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没有明月。只有连绵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
天黑时连绵的秋雨总算收了些势头,却依旧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山路弯弯,雾霭重重,浓得化不开的雾气锁住了山头,黄叶在风中打着旋儿,漫漫飞舞。
我伫立窗前,凝望这灰蒙蒙的天地。秋雨敲打着山中的板栗树,也浸润着那片绿油油的桑林地,再混着远处潺潺的流水声,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清寂,也悄悄勾起了心底几分淡淡的愁绪。
好在,这中秋恰逢国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欣喜与欢乐。村里更是喜事扎堆,福气满溢。傍晚时分,礼花在夜空绽放,绚烂了整个村庄,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激动与喜悦的笑容。马路上车辆穿梭不停,奔赴团圆的人们,心中满是按捺不住的激昂与热烈。
这"普天悬灯结彩,礼花飞溅"的热闹背后,是多少游子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袭,只为这一刻的阖家相聚。祖孙三代围坐一堂,分享着一年的酸甜苦辣,见证彼此的成长与变化。所谓阖家欢、幸福美满,大抵就是这般模样吧。
记忆里的中秋,总是和母亲忙碌的身影紧紧相连。她总会早早起床,把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桌椅也擦拭得锃亮,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她会一遍遍催促在外玩的我和姐姐们早些归家,自己则一头扎进厨房,锅碗瓢盆交响曲就此奏响。
那时,母亲还会特意把队上的五保户老人接来过节。炖上一只自家腌的腊猪蹄,再撒上红枣、枸杞、花生、核桃,满屋都是肉香和干果的甜香。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姐姐们忙着给长辈们泡茶倒水,清甜的桂花茶香在屋里袅袅弥漫。父亲会带头给老人们敬酒,老人们抿着酒,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那种简单纯粹的幸福,溢于言表,也在无形中教会了我们要尊重、孝敬每一位老人。
记得有一年中秋夜,明月当空,清辉像一层薄纱,温柔地洒满大地。我们几个孩子指着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月影叽叽喳喳,父亲笑着说:"要是能有个像嫦娥那样的孙女就好了,她和吴刚住在广寒宫里,还有一只洁白的玉兔,在桂树底下的月宫里捣药呢……"
说着,他便给我们讲起吴刚伐桂的故事:吴刚犯错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可那树有自愈的神力,砍一下,伤口便立刻愈合,所以他至今也没能将树砍倒。从那以后,我对桂花树便多了一份莫名的敬畏,总盼着能有机会见到传说中的玉兔和嫦娥,这个小小的心愿,却至今未能如愿。
中秋节,自古就是个承载着无限憧憬与思念的节日。苏轼与苏辙七年未得团聚,他在杭州的月光下举杯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一份对团圆的渴望与对人间温情的眷恋,穿越千年,依旧动人。
张九龄望月思亲,即便相隔天涯,也能共享这一轮明月,以解相思之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黄庭坚醉眼朦胧中看月光沉落西岭,写下对酒与秋的无限感慨:"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秋……"
辛弃疾词中"儿女传杯兄弟会,夜登楼。小饼如嚼月",道尽了中秋时节亲友相聚的温馨与对过往的情思;李清照仰望明月,叹"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则将中秋的雅致与风骨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秋的美,是皎洁的月,是清香的桂,更是那份对和谐与温馨的无限向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笔下的月,是清辉,是澄澈,是畅快,是思念,更是圆满与祥和的象征。人们沐浴在月光下,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享受着万家团圆的幸福。
思绪收回,窗外依旧是漫天秋雨,山也蒙蒙,雾也蒙蒙。院中的银杏树,枝桠间已染上几分浅浅的秋色;水塘边的栀子花早已凋谢,晕染开一地金黄,将秋意尽显。鸭鹅在收割后的田埂上悠闲踱步,不时用嘴梳理着洁白蓬松的羽毛,发出"嘎嘎"的叫声;几只朱鹮张开洁白的双翼,优雅地掠过灰蒙蒙的天空,腹下那一点绯红,格外醒目。
秋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院里的樟树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传来打糍粑的捶打声和炒盐椒的呛香味,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为这团圆的时刻准备着丰盛的晚餐。
院子里的桂花,在这微凉的秋雨中静静开放。浓郁的桂香、醇厚的酒香和诱人的饭菜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桌子上摆满了美食和月饼,人们都在静静等候,等候着远方家人的归来,等候着那扇门被轻轻推开,等候着那句温暖的话语"我回来了"。
今年的中秋,或许没有往年那轮皎洁的明月,却因这份浓浓的期盼与守候,比任何一个有月亮的日子,都更显温情,也更让人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