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感觉大家对甘肃的误会很深。事实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我真正体会到了甘肃在祖国开放的春风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的武威,正与时俱进,积极应付入世着力提高自身经济整体的竞争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经济的大发展:大腾飞势必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春节前夕陪母亲回了一趟老家。才几年没有回家,连回乡的路都找不到了。到处都是大高楼、立交桥。一路打听着才找到老家,颇有些滑稽。忽然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里不仅是儿童不相识,连回家的路都不识了。
明媚的阳光照在宽阔的大地上,一排排崭新民房依山而建,或是白墙青瓦、或是满墙涂鸦、或是竹亭院落……美丽的村庄,溢出来的乡愁,形成一幅幅秀丽的山水图。错落有致的新式民居,远处水声潺潺,绿水青山环绕着居所。
记得家乡的以前,泥泞的古道又小又窄,凹凸不平的,那时候的它,是那么的懦弱胆小,从来不敢和风雨打交道作斗争。道路坑坑洼洼的,成了泥沼,给过往的行人受难,晴天的大风席卷而来,小路上的立即尘土飞扬过往的人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屏住呼吸,像是逃难似的走过去,给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这条小路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于是把昔日里那条弯弯曲曲的古道,变成了一条石子铺的大马路,虽然这条路比以前的那条小路大了许多,但是也有令人头疼的地方,瞧!这道路高低,凹凸无序的,常常看到有人被绊倒与大地亲吻,然后站起来的,却会变得鼻青脸肿,这条路简直变成了过路行人的“绊脚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尽了大江南北,也吹过了我家乡的那一条大马路。昔日的“绊脚路”正在精心装扮自己,变成了一条平坦的柏油大马路。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都亮了起来,远远看去,扑朔迷离,迷茫了你的双眼。这条路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破旧的土屋里住着贫穷的人们,那时候的房子有的用木板改的,屋子上用稻草铺的屋顶,每逢下雨的时候,那雨水像是再也憋不住似的“吧嗒吧嗒”的一个劲儿往屋里掉,你要是不留神,总会挨几颗冰冷的“水弹”,还得你以为梦到自己的家被大水淹没了。不过现在不用再怕它了,各家各户都把自己的家装饰地整洁有明亮的,用上各种各样的砖和石头建立楼房,最令人羡慕的是许多的家庭也用上了各种先进的电器……慢慢地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记得2011年我去海南上大学的时候,当时一个宿舍的的舍友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说:“你是甘肃的?我听说甘肃人重男轻女,女孩子不会上大学的?而且你还来这么远的地方上大学,你父母同意吗?”
我当时很好奇,因为刚进入大学,出于礼貌,我回答她,你只是听说,你没有去过甘肃,你怎么知道甘肃人重男轻女,而且我所在的学校,男女比例基本上是3:1,我们一个班除了那些不想上大学的女生,其他的基本上都上了大学。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高考结束后,母亲对我说,作为女孩子,一定得出去开阔一下视野,世界那么大,去外面闯闯对你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你会知道以后你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母亲还说,去北上广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大家都说女孩子总有一天是要嫁人的,但是我不希望你把嫁人作为一条出路,希望你以后可以自力更生。就因为母亲的这些话,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我,跨过黄河,越过长江,渡过琼州海峡,到海南去上大学。
虽然外人都说甘肃人重男轻女,可父亲却把我当做掌上明珠。在那个物质不怎么丰裕的年代,他总是尽量让我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清晰地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放暑假的早晨,我和弟弟睡懒觉不起床。父亲早起做好早饭,他和母亲吃完饭要去下地干活。临走前,父亲把早饭端来放在了我的床边,大声喊着:“吃完了再睡啊。”我装作没听见。现在想起那一幕场景,鼻子就酸酸的。而且在父亲的理念里,就应该富养女儿,所以从小没让我受过委屈,以至于现在我连做饭都不会。
尤其近几年,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背着行李,在村民们羡慕的眼神里走出了农村,他们毕业后有的成了工程师、科学家、人民老师、脱产干部,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成了家长和老师鼓励自己家孩子的榜样,潜意识里的楷模。
祁连雪水养育着一方勤劳的人民
还有人问我,你们甘肃是不是很缺水,好多天都不洗澡,我当时确实比较好奇这类映像从何而来。我很生气,从我记事起,勤劳的甘肃人家家户户已经装起了自来水,而且水费不贵,再次也不会日常用水都没有,祁连山丰沛的雪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的富庶和美丽。祖辈们的汗水和着祁连冰雪的慷慨施予,使高原黑黝黝的土地成为丰盛的粮仓。
我们班还有一个陇南的男生告诉我说,他的家乡有上千亩的苹果林带,一到春秋两季,是谁看了也无法不感动。春天,站在山上无论你是极目向东,或者向西。粉里透红的苹果花,半山地区金黄的油菜花,竞相争春斗艳。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迎面扑来的幽幽花香,整个夜晚都不想入帐。
而进入秋天,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几百万株欲说还羞的粉嘟嘟的苹果,或露在视野之中,或藏在叶片下面,或堆积在苹果树底,厅院当中,小山一样。一辆一辆满载苹果的大卡车、小汽车、农用车,从身边疾驰而过,裹着香甜苹果味的一缕缕风儿,既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尘土的意思,你也会舒心感叹的。因为苹果,给他们的村庄带来了笑声和繁荣,早早的,广东、四川、深圳、内蒙、甚至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客商,丢下娇妻爱女,抛下城市的目眩神迷,反复出现在这里,寻找商机。他们村庄的人们,因为苹果的发展,生活充盈。
给高额彩礼做减法 让婚姻返璞归真
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女儿出嫁,彩礼少了娘家会很没面子,大家会相互攀比,谁家女儿彩礼多谁家少,彩礼太少的会陷入村里的舆论漩涡。我妈就曾不止一次跟我说过“我供你上了大学,你将来结婚彩礼不能太低,要不然婆家人会觉得你不值钱,会受欺负”。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来看,在周围十里八村的文化氛围中,好像确实是妈妈说的这么回事儿;可是跳出我那个封闭落后的家乡,我又不得不提醒自己,不能被陋习洗脑。
我记得2009年我一个姐姐结婚时彩礼是20万元,到2015年我订婚,彩礼钱是5万元,当时父亲说:“人家男方买了房,估计家里的存款都花的差不多了,彩礼钱人家能拿出来多少就多少吧,意思意思就好了。”我准备结婚的时候,我的父辈们教导我说,“只要人品好,其他的都不重要”。我也从婚姻生活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的婚姻与彩礼无关。”
现在很多甘肃人谁家的彩礼钱要的多了,会遭到村里人的数落,会成为大家饭前茶后的消化,人家会说你“卖女儿”,所以时代在变化,甘肃人的观念也在变化,现在无论是作为长辈的父母,还是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年轻男女双方,每个家庭和青年男女都应该把双方的感情放在第一位,重人品、轻物质,重感情、轻钱财,根据自家的物力和财力,量力而行,不让高价彩礼绑架了美好婚姻。
时间在飞逝,世界在变化,甘肃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出耀眼的光芒,她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