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之后
“八十载岁月,你们还记得吗?”
当九十六岁的抗战老兵温云甫哽咽着唱起那首《离家》,我才真正听懂何谓背井离乡、何谓家国破碎。“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无处逃亡。”一句歌词,是一代人的血泪,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那是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至暗时刻,是千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奋起抗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出全民抗战的号召,如同黑夜中的火炬,照亮救亡图存的道路。
八十年前的今天,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日本投降矣”——《大公报》五个大字力透纸背,背后是三千多万生命的牺牲、是亿万民众不屈的意志。这是一个民族用鲜血换来的黎明,是漫漫长夜后终于等来的破晓。
手捧一束菊,立于烈士陵前。我仿佛听见白山黑水间的马蹄铮铮,是东北抗联的铁骑踏破雪原;仿佛看见太行山上黄沙卷地,是敌后军民冲锋的身影;依稀耳边响起战机的轰鸣,是碧空之上燃烧的赤子之心……“他们的名字未刻进青铜,只把血渗进每一寸焦土。”这片土地之所以炽热,正是因为英雄的热血从未冷却。
八十年了,我们从未忘记。
人们常说,抗战的故事讲不完。因为它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基因之中。
有人曾问一名年仅十六岁的小战士:“中国会胜利吗?”他斩钉截铁:“一定会。”“胜利之后,你想做什么?”少年笑了笑,答:“那时我应当已经战死。”
“十六岁”与“战死”,这两个词放在今天,沉重得让人窒息。我们何以理解那一代人的抉择?何以体会那种向死而生的勇毅?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负牺牲、不负英魂。
当温云甫老人颤巍巍站起,以颤抖的右手敬出一个军礼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位老兵,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是一种穿越烽火始终不灭的精神。
我们怎能忘记?有多少人,没能等到胜利这一天;有多少人,心甘情愿以生命为我们换取看见光明的权利。
靖宇县、尚志市、左权县、张自忠路……这些烙下英雄名字的土地,仍在无声地讲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痕迹。
不论再过多少个八十年,我们始终铭记。
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英雄跃出战壕、直面炮火。他们的忠骨埋进青山,化作春泥,开遍每一寸山河——那是用生命浇灌的花朵,永不凋零。
一位母亲送六个儿子上战场;一位父亲以“死”字作信,嘱儿“伤时拭血,死时裹身”;一位将军写下“海不清,石不烂”的铮铮誓言……十四年烽火岁月,家与国、情与义、生与死,交织成中华民族最悲壮、也最英勇的史诗。
如今,礼炮轰鸣、战机掠空,铿锵的步伐踏响新时代的强音。大国重器列阵而行,白鸽振翅飞向蓝天。我们在欢呼中铭记历史,在感动中珍视和平。
因为我们深知:一切来之不易,一切源自信念。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