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照耀下的尼尔基湖,微风下泛起的金波,犹如锦鲤的鳞片在闪烁。那浩瀚无垠的水面,无风的天气时,就像一面青绿的宝镜,镶嵌在大兴安岭东麓的莫力达瓦大地上。
进入秋分之后,尼尔基湖畔秋高气爽,景色怡人,萧瑟的金凤徐徐吹送着阵阵稻花香,稻穗翻着金黄色的稻浪,那田里的稻草人狂舞长袖,飞鸟们不敢近前寻觅啄食。
稍远处的山岗上,也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好像一幅油画铺摊在那里,煞是养眼。野陌旁的杨树叶、白桦叶呈现浅黄与青绿相间,红柳的长叶微黄随风摇曳着。山坡上的柞树,层次感鲜明地展示着红叶的魅力和感染力。
古人有诗云:“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澹如睡。”古人看山竟能看出如笑、如滴、如妆、如睡的几种境界,其精微奥妙之处,言之不易,只能意会,才得看山之乐也。正所谓“仁者看山,智者乐水”耳。
说到“水”,我们还要观注尼尔基湖。这个湖,其实是人工湖,修建于21世纪初,国家投资上百亿修建的,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之一。蓄水量为80多亿立方米,形成的水面是500平方公里,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它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在湖中裸露的黄沙滩边,大群的禽鸟儿沐浴着阳光,它们嬉戏着、追逐着,叫声嘈杂,一片混乱。鸬鹚一会儿钻进水里叼鱼,一会儿互相抢食或者打斗,溅起的水花如玉碎缤纷。
湖上划船的捕鱼人,一边看着秋山秋水,一边抛着旋网。稍过一会儿,就拽起沉甸甸的收获,那嘹亮的《嫩水渔歌》就在湖面上荡漾,那悠扬的歌声传出很远。
啊,我的家乡莫力达瓦,堪比塞北的鱼米之乡。
兴安秋韵
四季轮回,乙巳年金秋之门洞开,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披上了锦绣华裳,五花山的上空,雁字南归,淡云点点。微风起处,霜叶似彩蝶飘飞,黄菊摇曳着笑靥。
我喜欢行走在秋天里,在微风中、在缠绵的细雨中行走,慢慢品味深秋的魅力和大山的神韵。
秋天是一首诗,她有色彩,有底蕴,耐品味,是成熟的标志。
当秋风萧瑟,吹落一地黄金叶的时候,大兴安岭便浸润在凄清的秋色里。此时,山岭的冷峻、突兀、巉岩、危石,尽显眼底。
清晨,当一缕阳光穿过山峦间的迷雾,露水遂化成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淡黄或半红的叶片上透着亮光,它们从枝头上悄悄滑落,仿佛断了线的珍珠,滴进树的根部泥土里。
大兴安岭以一场秋的盛宴,绘就了天地间最绚烂的画卷,那座座山峰挺立起这画卷的脊梁,沉稳崔嵬地矗立着,那山巅上的松柏就是它招展的旗旒。
秋阳为每一座山峰披上黄的袈裟,在秋风中仿佛低声诵经,并闪烁着神圣的光芒。山峦在秋阳下透出雄健巍峨的筋骨,起起伏伏,绵绵延延,一直伸向远方,在苍茫中渐行渐远。在我的眺望的目光里,这些山峰又像一座座大佛,保佑着北疆大地和生息在这里的苍生。
我喜欢秋天,喜欢她的绚丽多彩和成熟的气息。我更喜欢大兴安岭的秋色和神韵,为此我在一首赞美词《一七令·秋》中写到:“秋。 风爽,金流。 霜叶落,细云游。 斑斓夺目,锦绣满眸。 赏兴安峻岭,观嫩水清幽。 紫塞雁声渐远,夕烟轻袅难留。 静夜犹闻寒露降,莫言月下勿虑忧。”
我以“秋”为题,以一字领起,逐句铺陈,颇具匠心。用丰富意象描绘秋天,如“风爽,金流”、“霜叶落,细云游”,勾勒出一幅秋日画卷,兴象玲珑,清旷冲淡。“斑斓夺目,锦绣满眸”更显秋色之绚烂,令人目不暇接。“赏兴安峻岭,观嫩水清幽”则笔锋一转,由视觉转入心灵之静观,意境深远。“紫塞雁声渐远,夕烟轻袅难留”以听觉与视觉交织,传递出秋日之寂寥与时光之流逝,沉郁顿挫。末句“静夜犹闻寒露降,莫言月下勿虑忧”则点出秋夜之寒凉与人生之忧思,刚直雄健,简淡幽深。
我秋日行走在满目秋色的山野里,脚步声回响在大兴安岭的峭壁和山谷之中,脚下的枯枝烂叶与苔藓、野草相互交织着,发出潮湿和腐烂的味道,偶有南去的雁鸣声声。我恍惚觉得一瞬间,走过了千百年的时光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