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红岩
嘉陵江的水总在转弯处慢下来,像被岩壁挽住了衣袖,停滞不前,静静的停留在此处,似乎是在欣赏重庆的美丽风光。那些褐红色的岩石在暮色里泛着暗光,让人想起八十年前,有群人把热血泼在这岩壁上,洇开的痕迹至今未干,依旧镶嵌在巴渝的精神上,熠熠生辉。
不禁想起,道家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红岩的美却带着锋芒。曾以为生死是道上的关卡,过了这关便隔了阴阳,直到看见狱中同志用指甲在墙上刻下的《道德经》残句——“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原来他们早把生死看作江水的起落,涨时奔涌,落时藏锋,终究要归回这大地的脉络,只不过是在最后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使如火苗一般,也依旧发光发热,被后人所铭记,雕刻进人民的意识之中。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存在于世的方式吗,让精神的丰碑永铸在中华子女的血脉之中。
歌乐山的雾总是在黎明前最浓,浓得甚至看不清远方的景色,像要把所有故事都裹进云里,藏在云里的最深处,是隐藏,也是守护。那些消失在雾里的身影,并非真的消散了,而是静静的看着,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繁荣昌盛。
快看吧!看吧!春山抽芽的新绿,听秋林坠叶的轻响,都是他们换了一种形态,融进了风的呼吸、石的纹路,成为了新的事物。道家信奉的逍遥游,大约就是这般吧,昨日是狱中灯下的信纸,今日是岩缝里探身的青草,在时间里完成一场无声的轮回,这轮回太短,蕴含着战士们的血与泪,这轮回太长,蕴藏着战士们的精神丰碑。
站在红岩上往江水望去,波涛汹涌,风雨交加,不禁想起“长江不禁滚滚流”,忽然懂了何为“安之若命”。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像这岩壁般,任风雨凿刻出沟壑,依旧把根基扎在大地深处,不惧东西南北风。
那些选择赴死的战士们啊!
早已看透生死不过是形态的转换,正如火焰熄灭后,热量并未消失,只是化作了灰烬里的余温,等待着下一场春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暮色漫上来时,红岩渐渐与天色相融,与这天地融为一体,此即不朽。
远处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眼睛在眨动。
原来所谓不朽,从不是凝固的丰碑,而是像江水一样,在流逝中永远活着,在活着时坦然迎接每一次潮起潮落。
那远方青山上的事物越发耀眼,一切都是如此简单,那根本就不是死亡,而是一个人另一种存在形式!
这或许就是红岩精神——生如朝霞般炽烈,死若暮山般从容,天地之间,本无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