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翔的头像

龙翔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12
分享

我的作业上了《人民文学》

跟《人民文学》的缘分,是从我的文学情结开始的。从上学起我就偏爱语文,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念。90年代初,正读初中的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全省中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奖,而且获奖的文章在省教育杂志上变成了铅字,对文学的热爱之情便与日俱增,不知不觉中便跟文学开始结缘,于是便开始投稿。那时没有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欠缺和很受限,投稿都要用方格稿纸誊好,装进信封,跑到邮电局(所)去投,然后就在期盼和不安中等待。除极少收到回复和用稿通知外,投出的稿子多数都是“石沉大海”。我人生的第一首诗就是发表在1992年第1期《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的《悔》,后来,投稿、等待、欣喜或失落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购买文学刊物和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接触文学报刊是从读师范开始的,如今记得的有《人民文学》《诗神》《诗歌报月刊》《十月》《当代》《中篇小说选刊》等国内知名期刊,学生时代经济困难,尤其农村的孩子,阅读的刊物多数都是节俭生活费在报刊亭购买,然后跟同学互换借阅。参加工作后,陆续订了一些期刊,《人民文学》就是其中必订之一。边工作边阅读学习,有感觉就写,写了就投,无论是偶尔收到采用通知来个小惊喜,还是“石沉大海”有些小失落,始终初衷不改,乐此不疲。

因为喜欢,因为爱上,所以一如既往。在读师范期间我创办、主办过校刊,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过一些诗文,获过一些征文奖,工作后写作的热情一直没减,作品也时不时会在省、市的报刊上刊发,但始终缺乏向大刊投稿的勇气,尤其像《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带国字号”的“国刊”、要刊。

2002年,当时我正在乡镇教育辅导站(相当于县区教育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看到人民文学创作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的消息,学制半年,分不同专业,学员待遇是免费邮寄《人民文学》杂志,一对一安排辅导老师进行指导,期间需完成4次作业,优秀作业选发《人民文学》杂志。于是欣然报了名,那段时间对诗歌尤为钟情,报专业时就选择了诗歌。一边认真阅读《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诗歌,一边专注完成作业,每次收到老师的修改稿,都认真跟自己的原稿进行比对,找出差距和不足,对诗歌的感悟和要领也在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001年底创作了一首题为《父亲·麦田》的诗歌,2002年年初就向《绿风》诗刊投稿,但一直没有音信。这首诗我是带着对父辈对庄稼人一生守望麦田忠于土地、勤苦耕作挥洒心血与汗水的怜悯与崇敬、感激之情,是用心用情去写的,因而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于是就连同另一首短诗《炊烟》一起作为作业寄交辅导老师。后来这两首诗就以“外一首”的形式刊发在当年第2期《人民文学》副刊上,直到2004年5月,时隔两年多《绿风》诗刊2004年第4期才进行刊发。自己的作品终于上了大刊,底气足了,写作、投稿的信心也更强了,加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投稿更加方便便捷,工作忙碌之余,时间几乎都投入阅读和创作,作品发表层次也不断提高,先后加入了市作协和省作协。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无数的节点,路过不同的驿站,文学之路也是。一路走来,让我起步的是参加全省作文竞赛获了奖,作品变成了铅字;为我鼓满风帆、信心倍增的是诗歌上了《人民文学》。

虽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媒体刊物铺天盖地,五花八门,“作家”“诗人”遍地都是,文学尤其诗歌出现些乱象,有时也会让人无所适从,辨不清方向,但我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阅读主流文学期刊特别是纸刊的主张,区分阅读能代表当今诗歌主流的诗人作品,相信只要辛勤耕耘,自己的创作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再上《人民文学》,上要刊、大刊的梦想。

附:

父亲·麦田(外一首)

故乡的原野阳光明媚

生长庄稼、杂草或乡人的梦

甜甜苦苦

父亲站在其间,听风吹过

大片的麦田。欣赏着乡村

最本质的乐谱

五月麦田,骄阳似火

一顶破旧的草帽

在斑痕累累的日头下,展开一面

鲜活的旗帜

麦粒闪烁母性的光芒

在父亲宽厚的指缝间无声流淌

挥汗如雨的父亲,舒展密密的

掌纹,以圣徒一样的虔诚小心地占卜着

田野的命运

春去秋来,壮实的庄稼一次次

走进粮仓走进父亲灿烂的笑容

我年迈的父亲,弯腰的姿势俨然

一片倒伏的麦

静静地喂养着干瘪的唇和瘦瘦的

镰刀。喂养着乡村

最朴实的民谣

镰声脆响

站在季节之外,听麦穗

在父亲结茧的指端

吱吱拔节

父亲走进田间,走进农历深处

一遍一遍抚摸他心爱的麦子

抚摸着永不衰竭的希望

炊烟

母亲站立的姿势总在

傍晚随清瘦的炊烟

一道升起长长的

唤归声中 那久违的乳名

便在老家的晚风中柔柔地

飘着 飘着

乡音如一枚儿时做

弥勒陀螺的六角刺扎痛

我的一生

(原载2002年第2期《人民文学》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