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家在临泽倪家营。一九三七年,红西路军和马匪浴血奋战过的地方。
小时候跟着父亲回老家,最喜欢坐在热炕上听爷爷讲故事。爷爷穿一身黑衣服,对襟长褂,头上戴个瓜皮帽,黑瘦的脸上满是皱纹,一笑,细长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手里常攥着一个水烟袋,咕噜咕噜地吸水烟,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青白色的烟就从鼻子里缓缓喷出来,吸完了把水烟杆往鞋底上一磕,一小团凝在一起的黑色烟灰就出来了,再小心翼翼地从烟袋里捏出几根烟丝,用拇指和食指捻成一小团,填进烟锅里,我们就争着给他点火,如此反复多次,等爷爷水烟抽足了,就盘腿坐在炕中央给我们讲故事。每一次讲故事,开头总是:二十五年,马匪进了庄,红军娃子真可怜……
那时候我七岁,刚上小学,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我们也要当红军》,就觉得红军很了不起,是世界上最厉害,最伟大的人,不明白爷爷怎么叫英雄为“红军娃子”,还说他们可怜?心底里就对爷爷讲的故事充满了怀疑。以为爷爷讲的红军,一定不是真正的红军。
一直到上了中学毕业,上了师范,学了中国革命史才知道,爷爷说的“二十五年”就是一九三七年爷。爷爷生于一九一零年,三七年已经快三十岁了,对于他来说,那些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的确就是“红军娃子”。
爷爷说“红军娃子只有十几岁,吃不饱,穿得都很单薄,正是寒冬腊月添,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找一条草绳勒在腰里。那一年冬天,天气可真冷啊……
爷爷说:“红军娃子有的还没有枪高,连枪也扛不动呢,就出来干革命打马匪了,还有好多女娃子呢,真孽障……”,“孽障”是老家方言,意思是可怜,却比可怜更多些悲悯的情感,我小时候一直不愿意听爷爷用这样的词来说“红军”,心里还暗暗对爷爷不满。课本上,红军是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穷苦老百姓才“孽障”呢。
爷爷还说“红军和马匪打仗,受了伤,就住在我们家里的厢房里,派人照看,没有药,天又冷,伤口一直流血……”
爷爷说:“有一次,红军大多是外带人,他们说话我们只能听懂一部分,就连比划带猜呢。他们对我们这里的地形不熟悉,经常找我们带路呢。”
讲这些的时候,爷爷的眼睛眯起来,头微微仰着,仿佛又想起了当年的情境,沉浸到回忆中去了。最让爷爷觉得骄傲是,他曾当过村里的保长,每次马匪以来,红军首长就让他去挨家挨户通知村里人不要出门,在家里藏起来。最为惊险的一次,他还没有来得及藏起来,马匪的骑兵就到了村子,他吓得蹲在柴草垛边上,被马匪骑兵用刀背在脊背上砍了两刀……
“幸亏是用刀背砍的,不然早就没命了,也就是没有现在的你们了……”听到爷爷这样说,我们追着问他马匪长什么样,是不是和“毛野人”一样害怕。“毛野人”是我们从小听过的故事中最为凶残可怕的魔鬼。爷爷说:我吓得魂都飞到九霄云外了,哪里敢看他们长什么样子?
也有让爷爷到老都觉得遗憾的事,有一次,红军大部队要转移去威敌堡,首长曾把他找去,让他当向导,爷爷答应了,回到家里却被他爹拦住了,爷爷是家里的长子,他爹怕他有什么闪失,死活不让他再出门。
每次讲起这些,爷爷的情绪都有点激动,沉浸在一种情绪中,好半天不说话,而我们,却不被他的情绪感染,看他眯着眼不说话,眼角慢慢渗出眼泪来,以为他累了,就跑出去外面的庄墙上玩了。
庄墙就是整个家族院子的外墙,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比房子还高些,大约有三四米宽,上面足可以并排跑两辆马车。爷爷家虽然不是大户,却是大家族,整个村子里,缪姓家族的人都住在两个相互照应的子母庄子里。一个庄子里大约住十几家人。晚饭过后,院子里的大大小小所有的孩子就集中到庄墙下面来了。小时候我和弟弟回到老家,最爱在高高的庄墙上疯跑,听风从耳边呼呼地刮过去,近处的庄稼树木尽收眼底,还能清晰地看到远处梨园口红色的刀山,觉得爽极了。人多的时候,我们就在庄子的墙里墙外捉迷藏,男孩子们更热衷于“打仗”,玉米杆、葵花杆是“机关枪”,拳头大的土块就是“手榴弹”,所有的人分成敌我两队,就开始埋伏、射击、掩护,学着电影里面战争的场面,突突突地射击——爷爷说,庄墙上面那一个挨着一个的洞洞,就是当年红军和马匪打仗的时候留下的,里面还能找出子弹头呢。这更让我们的“战争”多了几许真实感,仿佛我们手里拿的就是货真价实的武器。
关于红军的故事,爷爷还讲了许多,但我那时候小,当时听得有趣,后来记得的不多了。爷爷说,红军是从西洞堡连夜到倪家营的,有许多人就住在他们庄子里,砍了许多树枝围在庄墙外面做掩护,然后在庄墙上开凿了许多射击口。马匪一来,所有的人都躲在庄子里不敢出来,红军就在屯庄墙后面射击。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指着西边的几间屋子,说那些屋子里住过红军。真的吗?我和弟弟很好奇,每次回老家,都找个理由去那几间屋子里看看,想找寻红军留下的痕迹,感受不一样的气息,甚至期望着能在屋子角落里发现一颗红五星。屋子里早已经住着本家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黄色的土墙已经被煤油灯熏黑,房梁也是黑的,土炕上铺着破而旧的被褥,方桌上摆着碗筷,黄泥土炉子上坐着的茶壶突突地冒着热气,和别人家里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心里就有点怀疑,这里真的住过红军吗?也许爷爷记错了?再去问爷爷,他非常肯定地说住过,是他亲眼所见。爷爷还说他的一个本家侄儿,岁数比他还大一些,在红军大部队走了之后,悉心照料留住在他家里的伤病员,还到爷爷家里来借米给红军熬小米粥养伤。后来红军大部队派人来接伤病员,给他侄儿送了两块大洋感谢……
这样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生感动,爷爷是个老实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临泽倪家营,也没见过更大的世面,我们每次回老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这个故事,这是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历史,所以印象深刻。爷爷不仅讲给我们听,也一遍遍地讲给别人。我十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但他讲过的这些故事,就像庄墙上的那些弹孔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每当想起老家,想起爷爷,总会想起这些故事。小时候,我也会在学校里,把爷爷讲过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多少有些炫耀的意味,并不觉得有多么沉痛。
后来渐渐长大了,学了历史,也听父亲又一遍遍讲这些历史,才知道,这不是杜撰的故事,是真实悲壮的历史。1991年,徐向前元帅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他的亲属将骨灰撒在了倪家营。那时候我刚刚上师范,结束了急于将自己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的青春逆反期,对自己,对老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徐帅的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千里迢迢乘飞机洒在倪家营的土地上,更让我对老家有了新的情感认同。和朋友们再说起老家,内心里真是自豪的。
老家倪家营,正是当年红西路军和马匪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也是让李卓然、徐向前、李先念这些西路军高级将领刻骨铭心的地方。1937年,徐向前的指挥部就设在爷爷的一个侄儿“缪德荣”家的屯庄里。缪德荣是地主,和我父亲是同辈,他的父亲是爷爷的堂兄,叫缪克国,我爷爷是缪克寿,同宗同族。爷爷还有一个叫繆才荣的侄儿,当了苏维埃主席,还救过红军。那一段悲壮的战事,原来就发生在老家的那块土地上,爷爷曾亲眼目睹过那一段惨烈的战斗!父亲就出生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可惜等我知道了这些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了,而当年他一遍遍给我们讲过的那些故事,存留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片段,但仅就这些记忆的碎片,和“倪家营”、“缪家屯庄”、“汪家墩”这几个沉甸甸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自己和红西路军和那一段历史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
父亲十七岁那年离开了家乡倪家营,离开了承载着红军浴血奋战记忆的屯庄,在异地求学、工作、生活、安家落户,直至退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五十年的异乡岁月,把父亲从意气奋发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的根在老家,在倪家营。从我们记事起,每一年清明父亲都要带着我们回老家,遇到老家的叔侄们婚丧嫁娶的大事小情,我们也总是要千方百计抽空回去,有根的人是幸福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老家的孩子。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父亲还是一口地道的家乡口音,他平常最爱和人聊历史,尤其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那段历史。父亲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他常常说起小时候在庄墙里面抠出了许多子弹和弹壳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晰,似乎就是发生在昨天的。我们姐弟从小到大,无数次听他说这些话,早已经烂熟于心。前些年,还会在心里暗暗嫌烦,年岁渐长,却越来越有兴趣了,每每听他说起那段历史,听他谈及梨园口、倪家营、汪家墩、缪家屯庄、宋家庄子的时候,心里也涌动着别样的情感,一再追问细节。这一段沉痛的历史,让人震撼,让人伤感,也让人自豪。
二零零一年的清明节,十二岁的女儿参加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组织的清明诗祭会,从张掖乘车前往临泽,在临泽烈士纪念馆,朗诵了她爸爸写的诗歌《不能忘记,不敢忘记》,其中有一节是与老家有关的:
不敢忘记
祁连山下
黑河岸边
西洞堡急促的枪声
惊醒了沉寂千年的戈壁
倪家营的土围子
高台城的青石砖
铭刻着英雄血沃河西的悲壮
西风惨烈
风沙掩埋的忠骨
城头高悬的头颅
在血与火的涅槃中
一颗颗红色的种子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倪家营是女儿熟悉的名字,因为每年我们都带着她回一趟老家,老家在她的记忆里,就是有牛羊,有庄稼,有枣树的乡下,比城里好玩有趣,但老家的名字在诗歌里出现,让她很惊奇:倪家营,就是我们的老家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女儿的脸上也有了些许自豪。紧跟着问题就来了:土围子是个啥?
我告诉她,土围子就是厚厚的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无论我怎么解释,女儿都不能完全明白。这也难怪她,她是零零后,出生的时候,老家的庄墙早已经拆掉了,就在原来子母庄子的地方,几个叔叔都新建了各自的院落。现在只有三叔家的后院里,还保存着一小段,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已经有点残破,但依然牢固坚实,虽然不是主墙体,也比现在砖砌的墙厚实,像是从地底下长出来的一样。我答应女儿下次回老家带她去看。其实以前也看到过的,但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一段历史讲给女儿听。
在临泽烈士陵园参加完诗祭会,女儿跟着党史研究室的老师们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那一段历史,然后又去了梨园口遗址。回来之后,女儿有点激动,她郑重地告诉我:妈妈,爷爷的老家倪家营有一个缪家屯庄,曾是徐向前的指挥部,你知道么?
我点点头。
女儿又问:“是不是就是爷爷他们家的屯庄?”
我说是。女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不停地问我:真的?真的吗?似乎不相信,那么遥远的历史,居然离自己这么近,居然还与自己的家有关系。看到女儿高涨的情绪,我又给她讲了小时候爷爷讲给我们的有关红军得故事,她爸爸又给她讲了红西路军在河西,在西洞堡、在梨园口、倪家营的战斗历史,女儿静静地听着,对这些曾经很遥远的故事忽然有了亲近感。这一段历史,女儿没有学过,只在前几天指导她朗诵诗歌的时候,她爸爸给她讲粗略过一些。我知道对于十二岁的女儿来说,还不一定完全能理解。看着孩子明亮清澈的眼睛,我想起爷爷故事中的“红军娃子”,从历史资料上来看,许多女红军,也就是十二三岁,和女儿现在一样大,当年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她们呢?这更是女儿这一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了。
我告诉女儿,她爷爷还知道许多关于红军在倪家营战斗的故事,等有空的时候可以讲给她听,女儿点点头,似乎一下子对那一段历史有了很大的兴趣,一次纪念活动,在她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
似乎只是转眼间,父亲七十多岁了,几十年的光阴让他也变成了爷爷当初的模样,脸上的皱纹、花白的头发、怀想起往事,眼睛眯成一条线,和当年的爷爷几乎就是同一个人。听到“缪家屯庄”已被确定为红西路军纪念遗址,他情绪有点激动,他对我们,又似乎是对自己说:这是件好事,早就应该这样做了,那一段历史,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