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本源的头像

马本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1
分享

儿时的初夏时节

时间就是金子,时间比金子更宝贵。“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一句简单的农谚,道出了时间的珍贵,在乡间代代传唱。每逢初夏,农村经常是“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农村一片繁忙,抢种抢收,和时间赛跑。

尼姐虽然刚过门不久,却也早早地来到了稻田,干起农活来却丝毫不含糊。在娘家时,她就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插秧的技巧早已烂熟于心。只见她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身姿轻盈地移动着,双手飞快地将秧苗插入水中,不一会儿,身后就留下了整齐的一行秧苗。其他年轻媳妇们见状,纷纷向她投去赞叹的目光,还时不时地向她请教插秧的窍门。尼姐也不藏私,一边插秧,一边耐心地讲解着,“插秧的时候,手要稳,间距要均匀,这样秧苗才能长得好。”在她的带动下,稻田里的劳作氛围愈发热烈,大家你追我赶,都希望能在芒种时节种下最茁壮的秧苗,为秋收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还是个透着几分羞涩的新媳妇,但仍然插得得飞快,显示出农村姑娘的泼辣。不一会儿就在田里插好了一畦畦秧苗,又直又匀。利用在田埂上休息的间隙,她一边用袖口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笑着给大家讲起自己娘家那边打泥巴仗的习俗。“那时候啊,到了插秧时节,年轻男女们就会互相往对方身上扔泥巴。谁身上泥巴越多,就说明谁越受欢迎,来年的收成也会越好。”尼姐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的场景。大家听了,纷纷笑着起哄,说要在这边也兴起这个习俗,田埂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声笑语,驱散了几分劳作的疲惫。

而此时,公园里却是另一番景致,游客悠闲地赏花,领略夏日独有的幽静。芙蓉花、玫瑰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身着华美汉服的人们穿梭其中,精心打扮的模样与娇艳的花朵相映成趣。他们庄重地举行着祭奠花神的仪式,五色供品整齐地摆放在祭坛上,袅袅香烟升腾而起。人们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着花神保佑,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五谷丰登。那专注而虔诚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土地、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与期盼。元稹在《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中写到:“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虽此时还未到芒种,但诗中描绘的那种万物蓬勃、人们关心农事的景象,与眼前的氛围竟也有着奇妙的契合。

家里,母亲正忙碌地操持着家务。她叮嘱我们一定要午睡,说是农忙时节,养足精神才能更好地干活。随后,她从树上摘了些青杏子,洗净后,一部分用来泡酒,一部分放在锅中熬煮。看着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锅,母亲笑着对我们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如今咱们煮青杏,也算应个景。对了,你们姐妹三个,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学得怎么样了?可不能因为农忙就把功课落下了。”我们连忙点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喝完母亲煮的青杏汤,我们也加入到了农忙的队伍中。跟着大人们去栽红苕,那松软的土地,在锄头的开垦下,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芬芳。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红苕苗放进挖好的坑里,再仔细地填上土,特别小心,特别虔诚,仿佛种下的不是红苕苗,而是满满的希望。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闪耀,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握住麦子,用镰刀用力一割,不一会儿,手臂就酸得不行,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滴落,砸在土地上,开出一朵朵小小的水花。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太阳已经西斜。余晖洒在山村里,山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落日在山头闪光。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却被屋后的景象吸引住了。桃子挂满枝头,红红的,像一个个小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枇杷金黄金黄的,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香气诱人;红叶李鲜艳的红色,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而圆圆的西瓜,静静地躺在地里,裹着翠绿的外衣,却无人去摘。大家实在是太忙了,连品尝这些美味水果的时间都没有,都在默默干着农活。喧闹声和嬉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随着暮色的降临,村庄才逐渐安静下来。布谷鸟的鸣叫和青蛙的歌声,在夜空中交织成一首独特的田园交响曲。大人们围坐在院子里乘凉,一边喝着母亲泡的青杏酒,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看这麦子的长势,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是啊,红苕也种得不错,只要接下来天气好,就没啥问题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在丰收的梦想中,笑声传得很远很远,连那夜色也似乎变得更加宁静、祥和。

转眼间,到了祭奠土地公的日子。这在山村可是个大事,因为这关系到一家的一年的收获。所以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开始做准备。男人们杀了肥美的公鸡,煮了香气四溢的腊肉;女人们则蒸了白白胖胖的馒头,做了各种精致的点心。祭坛设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周围摆满了鲜花和水果。太阳还没完全升起的时候,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祭坛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的神情。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仪式。他穿着传统的长袍,手持法器,嘴里念念有词。在他娴熟而巧妙的动作的指挥下,村民们依次上前,献上供品,虔诚地磕头跪拜,祈求土地公保佑庄稼茁壮成长,保佑全村老少平安健康。仪式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祭祀的供品,欢声笑语在村子上空回荡。

当然我们姐妹三人,在忙碌的间隙,不敢忘了学习。每天晚上我们集聚在一起,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地复习功课,背诵英语单词。母亲常常会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糖水,看着我们学习,时不时地叮嘱几句。“累了就歇会儿,别把眼睛看坏了。”在母亲的关爱中,我们的学习也渐渐有了进步。

稻田里,插秧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排列着,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活力。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村民们的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相信,只要后期精心照料,这里将会是一片丰收的海洋。 

当然忙碌的生活中也有小插曲。 

一天村民们都在地里紧张地干活,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眼看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地往家里跑,去抢收院子里那些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农具和晾晒的粮食。尼姐和几个年轻媳妇则手忙脚乱地将晒在院子里的稻谷装袋,风太大了,吹得她们睁不开眼睛,头发也被吹得凌乱不堪。但她们顾不上这些,只是一个劲地加快速度。男人们则忙着检查房屋的门窗,及时加固那些可能被风吹倒的东西。暴雨倾盆而下,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上、窗户上,也打在村民们焦急的心上。大家站在屋檐下,望着外面的雨幕,脸上满是担忧。“这雨要是下太久,刚插的秧苗可受不了啊!”“是啊,地里的麦子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中充满了忐忑。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村民们顾不上休息,纷纷跑到田间地头查看情况。幸运的是,虽然大部分地方出现了积水,但秧苗和麦子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清理积水,修补被雨水冲坏的田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的生活依旧忙碌而充实。期末考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我们姐妹三人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在农忙与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复习,也更加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终于,把麦子已经收割完毕,金灿灿的麦堆像小山一样堆在打谷场上;红苕藤爬满了整块地,在阳光下舒展着枝叶;稻田里的秧苗也长高了不少,一片绿意盎然。

晚上,山村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庆祝活动。大家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摆放在一起,共同分享。孩子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讲述着农忙时的趣事。尼姐又给大家讲了几个娘家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姐妹三人也收到了期末考试的成绩。令人欣喜的是,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母亲看着我们的成绩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头说:“我的孩子们真棒,这都是你们努力的结果。”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上时,田间早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劳作声。放眼望去,处处可见村民们弯腰拔秧、插秧的身影。他们的动作娴熟而有力,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将嫩绿的秧苗一株株插入水田,为大地绣上一片片翠绿的锦缎。

与此同时,村子里的老人们也没闲着。他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讨论着今年的农事。张大爷望着远处忙碌的稻田,感慨道:“该种不种,再种无用。咱们可得抓紧这好时节,把庄稼都伺候好了。”李大爷点点头,接着说:“是啊,我看今年的雨水和阳光都不错,只要后面不闹灾,肯定又是个丰收年。”老人们的话语中,满是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期盼。他们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无数个芒种时节的忙碌与收获,每一个节气的更替,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姐妹三人,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白天,我们帮着母亲做饭、洗衣服,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傍晚,我们就去田间给劳作的家人送水送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夕阳下金黄色的麦茬地,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心中满是宁静与满足。稻田里,劳作的人们唱起了古老的花姑子,歌声悠扬,在田野间回荡。孝歌哀婉而凄切,苍凉而悲壮。“初夏忙,麦上场,稻插秧,人倍忙……”这歌声,是对对山村忙碌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随着初夏的深入,村庄里的忙碌达到了顶峰。不仅要忙着插秧喂蚕,还要收割油菜籽。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灿烂,饱满的油菜荚压弯了枝头。父亲和其他男人们拿着镰刀,穿梭在油菜地里,熟练地将油菜杆割下,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待晾晒几天后,就要用连枷敲打,将油菜籽脱粒。这个过程十分辛苦,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但大家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知道,每一颗油菜籽,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

夜晚,村庄在月光的笼罩下渐渐安静下来,但仍有不少人家的灯火亮着。母亲在院子里,就着灯光,将白天采摘的艾草和菖蒲整理好,准备制作驱蚊香包。她一边忙活,一边给我们讲起农村的习俗,“初夏时节,蚊虫多了起来,咱们用这些草药做香包,既能驱蚊,又能辟邪。”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认真地听着,看着她灵巧的双手将艾草和菖蒲塞进绣好的布袋里,再用五彩丝线细细地缝制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精致的香包就诞生了,散发着淡淡的草药清香。

就在大家沉浸在芒种的忙碌与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一天清晨,村里的王婶慌慌张张地跑到村委会,大声喊道:“不好了,不好了!村东头的稻田里出现了好多蝗虫,把秧苗都啃得不成样子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村庄里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跑到稻田查看情况。只见大片的稻田里,密密麻麻的蝗虫在秧苗上肆虐,原本嫩绿的秧苗变得残缺不全,有的甚至只剩下光秃秃的茎杆。

村长立即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应对之策。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消灭蝗虫。“咱们用农药吧,这样见效快!”有人提议道。但马上就有人反对,“不行,农药会污染土地和水源,而且对庄稼也不好。再说了,咱们一直都是绿色种植,不能坏了规矩。”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采用传统的人工捕虫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孩子们拿着小网兜,在稻田边捕捉蝗虫;大人们则用竹竿敲打稻叶,将蝗虫震落在地,再集中消灭。同时,村里还派人去邻村借来了几只鸭子,利用鸭子喜食蝗虫的特性,让它们在稻田里捕食。那段时间,村庄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大家顾不上烈日炎炎,顾不上疲惫不堪,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护好庄稼。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蝗虫灾害逐渐得到了控制。看着重新恢复生机的稻田,村民们长舒了一口气。尼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只要人不懒,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的庄稼没事,就比啥都强!”她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经过这场风波,初夏的忙碌也接近了尾声。稻田里,新插的秧苗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麦场上,金灿灿的麦粒堆成了小山;果园里,果实也一天天饱满起来。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村庄里再次举行了庆祝活动。这一次,庆祝的不仅是农忙的顺利结束,更是大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喜悦。

篝火在空地上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家酿造的美酒,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追逐着萤火虫,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老人们则坐在一旁,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回忆着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我们姐妹三人,也将自己制作的香包送给了村里的小伙伴们。大家戴着香包,在篝火旁唱歌跳舞,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顶点。母亲看着热闹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她轻轻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看,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芒种的忙碌和收获,就像人生一样,有辛苦,有困难,但也有希望和喜悦。”

初夏的月光洒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与篝火的光芒相互辉映。蚕在蚕笸里沙沙地吃桑叶,插满秧苗的秧田里一片蛙声热闹而烦躁,布谷鸟的叫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卷。在这个季节里,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来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描绘着属于他们的生活。而这必将汇聚成一个个故事,供人们传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也留在人们的心里,血液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