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倩倩的头像

马倩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果香里的横沟桥

这路是崭新的。说是“刷黑”,这词用得真好,带着一种朴素的、完工了的踏实感。路面是沉静的、厚重的墨色,像一条刚刚被夜色浸透,又被黎明轻轻捞起的带子,温顺地伏在大地的胸膛上。它不言语,只静静地引着你,向那一片更深、更浓郁的绿意里蜿蜒而去。两旁是连绵的青山,这山算不得高峻,却自有其丰腴的姿态,一层叠着一层,那绿也是深深浅浅的,近处的苍翠,远处的含烟,与天际的浮云温柔地厮磨着。路的一侧,便是那无垠的田野了。稻子正抽着穗,风一来,便漾开一片软软的、绿茸茸的波纹,一直荡到视野的尽头去。车子行在这路上,便像是行在一条绿波涌动的河道里,四周是沁人心脾的清凉与静谧。

这绿意流淌着,汇聚着,终于在那“十里果乡”的界石旁,酿出了一片不一样的天地。杨畈村到了。最先闯入眼中的,是那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农业大棚。它们整饬地排列着,白色的穹顶在日光下反射着有些耀眼的亮光,像一片片被拉长、被固定的云朵,又像一群温顺的巨兽,静静地匍匐着,守护着内里的珍宝。这景象,与我旧时记忆里的乡野是全然不同了。从前的田地,是坦荡荡地迎着日头与风雨的,一切都交给天时;而今,这大片的白色的棚,却像是人为地撑起了一片小小的、可掌控的苍穹,透着一种精密的、现代化的秩序感。

我停下脚步,信步走入一个敞开着大门的棚子。一股热浪混杂着泥土的腥甜与一种奇异的、蜜也似的芬芳,扑面而来,几乎要将人熏醉。这便是火龙果的世界了。它们的长相真是奇特,像极了传说中海里珊瑚的枝桠,肥厚多肉的三棱形茎条,边缘是波浪状的,张牙舞爪地伸展开,却又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笨拙。在这看似狰狞的绿色茎条上,却偏偏点缀着一个个艳丽的果实,红的,是那种饱满的、沉静的玫红,像一团团凝固的火焰,又像少女羞赧时飞上脸颊的胭脂。有些花儿还未谢尽,残存着几片硕大的、鹅黄色的瓣,偎在果实的旁边,更显得那果实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这植物,自身便是一个矛盾的、和谐的统一体,是粗犷与妩媚的奇妙结合。

从火龙果那湿热如热带雨林般的棚里出来,走入旁边的无花果园,空气霎时清爽了许多。无花果的叶子是阔大的,掌状分裂,边缘有着不规则的钝齿,叶面粗糙,脉络分明,摸上去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朴素的质感。它们的枝干是虬曲的,并不如何高大,却显得分外坚韧。果实便藏在叶腋里,不那么张扬,需要你拨开层叠的叶子,才能寻见。它们是含蓄的,青的,紫的,沉甸甸地垂着,像一个个紧握的、充满秘密的小拳头。我凑近去闻,那香气也与火龙果不同,不是浓烈的,而是一种清甜的、带着青草气息的芬芳,仿佛将整个夏日的宁静都收敛在了那小小的、柔软的果肉里。

然而,这满园的馥郁,若论起最教人魂牵梦萦的,恐怕还要数那“阳光玫瑰”了。我尚未走近它的棚架,一缕极清冽、极甘美的香气,已如游丝般,袅袅地牵引过来。这香气,不像花香,倒像是什么人将最纯净的蜂蜜与晨露一同封进玉壶,又在月下浸了一夜,才逸出的那么一丝冷香。待走进棚内,那香气便轰然起来,不再是丝,而成了一片香雾的海洋,将人从头到脚地淹没。抬头看,那藤蔓织就的绿荫里,悬挂着一串串碧莹莹的果实,颗粒饱满,椭圆如玉,在从棚膜滤下的天光里,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温润的光泽,真真像极了上好的翡翠珠子,又像是顽皮的星子,不小心跌落在了这绿色的云网里。它们密密地挨着,却不显拥挤,只让人觉得丰饶,觉得欢喜。这“阳光玫瑰”的名字起得是极好的,它确乎是攫取了阳光的精华,又凝结成了玫瑰般的芳魂。

园子里是热闹的,但这热闹是无声的。只见人们,三三两两,挎着竹编的篮,在藤架与果树间静静地穿梭。他们的脚步是轻的,生怕惊扰了这满园的甜梦。伸出手去,指尖触到那饱满的果实,是一种微凉的、光滑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触感。于是,轻轻一旋,果实便脱离了枝头,落入掌中,那一刹那的微沉,带来一种实实在在的喜悦。没有人高声谈笑,但他们的眉梢眼角,那微微扬起的嘴角,那满足而平和的神情,便是这果园里最生动的语言了。那笑容,是真正从心底里开出来的花,比任何言语都更烂漫,在累累的绿意与果香之间,静静地绽放着。

我忽然想起方才路过邻村时,从车窗里瞥见的景象。那原本或许只长着些松树与灌木的寻常山坡,如今却栽满了低矮的蓝莓丛,一行行,一列列,修剪得整整齐齐,像给山体铺上了一层毛茸茸的深绿色地毯。而那往日里空寂的河湾地带,也立起了水泥桩,拉起了铁丝,猕猴桃的藤蔓正顺着这人为的阶梯,野心勃勃地向上攀爬,将那一片天地,经营得如同一个秩序井然的绿色王国。这些特色果园,真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这横沟桥镇的山水之间,将它们点缀得熠熠生辉。

这缀满枝头的累累硕果,自然是大地对农人勤勉最慷慨的犒赏。那被日光晒得黝黑的皮肤,那被露水与汗水浸透的衣裳,都在这甜美的收获中得到了报偿。然而,我在这园中感受到的,却远不止是那种“汗滴禾下土”的传统农耕图景。眼前这精确控温的大棚,这科学规划的株距,这嫁接与改良的品种,无不透露着一种新的气息。它们是新的农人,不再仅仅依靠祖辈传下的经验与老天爷的脸色过日子;他们看书,他们上网,他们研究土壤的酸碱与气候的变迁,他们将一颗心、一片智慧,都深深地种进了这土地里。这满园的芬芳,又何尝不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呢?

这便是一场静悄悄的转身了。传统农耕,是慢的,是依循着四季的节律,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与诗意;而现代农业,是快的,是精确的,是试图与天公商榷,与土地对话的智慧与胆魄。它们在此地,似乎并非截然的对立,而是跳起了一支奇妙的双人舞。那古老的、对土地的敬畏与依恋还在,却融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舞步。于是,这果香浸润的沃野,所书写的便不再仅仅是关于收获的短章,而是一首更为隽永的,关于新生与传承的绵长诗行。

夕阳西下时,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车子再次驶上那条刷黑的常横路,身后的杨畈村,那连片的白色大棚,在斜晖里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红色的光,像一块巨大的、正在冷却的琥珀,将一整日的欢欣与丰饶都封存在了里面。风从敞开的车窗涌入,带来的不再是来时的空灵绿意,而是那股愈发醇厚的、混合的果香,它缠绕着鼻尖,久久不散。

这横沟桥镇的振兴图景,原来并不需要什么宏大的辞藻来描绘。它就在这风里,在这无处不在的、甜蜜的空气里。它被种了下去,然后,自然而然地,生长了出来,结出了这满枝头的、沉甸甸的答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