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学手记
小时候,我喜欢听英雄的故事,以为英雄就是那些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写命运的人。直到我成为一名教师,带着历史的追问和教育的使命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我才真正明白:英雄,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源于人民,归于信仰,成于艰难时代的锻造。
踏入纪念馆,迎面是一座以黄河、太行、长城为意象的巨幅浮雕。土黄色的基调,是土地的色彩,也是那段岁月最真实的底色。跟随讲解,我仿佛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从全面侵华到八路军东渡黄河,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地道战、地雷战到军民鱼水情……六个展厅,缓缓铺开了一部厚重的敌后抗战史。
尤其让我驻足的,是一件褪色的单军衣。它静默地陈列在展柜中,薄得几乎让人难以相信它能抵御太行冬日的严寒。我站在它面前,不禁自问:是什么,让那群年轻的生命穿着这样的衣服,还能在风雪中坚持战斗?作为一名教师,我该如何把这种“冷”与“暖”的对比,真实地传递给我的学生?
随后,崔绍光老师的讲座更让我几度潸然。他从长征讲到东征,从朱德元帅的铁骨柔情讲到左权将军的家书绝笔,从叶成焕二十四岁的牺牲讲到无数长眠于太行山的无名战士……他说,“英雄,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这句话如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作为教育者的心门。
原来,英雄不是教科书里遥远而模糊的影子。他们也曾是儿子、是父亲、是爱人。左权母亲那一句“吾儿死得其所”,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等待与眼泪;朱德一生钟爱兰花,只因那是亡妻伍若兰的名字。他们有情有义、有牵挂有不舍,却在民族危难之际选择了挺身而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中有比恐惧更强大的信仰。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为什么要带学生来这里,为什么要讲这些好像“过去了”的故事。因为教育的本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记忆、点燃信念。我要告诉孩子们:英雄不是天生无畏,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担当。
太行山,从来不止是一座山。它是一种精神,是愚公移山的坚韧,是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共赴生死的信任,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之际扛起大旗的勇气。正如那句“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这不是数字,而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走出的一条生路。
离开的时候,风依旧清冷,阳光却格外明亮。我回头再望一眼这座沉默的纪念馆,它如同一本合上的历史书,庄严而温暖。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教师,也更加清晰自己脚下的路——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要把这些真实的人、真实的情、真实的牺牲,讲给更多孩子听。
英雄不是神话,他们是最真实的人,开在最艰难的土地上,却结出最动人的花。
而这朵花,应当由我们,一代一代,亲手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