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莹的头像

卢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9
分享

婆媳间,那束照亮自我的光

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人际关系恰似一张细密交织的大网,每一条丝线都牵扯着不同的情感与故事。母女之情,宛如那根用血缘精心织就的锦缎,绚丽夺目且浑然天成,流淌着与生俱来的脉脉温情,无需刻意雕琢,便已温暖人心。而婆媳关系,却似命运不经意间洒落的一把丝线,随意且带着几分未知的神秘韵味。它不像母女关系那般自然紧密,而是在时光的长河中,缓缓铺陈出一段别样又复杂的旅程,充满了微妙的平衡与无尽的磨合。

我的婆婆,曾是一位下放知青。小学文化的她,在青春正盛、对未来满怀憧憬之时,却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地抛向了偏远的农村。那片质朴而贫瘠的土地,宛如一个全新的战场,承载着她无尽的汗水与泪水。在那里,她结婚生子,安家落户,将青春毫无保留地挥洒在那片小山村。岁月悠悠,她与那片土地紧紧相连,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她生活的印记,直至公公去世,她才带着满身的沧桑回到城里,与我们一同生活。

那一年,她刚满六十,刚失去家庭脊梁骨的她,如同一位懵懂无知的孩子,对未来的日子茫然不知所措。 初时,我怀揣着纯真美好的愿景,天真地以为,只要婆媳之间彼此心怀善意,便能岁月静好,和谐共处。我憧憬着像母女那般亲密无间,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然而,现实却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比理想更为复杂。善良,在根深蒂固的认知差异面前,有时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深邃的湖底,激不起太大的涟漪。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婆媳关系总体还算融洽,但偶尔,我仍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压抑,如同置身于一个温暖却略显拥挤的空间,呼吸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拘谨。它源于“沟通不畅”所带来的无力感,就像置身于迷雾森林,明明能看到彼此的身影,却始终无法清晰地听见对方的心声。

婆婆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而我则带着现代生活的理念和追求,两种观念的碰撞,时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真正令我感到挑战的,并非是非对错的激烈争论,而是那如影随形、难以调和的生活节奏差异——婆婆沉湎于过去的旧时光,那段充满艰辛的岁月,早已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丈夫和小叔作为她的儿子,孝顺之心无条件,他们理解父辈的不易,愿意顺着母亲的心意,尽力满足她的需求。而我们几个儿媳,则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渴望与家人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着一种更加高效、健康、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这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与生活追求,让家庭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就像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寓言中的天鹅、大虾和梭鱼,各自朝着认定的方向奋力拉扯,即便都拼尽了全力,车子却仍在原处。家庭这辆“大车”,若不能相互理解、协调一致,又怎能朝着幸福的方向稳步前行?每一次的摩擦与碰撞,都让我感到心力交瘁,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中。

平日里,婆婆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故事广播站”,总爱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分享她的所见所闻。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新鲜事儿,还是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她都能说得绘声绘色。然而,在她那些滔滔不绝的话语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他人生活的羡慕。看到邻居家孩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她会忍不住长叹一口气,眼神里满是落寞;听到别人家又添了新物件、去了新地方游玩,她也会暗自嘟囔几句,言语间尽是向往。

几十年的岁月,早已在婆婆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她习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就像一个渴望被关注的孩子,她用“生病”来巧妙地寻求家人的关怀。每当身体稍有不适,她便会轻声呻吟,躺在床上,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仿佛在等待着儿女们去嘘寒问暖、端茶送水。而当她觉得受了委屈,便会像个受了欺负的小媳妇,眼眶泛红,声音哽咽,用“委屈”来换取我们的理解与同情。那楚楚可怜的模样,让晚辈们心疼不已,总会想尽办法去安慰她、哄她开心。

婆婆活在一个充满温情与猜疑并存的世界里,宛如置身于一座迷雾笼罩的城堡。一方面,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家人默默的关心。每次生病时,我们会围在她身边,精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她排忧解难。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她的心。然而,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却又被一层厚厚的猜疑所笼罩。她总是怀疑家人的关爱是否真心纯粹,就像一个守着宝藏却又害怕被抢走的守财奴。她会反复琢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让她陷入深深的思考,怀疑我们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这种不安,如同细水长流,悄然无声地影响着她的心境。她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也时常起伏不定,这让家人感到既无奈又心疼。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乡下小住。那天,我剥了一些板栗,看着剥下来的板栗壳,心想它们可以用来沤肥,给绿化带里的花草增添些养分,便顺手将板栗壳倒在了绿化带里。然而,就在当天下午,一场意想不到的冲突爆发了。婆婆去整理绿化带,可能是不小心,她的手被板栗壳扎痛了。瞬间,她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起身便开始破口大骂。她指桑骂槐,声音越来越大,话语也越来越难听。我一开始还一头雾水,不知道她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听了半天,我才渐渐明白,原来她觉得我是心怀恶意,故意针对她,才把板栗壳倒在绿化带里,就是为了让她受伤。

我感到十分委屈,急忙跟大家解释:“我真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着板栗壳能沤肥,对花草好,没想到会扎到嬷。”可婆婆根本不听我的解释,她依然怒气冲冲,家人们也不敢出来打圆场,看着婆婆那愤怒又固执的样子,我心里又着急又无奈,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知道,就算我大哭一场,她心里的那道坎也不会完全过去,她依然对我的“动机”心存疑虑。

她坚守着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观念,如同守护着一份珍贵的家产,不容轻易质疑。她认为儿媳应如小棉袄般贴心服侍儿子,女人应该依附男人,且由男人掌控家中话语权。夫妻间的小摩擦,她总以怀疑的目光看待,难免带着传统的偏见。有一次,我和丈夫因为一点小事拌了几句嘴,婆婆得知后,立刻站在丈夫那边,指责我不懂事,不体谅丈夫的辛苦。我当时心里委屈极了,觉得她根本不理解我的感受,也不尊重我的想法。

我深知,这些观念是她生活的基石,是她对世界的独特解读,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承载着她一生的信仰与坚守。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婆婆素来节俭,可在我看来,她某些方面的“节俭”,其实是一种偏执的“形式主义节俭”。两三人吃饭,她总要做上五六道菜,仿佛菜的数量越多,就越能体现她对家人的关爱。有客人来访时,更是倾尽所有,把桌子堆得满满当当,以此彰显她的热情与好客。然而,吃不完的菜不会凭空消失,它们被一遍遍地加热,颜色不再鲜亮,质地不再爽口,这餐没吃完,下餐继续吃,如同猪食一般摆在桌上,让人看了毫无食欲。她声称不能浪费,可这样的节俭,难道不是另一种更大的浪费?浪费了食材的新鲜,辜负了家人的食欲,更有可能埋下对身体健康的大隐患。

当我试图改变她,并尝试与她沟通,分享一些现代生活的理念时,却发现语言在她面前毫无力量,如同石沉大海,激不起一丝涟漪。我说:“剩菜反复加热不健康,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不如少做菜,尽量每顿吃新鲜的。”婆婆回应:“我们以前条件艰苦,吃馊饭都挺过来了,怕什么。”我劝她:“味精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婆婆反驳:“没味精的菜,怎么下饭?”即便我拿出科学文章,试图用理性的分析来说服她,婆婆依然一副顽固的表情:“我们几十年都这样过,身体不是好好的。”

那一刻,我恍然明白,我不是在和一个上年纪的人对话,而是在与一个时代的生活惯性对话,与一种深深扎根于她成长年代的生存方式对话。这种观念,如同古老的城墙,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小时候,因为物资匮乏,我的爸妈教会我们精准生活:做多少吃多少,简单干净,不留残局。每一顿饭都吃得恰到好处,我们由此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婆婆的节俭,与我们不同。她做得多,剩得多,却舍不得倒掉一盘菜,无形中给家人们制造了负担。

我知道,她的初心是希望家人能感受到她的关怀与温暖。但那盘剩菜,却像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横亘在我们与健康、快乐的生活之间,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的一块心病。

后来,我渐渐明白,婆婆的固执并非针对我个人,而是源于她所经历的那个特殊时代。她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一顿饭吃不饱是常事。所以,“多做点”是她表达爱的方式;“留着吃”是她的生存哲学;“听老人家的准没错”是因为她曾靠这些传统观念和经验,守护着家人,走过了无数风雨。这些观念和经验,已经成为她生活的支柱,是她对抗生活不确定性的力量。

她不相信营养学,因为她那一代人靠的是坚韧与毅力。也不信心理学,因为她从未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家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次,我试图和她分享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希望能让她更好地理解家人的情绪,她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说:“这有什么用呢,没用。”我无奈地笑了笑,知道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她的想法。

我曾乐观地以为,我可以带着她一起,慢慢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与她分享科学饮食的知识,一起探讨理性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她保持积极的心态,让她可以成为家里的小太阳,也可以是儿媳们的好朋友。然而,现实却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你无法强迫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醒来,更无法轻易改变一个不愿改变的灵魂。

婆婆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敢改变。改变意味着承认过去可能有不足,而人到晚年,谁又愿意轻易否定自己的一生呢?这就像让一个人放下手中的拐杖,重新学会走路,是多么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一件事啊。她其实也无需被谁“拯救”,她真正渴望的,是被理解与看见——看见她与旁人物质条件上的差距,那种落差偶尔会让她心生自卑;看见她没有退休金的那份不安,她担忧自己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撑,生活或许不如有保障的老人那般从容;看见她在家庭角色转变后的孤独,曾经儿女围绕、以她为中心的日子渐行渐远,她的内心难免泛起失落的涟漪。

当我放下“改造者”的执念,不再试图以自己的标准去改变她,而是以一颗“过来人”的心去看待和她一样的同龄人时,我才真正开始明白——她不只是我的婆婆,还是一个被过往岁月深深烙印的女人,用她熟悉且习惯的方式,努力在这变化的世界中维持着最后一点尊严。就像一只受伤后蜷缩起来的小动物,用看似坚硬的外壳,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那颗脆弱的心。

我明白,丈夫需要她,这个家庭的完整结构也需要她。在这个家里,她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她的存在,让家的氛围更加丰富,让家的情感更加深厚。我也清楚,她的认知和性格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定型,如同古老的树木,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撼动。我更懂得,她或许对所有儿媳都带着一份本能的抗拒,在她心里,儿媳是家中的“外人”,总归难以达到与儿子那般和自己息息相通、心灵契合的境界。

作为儿媳,我也无需活成她期待中的模样。我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那是我独特的人生印记。在这看似压抑的环境中,我能做的,是为自己保留一束温暖的光。这束光,或许是我为自己精心烹制一盘不加味精的菜,细细品味那份纯粹的味道,感受食物最本真的好,让味蕾在简单中绽放;或许是我以平等且尊重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让她们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善良的品质,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人;或许是我和爱人在外地工作时的自由时光,我们漫步在陌生的街头,感受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与慰藉,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或许是我深夜静坐,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的那份清醒与坚定,在文字的世界里倾诉心声,释放压力,让思绪得到梳理与沉淀。

曾经,我还天真地幻想婆婆会突然大彻大悟,变得温暖体贴,如春日暖阳般照亮我们的心房。后来,我把对她的期待一点点降低,不再奢望她能为我而改变,反而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了许多。就像卸下了沉重的行囊,脚步变得轻盈,心情也如晴空般明朗。

如果你也正经历着婆媳关系带来的压抑,请记住:长期置身于抱怨的环境中,任何人都会像缺乏阳光雨露的花朵,逐渐失去生机,陷入抑郁的深渊。不妨试着改变自己,提醒自己,在这个环境中设定一个清晰的边界。你无法赢得一个深深扎根于旧世界观念的人,因为她的习惯和观念早已融入灵魂,难以更改。但你能赢得的,是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不被负面情绪同化,不被压力吞噬。

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划出物理和心理上的“我的区域”——比如你的房间,你的私人物品,你的作息时间。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你可以自由地呼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紧绷的神经,让身心得到滋养。你可以在房间里放上自己喜欢的书,泡上一杯热茶,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你可以在周末的时候,独自去公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

你的丈夫若暂时无法成为连接母亲和妻子之间的桥梁,无法巧妙地建立缓冲带,那就把他当作生活中的伙伴,而非解决问题的唯一依靠。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旅程,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你可以和丈夫坦诚地沟通你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了解你的处境,但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婆媳关系,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生活本就是一场充满妥协的艺术。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将就”一些事情,但不要彻底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你可以接受家里有剩菜的存在,但不必勉强自己吃下,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耐心倾听她的抱怨,但不必每句都回应,让她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负面情绪所淹没。保留一点点自我的空间,那是你人格的一道防线,是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自我、坚守本真的关键。

和婆婆相处的日子,就像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跋涉。她走得很慢,有时还总想拉你回头,回到她所熟悉的那个旧世界。但你不是为了她而活,也不是为了无休止的忍耐而走进婚姻。我们活着,是为了有一天能骄傲地对孩子说:“妈妈也曾经历过很多困难,但她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愿每一个在婆媳关系中努力前行的女人,都能在压抑中守住内心的那束光。不必刻意去照亮别人,只要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就足够了。这束光,将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走过人生的黑暗时刻,引领我们迎接更加美好、充满希望的明天。让我们在这束光的照耀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