌生放弃治疗的念头、在酒吧玩乐的照片等信息被曝光后,她瞬间从受害者家属变成了众矢之的。公众再次被情绪左右,不假思索地加入到对尤茜的讨伐之中,全然不顾这些信息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在这场网络暴力的风暴中,无论是李悦还是尤茜,都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生活被彻底摧毁,尊严被践踏在脚下,而施暴者们却躲在网络的匿名背后,享受着肆意审判他人的快感,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浑然不觉。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从明星的私人生活被过度曝光、歪曲解读,到普通人因为一件小事在网络上被围攻,网络暴力如同幽灵一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恶意》通过对这一情节的细腻刻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 —— 它不需要真刀真枪,仅凭那些敲下的文字、转发的谣言,就能杀人于无形,让受害者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它揭示了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人性的恶如何被无限放大,人们在追求所谓“正义”的过程中,是如何轻易地沦为恶的帮凶。

在《恶意》所构建的世界里,媒体不再是追求真相、传递客观信息的公正使者,而是沦为了流量的奴隶。以女主叶攀所在的媒体公司老板萧保乾为代表的一群自媒体人,他们眼中只有话题和流量,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关注,不惜一切手段。

在舆论最初指责护士李悦时,他们为了迎合大众情绪,用最恶毒、最戏谑的语言批判李悦,将尤茜塑造成可怜无助的受害者形象,以此来赚取流量和点击率。而当舆论风向转变,矛头指向尤茜时,他们又毫不犹豫地调转枪口,对尤茜展开道德审判,全然不顾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他们的报道并非基于对事实的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而是以最大化刺激和引爆舆论情绪为目的,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推波助澜,让事态变得愈发失控。

这种对流量的疯狂追逐,不仅体现在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上,还体现在对热点的挖掘和利用上。影片中,各类网络主播、情感主播、唱歌主播等自媒体人纷纷登场,他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围绕着坠楼事件这一热点,各自施展浑身解数,通过直播、爆料等方式吸引眼球。他们不在乎事件背后的真相,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会对当事人造成怎样的伤害,只在乎如何从这场热点事件中分得一杯羹,获取更多的流量和利益。

在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类似的现象。为了追求流量,一些媒体不惜炮制虚假新闻,夸大事实,断章取义;一些自媒体人故意制造话题冲突,发布博人眼球的内容,甚至不惜触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也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让信息变得真假难辨,让公众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更容易被情绪左右,从而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恶意》通过对媒体这一丑陋面的呈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媒体背离了其应有的使命,沦为流量的附庸时,它所带来的危害将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影片所展现的黑暗现实中,女主叶攀的存在犹如一丝微弱的光,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良知的可能。叶攀最初或许也未能免俗,在舆论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但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她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媒体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所扮演的错误角色。

她开始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试图还原事实的全貌,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点和流量。她不顾上司的反对,坚持去探寻每一个细节,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努力冲破舆论的迷雾,让真相得以浮现。在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有来自公司内部的压力,还有来自外界舆论的误解和攻击。但她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例如,在面对道爷为李悦发声,舆论风向开始转变时,叶攀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整个事件。她开始怀疑之前报道的真实性,主动去寻找更多的证据,试图解开案件背后的谜团。在试药人案中,陈福军之死更是让她深刻认识到媒体报道的责任重大,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热点而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真相的坚守。

然而,叶攀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所在的公司是一个融合了网络新闻与流量带货的复合型企业,在这样一个充满利益诱惑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坚守媒体良知显得尤为艰难。上司为了追求新闻爆点,不惜发布未经核实的报道,同事晨晨也在暗中搜集针对她的不利证据,试图将她拉下马。在这个过程中,叶攀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她也曾在追求真相和迎合流量之间摇摆不定,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底线。

这种对媒体良知的艰难探寻,在现实中也有着深刻的映照。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许多媒体人在努力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他们不畏强权,不惧困难,深入调查,为公众呈现真实、客观的信息。他们深知媒体的力量,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在追求流量和利益的浪潮中,努力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来自各方的压力、行业竞争的激烈、经济利益的诱惑等,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媒体良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恶意》通过叶攀这一角色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媒体良知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坚守它的艰难。它提醒着每一位媒体从业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能被流量和利益蒙蔽双眼,要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去报道每一个事件,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同时,也呼吁社会给予媒体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

《恶意》这部电影,以其对网络暴力、流量至上的媒体乱象以及媒体良知探寻的深刻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不得不对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对媒体行业的现状进行反思。

走出影院,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网络依旧热闹非凡,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但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个警示,让我们在面对网络上的信息时,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跟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多一些谨慎和尊重,少一些恶意和攻击。同时,也希望媒体行业能够从影片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回归到追求真相、传递价值的初心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的蔓延,让媒体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让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