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焕远先生和他的《西冶街》
孟丽华 吉林
2024年8月13日从山西运城参加《华夏孝文化山西运城采风笔会》回来后,感觉收获满满,似乎有很多值得我去写的东西,譬如那里的人文景观、新朋旧友、采风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更想写一个人和他出的一本书,可惜种种原因没写上。只是写了一篇散文《鹳雀楼前的遐思》发表在【华夏孝文化】季刊2024年第3期“山西运城采风笔会作品专辑”37页上。其实,那次采风笔会8月9日报到——8月12日早餐后就结束了,只因当时处在旅游高峰期,我没起上回吉林的返程票,在运城多滞留了一天。
在关公故里,连报到的6天时间里,我跟随【华夏孝文化山西运城采风笔会】这个由90多人组成的采风团,先后参观了“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永乐宫、关帝庙、后土祠、李家大院、运城博物馆等。几天下来,我不仅亲眼看到了山西好风光,也领略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也亲眼目睹了山西运城盐湖波光粼粼、一望无际、辽阔壮观的景象。给我更大的惊喜是知道了“运城”这个名字的来历,却原来从盐湖往出运盐,输送到全国的四面八方,车来船往,运来运去因而得名“运城”。
说来说去有点说远了,今天我不说别的了,就接上来说说我想要写的这个人,就是【华夏孝文化】杂志的翟焕远主编,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刻,翟主编待人热情洋溢,得体大方、温文尔雅、言谈间又不失学者风度。时间回到2024年8月10日,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夏孝文化山西运城采风笔会】的90多位文友正在参观永乐宫,参观的人群黑压压的,正在听解说员讲解。我跨过了很高的一个门坎正要挤进人群听解说员讲解时,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大高个儿,面对着我说了一句:“您是来自吉林的孟丽华老师吗?”我连忙回答道:“是啊,我是孟老师。”“您好!”对方连忙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我接着问:“您是哪位,怎么称呼?”对方回答我姓翟。我突然想起最初的联络组长吴云峰(这次因患眼疾做手术没来上)曾提到【华夏孝文化】主编叫翟焕远。我立马反应过来:“啊,您就是【华夏孝文化】的翟主编吧?”他笑着回答:”是“。他还诚恳地告诉我有什么困难就找他。我好感动。因为这次参加活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翟主编在百忙中还特意想到来自遥远的吉林白城的我一个普通的文友,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同时也感谢吴云峰组长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电话关照。心里暖暖的感觉。而后来翟主编的表现真是表里如一,我没起上回吉林的返程票,需要在运城滞留一天,在早餐时我在门口遇到了他,他本来是要进餐厅就餐的,听我说到实际情况后,立马回转身带我到服务台跟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说:“孟老师的住宿费跟参会的标准算。”看起来虽是一件小事,但却叫我很感动。
更叫我难忘的是我们在参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时,由于天热,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就坐在鹳雀楼前的小凉亭前休息。这中间的楼前广场很宽阔,要走过一段很远的路才能到鹳雀楼前。歇一会儿,我正准备上旅游大巴呢,这时,又是翟焕远主编从很远的地方即鹳雀楼前的百多层的楼梯上下来,直奔到我跟前对我说:“孟老师,一会儿过去到鹳雀楼前咱们集体合个影。”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招呼其他人去了。看到他满场张张罗罗急匆匆的背影,我在想他真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主编啊!同时又是一位多么细心的人啊!在人流传动、熙熙攘攘的广场竟能看到坐在角落里的我,我带着几分感激和敬佩连忙又往回走到鹳雀楼前,也帮着招呼其他正往旅游大巴那去的人驻足留影。这样,就留下了这张鹳雀楼前面带灿烂的笑脸身穿“中国红”的集体合影,也成为【华夏孝文化山西运城采风笔会】珍贵的历史瞬间。
这是初识翟主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高高的个头儿,慈祥的面容,笔直的身材,大方得体的举止,温文尔雅的谈吐,雍容大度的气场,以及他那观察秋毫的本事。都叫我对其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从山西运城回到家后,我大概写了十几篇反映其它方面的文章,不过因种种原因关于要写翟焕远主编的文章始终迟迟没能写成,但是我心里一直在想: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把这段山西运城的经历写一写,尤其是翟焕远主编及他的《西冶街》必定是我山西运城之行浓墨重彩的一笔。
翟主编,何许人也?还是让我先详细介绍一下他吧。翟焕远,山东淄博市博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现为华夏孝文化研究中心支部委员会书记,《华夏孝文化》杂志主编。1990年3月在博山日报社工作,1998年1月在山东法制报淄博记者站工作,2013年至今在淄博华夏孝文化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无冕之王》《舆论监督》《凤凰岭》《岗上岗下》《西冶街》《淄河谣》《烽火鲁中》、散文集《淄河上的老屋》《牵挂》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散文百家、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北方文学、北方作家、大众日报等。长篇小说《凤凰岭》《西冶街》分别获2016年度、2017年度淄博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作品,长篇小说《岗上岗下》获2017年度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这次去山西运城开会我很荣幸获赠一本翟焕远主编写的《西冶街》,这本长篇小说厚厚的,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全书共299页,有32、6万字,整部书除前封口及后封口有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外,从开篇到“尾声”共分58个章节进行叙述描写的。在此,我不得不先说说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的切身体会,我是一边阅读,一边不时地啧啧称赞,甚至读到精彩处还要为其拍案叫绝。
翟焕远主编这部长篇小说《西冶街》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2017年度山东省淄博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作品”。《西冶街》一旦到手,就像有魔力一般,让我爱不释手,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短时间内一鼓作气把它读完不算,与此同时,对重要章节还进行了反复阅读、咀嚼、思考、研究。可见这部书的魅力!可见作者超凡的才华与吸人眼球、底蕴深厚的写作功力!
《西冶街》详细描写了博山大力发展民族传统工业陶瓷琉璃的艰苦创业史。展现了鲁中儿女为了家国,为了名族复兴,不怕困难,不怕强敌,英勇拼搏的精神。整部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引人入胜。说到《西冶街》这部长篇小说,大体可从三个方面说说我的粗浅认识。
1、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鲁云飞、张天锐、张少华、孙二爷、赵举人、李可君以及小泉、中村、莫克尔等众多人物形象,人物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故事围绕着发展博山民族传统工业陶瓷琉璃这一基础,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思想,以描写“九凤瓶”作为全书的一条主线,并贯穿始末。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不失气节,引人入胜;
3、语言生动,用词贴切,用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小说更具独立的语言特点,更具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冶街》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面貌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鲁云飞做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我认为是塑造得最成功、最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他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从他“拾金不昧”的穷苦孩子小五子,被张天锐收留,后来凭着他的聪明智慧,凭着他做事牢靠、凭着他超凡的能力和对掌柜和琉璃坊的赤胆忠心,得到了掌柜信任让他接班并成了张家的“乘龙快婿”。后来在民族危亡、琉璃坊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与日本商人,实际上是日本间谍的小泉展开生死搏斗,他把“九凤瓶”当着小泉的面亲手摔碎,并血染当场。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现了鲁云飞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英雄气概,同时也渲染了鲁云飞用血肉之躯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的形象。小说虽以悲剧结尾,但奏响的却是一首爱国主义的壮歌。如此悲壮和惨烈!深深引起读者的共鸣,可歌可泣,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据翟焕远先生和他写的《西冶街》前后有关材料中记载:“旱码头周村的丝绸和布匹名扬四海,而博山的陶瓷琉璃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江南乃至全国屈指可数,先辈们经过多少代人艰苦创业,谱就了博山陶琉璃的辉煌,从元宋时期就成为进京的贡品,朝廷大员人人以收藏博山陶瓷琉璃为荣。”于是翟主编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关于博山西冶街陶瓷琉璃艰辛创业、起伏发展的作品。在写这部小说前,翟焕远主编曾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到江西景德镇和河北唐山考察过。为什么要到这两个地方去呢?因为当时景德镇、博山和唐山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大陶瓷生产重地但景德镇陶瓷以艺术陶瓷见长,唐山陶瓷则以日用陶瓷为主,而博山陶瓷琉璃则集两家之特长,独具一格,成为陶瓷行业的佼佼者,领跑者。综上所述,翟焕远先生的《西冶街》为什么能写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情节动人、精彩纷呈……小说能写得如此这般得心应手,手到擒来?这除了他写小说的才华和天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深入一线,亲历亲为。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的一段名言那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段至理名言也由此证明了成功并非偶然,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毫无疑问,翟焕远主编的《西冶街》之所以能成为2017年度淄博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作品,成为博山琉璃业发展的史书般的记载,是因为他是个有准备的人。
谈到《西冶街》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用的并非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等那些花里胡哨的美词艳句,而恰恰相反,翟主编大多用的都是博山的方言土语、歇后语、通俗易懂的修辞等。尤其是歇后语用得恰到好处,贴近生活,让人觉得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用老百姓的话讲,这叫接地气。用翟主编自己讲得更是贴切、通透。“作品中有博山浓郁的地域文化和饮食文化。在创作中,我引用了大量的博山方言土语,因为我觉得最丰富的语言来自民间,是活在老百姓嘴里的语言。”
比如:他写到饮食文化时写到“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要想吃好饭,围着博山转”。比如,写到为了答谢《万国公报》记者为了救关在大牢里的掌柜张天锐写文发往上海的事,鲁云飞请记者做答谢宴时,专门点到博山的几样名菜:“博山炒肉片、博山酥锅、博山硬炸肉、博山豆腐箱,再来一份博山烩菜”等,接着仅凭记者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夸“走南闯北这些年,这是吃得最好的一顿菜,无论是西餐还是其他啥餐,跟博山菜比起来都差老鼻子远,博山菜果真名不虚传。”紧接着又写到“鲁云飞像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告诉记者,博山菜在中国八大菜系中最讲究,绝对数一数二。不仅代表着鲁菜,也是江北地区最能拿到桌面的。博山得益于康熙皇帝的老师孙廷荃孙阁老告老还乡时,从朝廷御厨那里带回宫廷制菜秘方。后来博山菜不断发扬光大,在制作方面花样不断翻新。”从以上描述中,还有后续中多次提到的诸如博山有名的“石蛤蟆饺子……”等细腻、诱人的描写,让人垂涎三尺,立马想吃到口的感觉。可见博山的美食文化颇具特色、榜上有名、源远流长。
语言的妙用,在本书中比比皆是,如:讲到德国人莫克尔垄断车皮一事时,鲁云飞招集等候车皮的大伙说的话“卖布的不带尺子存心不量,这事咱们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凭啥他们一手遮天?……” 又如,写张天锐和马督办的一段对话,作者描写到阴险毒辣的马督办强行勒令张天锐烧制给老佛爷贺寿用的九凤瓶时写到:“马督办脸上阴得能拧出一把水来,冷冰冰就像三九严寒孝妇河里结成的冰……”“张天锐哭丧着脸一五一十道:马督办马大人,咱六个指头划拳有一是一,给太后老佛爷制作九凤瓶,那是万里挑一的上上之精品,宝贝中之宝贝。这九凤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目前工坊的情况,根本无法完成朝廷布置下来的重任……”马督办听后很不高兴,训斥道:“少他娘的和本督办放没用的闲屁……俺就知道到时你烧制不出九凤瓶,就是欺君大罪,那是人头落地的大事。”张知道“马督办是鸡蛋掉在油篓滑蛋一个”,再次哀求,但却无济于事。从以上马督办和张天锐的对话中,已经决定了张天锐日后被关进大牢,受尽酷刑,被折腾得奄奄一息,被众人解救出来后终究不能摆脱惨死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而在书中对所要制作的九凤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样的描写,不下数十次,这样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更突出了九凤瓶在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围绕主题,一线贯穿,突出了博山琉璃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艰辛以及贯穿的博山人民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上仅从三方面谈了我的粗浅之见,也是我读翟焕远先生这部小说《西冶街》的一点体会和感悟。总之,翟焕远先生的《西冶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洋洋32.6万字的小说,是作者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是一部反映博山儿女不屈不挠、艰苦创业、与垄断市场的奸商、与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官员周旋、与外敌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血泪史、抗争史、英雄史。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在这部书中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读翟焕远先生的《西冶街》,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 13:15分发稿
作者简介:孟丽华,吉林省白城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白城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白城市洮北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南国文学社特约学术顾问。出版25万字散文集《走过雨季》。有十几篇文章入编国家正式出版的书籍,多篇文章刊发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并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