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本源的头像

马本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5
分享

又到秋季养蚕时

今天领到蚕种,全家人满是兴奋,虽说秋雨绵绵还是去摘了桑叶。因为不用育小蚕,所以颇为方便了,只要选新鲜桑叶摘就是,看着桑叶顺顺落入水中,那种感觉就如钓到鱼的鱼儿上钩起来兴奋。第一次喂蚕不能给蚕吃得太多,就像给孩子喂饭也不能喂得太多,因此摘上一背篓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家。

妻子已把蚕均匀地铺在了蚕台上,这也是今年才普及推广的,这也算是养蚕业的一种革命吧!每张蚕台将好四层,中间由钢丝和定滑轮及动滑轮连接,可收自动升降,升到哪一层,只要用四个钢卡子卡住,就可以往里面给蚕铺桑叶。喂蚕时,妻子抓起桑叶在蚕台里一张张地铺将起来。看着寸把长的小蚕在蚕台上蠕动,那一条条白色的、鲜活的生命,多么亲切,多么自然。不久蚕室便响起一片沙沙声。

说实在话,随着养蚕文化不断地普及以及养蚕技术深入地推广,现在养蚕可以说方便多了,也轻松多了。育种有专门的机构,关蛾、二眠、三眠有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抚养,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小蚕的抚养,拿在手上更轻松,更放心了。原来的“勤喂猪,懒养蚕,四十八天见现钱”到今天变成了十几天就可以见现钱了。不过养蚕仍然是个勤快而细致的活,每一步逐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出沙、消毒、安旋转架,每步都必须细致、细致,再细致,一点都不能偷懒。不过,只要有足够的桑叶,一个壮年劳动力一次养一两张蚕还是没问题的。原来一年只能养四期的蚕,现在变成了八期甚至十期,而且蚕茧价格也是原来的好几倍,蚕桑产业也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石泉经济的支柱产业。养蚕不仅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更让农民过上了优越幸福的生活。

养蚕这个产业在石泉乃至中华大地绵延了几千年。自从螺祖教人们养蚕织丝,蚕桑一直在石泉地区广泛流传。汉代的张骞更是把石泉的丝绸营销到西域,并开辟了丝绸之路。勤劳的石泉人们利用汉江水域交通的便利,将丝绸、茶叶运向长安,运向安息,运向阿拉伯。汉景帝时期更是重视农耕的发展,石泉的蚕丝织成的衣服深受长安达官、贵族的喜爱。汉武帝为了鼓励农民多养蚕,更是制造了多枚鎏金铜蚕做为奖赏对养蚕业有突出贡献的人。鎏金铜蚕不仅是一种奖品,更是一种崇高地位的象征。石泉的丝绸推动了汉江贸易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江西会馆更是商贾云集,大部分都是做的丝绸生意。

“要用钱,得养蚕”。养蚕业成了镌刻在农民头脑中深深的印记。在石泉的农村,可以说是家家有蚕,“家家养蚕”。所谓“鸡鸣桑树巅”“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正是石泉农村最真实的写照。养蚕虽然辛苦,但成了石泉人生活的一部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即我谋”正反映石泉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为近一步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石泉县委县人们政府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并建立了多处蚕桑研究所和“鎏金铜蚕博物馆,一来为了推广蚕桑产业,推动养蚕技术革新。二来为了纪念谭家湾村农民谭福全打捞鎏金铜蚕并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一伟大壮举。走在池河道路上,每一盏路灯上都装饰一枚鎏金铜蚕,活像一枚刚睡过三眠蠕动的蚕,看着就觉得亲切。

如今,养蚕的难度越来越低,养蚕带来的收入可以说是稳定增加。养蚕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鎏金铜蚕文化的诠释:勤劳、朴素、诚实。它包含着一种智慧:那就是稳步向前,蓬勃发展,是种自信,是一种修养。对此,我发誓:我们一定要养好蚕,并把养蚕方法教给子孙,让子孙世代养蚕,世代传承。为养蚕业儿自豪:因为我们是鎏金铜蚕文化的传承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