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莹的头像

卢莹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24
分享

学会告别:在生命长河中拥抱成长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告别如影随形。它或悄无声息,或惊心动魄,却无一例外地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长契机。每一次告别,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伤痛与离别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当下,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未来。

突如其来的变故,奏响告别的前奏

前几天,我与一位善心厚德的朋友隔着屏幕长谈。他的网店原本经营平稳,却因所售商品名称与某位反面人物的口号谐音,被指有“通敌”嫌疑。相关部门责令他写认错书、下架产品,甚至暗示未来或将面临更严厉的监管。他无奈叹息:“生活本就艰难,如今更是雪上加霜。”那一刻,他萌生了带着家人离开这座倾注心血的城市,去远方重新开始的念头。这是一次无声的告别——告别一座城,也告别一段过往。

还有一位朋友,中秋刚过,便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妻子猝然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四十岁的年华。她生前总爱俏皮地说:“我一定要活成一个老妖精。”可命运无常,阎王爷似乎等不及,早早将她接走。朋友一夜之间被推上“当家人”的位置。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家中大小事务,全靠他与妻子共同支撑。如今妻子走了,母亲尚在却无力主事,安排后事的重担,只能由他一人扛起。

他强忍悲痛,四处打听丧仪规矩,奔波寻找墓地,联系殡葬事宜。每一件事都如巨石压肩,令人窒息。那些曾让他避之不及的仪式,如今却必须亲手完成。所幸,在亲友的帮扶下,一切总算顺利完成。妻子入土为安后,他才真正明白:送别一个人,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心灵的救赎——它让人在悲痛中重新找到方向,完成一次生命的顿悟。

村上春树说:“人不是慢慢变老的,而是一瞬间变老的。”其实,一个人的成熟,又何尝不是在某一刻骤然降临?对许多人而言,这“一瞬间”,往往就是生离死别。当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当熟悉的陪伴突然消失,我们不得不直面告别的残酷,也在这一过程中,被迫成长。

传统习俗里的智慧,赋予告别仪式感

前几日,在内蒙古博物院,我看到一具辽代彩绘木棺,心中肃然起敬。这让我联想起童年,那时和许多孩子一样,我极怕棺材。乡下人家的偏房或阁楼里,常会放一口红漆或黑漆的寿材,用塑料布或纸壳遮盖。有时风一吹,遮布掀开,露出那深色的木头,顿时便觉得一股阴森之气扑面而来,令人毛骨悚然。

也有胆大的孩子,躲猫猫时竟藏在棺材旁。对这样的伙伴,我总是敬而远之,觉得他们胆大包天,简直是童年的“异类”。

过年回家,公公曾多次在儿女面前提起,村里谁家提前备好了寿木,待正月十五那天将寿木迎回家,便算完成了一件大事。我们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应。公公便讲起一个故事:

村里有个八岁的孩子,天真烂漫。一天见爷爷在院子里叮叮当当地做木工,便好奇地问:“爷爷,你在做什么?”

爷爷笑着说:“做口棺材。”

孩子又问:“棺材是啥?”

爷爷慈爱地答:“升官发财的好东西。”

孩子眼睛一亮,天真地说:“爷爷,我也要一口!”

公公讲到这里,竟由衷赞叹:“这孩子聪明!”

当时我听了只觉荒唐,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脑子有病”——那位爷爷才五十多岁,好好的人,为何要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材?

可善解人意的先生听懂了其中深意。作为长子,他明白父亲的心思:备寿木,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面准备,是对家族责任的提前承担。

时光飞逝,命运无常。公公不过六十出头,便因病离世。四十一岁的先生,就这样成了没有父亲的人。所幸家中早有准备,寿木早已备好。先生与兄弟们在村中老人的指点下,一切按习俗有条不紊地进行,仿佛是一场与命运的默默抗争。

后来,生活渐渐好转,先生便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与敬意,一件件完成公公的遗愿:帮弟弟妹妹成家买房,像父亲在世时那样给予牵引;重修老屋,让承载家族记忆的地方焕然一新;为院子砌上堡坎,让家园更坚固;在院中种满花木,让整个家充满生机与活力。

他说:“按老人的心愿走,心里踏实,日子也顺。”这是他对父亲的爱与承诺,也是他学会告别的一种方式。

传统习俗中的这些仪式,看似繁琐,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们让我们在面对生死时,有了可以遵循的规范,有了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让告别不再那么冰冷和残酷。通过这些仪式,我们完成了对逝者的最后敬意,也让自己在心理上逐渐接受离别,走向新的生活。

亲情的延续,成为告别后的温暖慰藉

最近,先生跟着视频学会了用“豆包”修复老照片。他小心翼翼地翻出奶奶那张模糊的黑白照,还有公公与家人的合影,一遍遍地修复,反复调整,直到照片上的容貌越来越接近记忆中的模样。

他把修好的图发给年迈的长辈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确认无误后,又找了两家店,为奶奶和公公做了两组相片,挑选其中一组成色最好的烤瓷相片,供在堂屋中央。他说,每当看到这两张照片,就想起小时候的日子,想起亲人的慈爱目光。

他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安放——把记忆留住,把遗憾修好,把爱重新安放,在心中延续。

多少人,都是在父母走了之后,才真正看透人生,学会告别。我也是在某一天,当亲人突然查出重病,才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终于明白:学会告别,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不是沉溺,而是超越。

而告别逝去的人,不必总是沉浸在悲伤之中。记住他们的爱,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就算是扫墓,也可以是开心的。因为扫墓,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踏春。迎着春风走下去,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头顶是湛蓝的晴空,眼前是一片新绿,连空气都是清新的,仿佛在诉说生生不息的故事,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慰藉。

与孩子的离别,开启成长的双向奔赴

这些年,我们也在学着和孩子告别,送她们远行,去深造,去追梦,去恋爱,去组建自己的家庭。从此,我们和孩子,从一个家,变成了几个家。唯有团聚时,才短暂重聚成一个大家庭,享受那温馨而美好的时光。

就在前两天,和战友们聊起孩子,我们再次争论起来。老战友不赞同我们凡事都让孩子随心所欲,坚持要“逼”她们早点结婚生子,按部就班完成人生既定目标。我却一再表示,更愿意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她们去飞,像鸟儿在广阔的天空翱翔;去爱,无所畏惧;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的主。

其实,从她们上大学起,告别就已经开始。她们越走越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可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重逢的喜悦。彼此牵挂,彼此期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孩子们在远方追逐梦想,不断成长;而我们在家中,也在与孩子的离别中,学会放手,学会独立,学会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与自己的和解,抵达告别的终极意义

年过五十,我们正从中年迈向老年。这无可避免的进程中,还得学会与“自己”作别:

告别年轻的自己——不再熬更守夜、逞强好胜,深知身体珍贵,学着做不油腻的老顽童,保留童真活力,成为孩子们的挚友良朋;

告别拼命的自己——放下心中执念,静享清茶淡饭的安宁,让生活归于简单美好;

告别胆小的自己——修身养性,无畏面对一切,包括生死,以豁达之心迎接每个清晨,让生命满溢阳光。

漫漫人生路,在市井烟火里,于柴米油盐中,把每一次离别,都变成一次成长。

让我们在告别中学会珍惜,在珍惜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学会爱——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告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拥有。学会告别,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