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红色召唤
迟来的秋风起时,山间枫叶渐红,从家门向东眺望,安源山上矿灯闪烁,我忽然觉得心底有股热流在涌动。那是儿时听过的故事,是那些关于矿井、红土地上点燃的火种,是那些在莽莽青山间回荡的誓言,它们总像远处的鼓点,敲击着尘封的记忆。赣西、赣南的红土,闽西的青山,潮汕的渔村啊,早已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某种植于儿时,长于青年、沉淀于壮年的召唤——一种对根脉的追寻,对信仰的叩问。
一个花甲之年过去,终于在2025年的深秋,我们一群60后开启了一场红色之旅,背起行囊,从萍乡起步,穿越赣闽粤的边陲,循着那条隐秘的红色长征路。不是为猎奇,而是为找回那份摇曳在现代霓虹下的初心。
车窗外,红土、丹霞不断涌现,我知道,这趟旅程,将是历史与自然的交响,是革命旧址的庄严与青山绿水和山风的细语,更是个人灵魂的一次洗礼。
二、萍乡——红色的火种
萍乡的第一缕晨光,洒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的砖墙上。那是1922年秋天的模样,煤尘飞扬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觉醒,毛泽东曾在这里驻足,点燃了秋收起义的星火。我站在俱乐部前,触摸那斑驳的铁门,仿佛听到了十字镐敲击岩石的声音和电影《燎原》的插曲《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的歌声。讲解员低声讲述:这里是“工运摇篮”,罢工的浪潮从坑道涌出,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从牛角坡52号到补习学校旧址;从八方井44号到张家湾秋收起义旧址,空气中还残留着煤的涩味,而我却浮想联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不止是对自身权益的诉求和对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的反抗;不止是铸就了平等的种子,而是开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化进程,体现出“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
车过街区后,在萍莲高速上奔驰,扑入我们视野的是矿区的蜕变、工业园区林立、高铁的呼啸和青山绿水,昔日的黑土如今孕育着绿色转型的果实——光伏板如银鳞铺在山坡,宣告着从“黑色”到“绿色”的新质跃进。再视安源山的灯火,不正是现代发展的灯塔吗?这些年, 从自媒体上我们常常能看到 “公平”、“正义”这几个词,我就想,安源路矿工人的斗争恰恰提醒我们:公平、正义不是空谈,而是从底层生长的力量。
三、兴国——烈火淬炼的青山脊梁
穿越莲花县界,我们驱车南下,驶入赣州地界,兴国县渐渐展现在眼前。
这方热土素有“将军县”之称,哺育出众多红军将帅。我们的首站便是瞻仰兴国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倚山而筑,层层石阶盘旋而上,碑林里密密麻麻镌刻着英烈姓名,那些风华正茂的生命,长眠于这片曾被誉为苏区模范县的红土地下。
秋风拂过青松发出阵阵松涛声,我的思绪不由得回溯到上世纪30年代:兴国作为中央苏区的战略后方,这里率先推行土地革命,农民们第一次分到属于自己的耕地,翻身做主。紧邻陵园的将军公园里,群雕矗立,诉说着从普通士兵到军中栋梁的峥嵘往事,血与火的岁月锤炼出一代中国人的血性。我们信步离开公园,眼前是当代兴国的活力涌动:高速公路边光伏阵列绵延不绝,旧时农田摇身变为绿色能源基地,经济增长在赣南地区拔得头筹。这份转变让我深思,革命先驱们追求的平等,在今天转化为均衡发展的力量——从当年的“打土豪、分田地”到如今的“共同富裕”,血脉相连,一以贯之。
午饭后,我们转道梅窖镇三僚村,这里被海内外易学界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风水祖师杨筠松(名益,号救贫),携弟子曾文辿 、廖金精隐居三僚著书立说,奠定中国风水文化的理论体系。三僚村地形状如太极图形,整个村子座落在盆地上,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故称“罗经吸石”。在这里我们能体会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种生生不息,和睦共处的深厚哲理。离开三僚村路过龙口睦埠村,这里有兴国最具韵味的乡村景致,浸润着浓厚的红色印记与客家风情。古朴的客家围屋点缀在田畴之间,这些土楼般的建筑不仅是先民抵御外敌的堡垒,还曾是红军隐秘的补给站。稻田如泼墨山水画卷,层层绿波涌动,远处青山叠嶂,空气里弥漫着新鲜泥土的清香与野菊花的馥郁。停下车,有人随手摘下一捧花,立刻就让人感受到山野的粗犷滋味。这里如今已是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样板:访客可以亲手采摘有机稻米,学习客家传统的纺纱织布技艺,感受那份传承千年的手工智慧。
西斜的夕阳,将身影拉得修长,我们落座在一家酒店,一笼热腾腾的兴国特色“四星望月”端上桌来。这道由毛泽东主席亲赐菜名的客家名肴,源于上世纪30年代红军驻扎兴国时,用当地米粉、鲜鱼片、雪豆、瘦肉和蛋饺等简单食材蒸制而成——米粉铺底如皓月,四样配菜环绕似繁星,入口粉糯鲜香,融合了野山菌的野趣与腊肉的烟熏风味,热气氤氲中,仿佛携带着历史的余温,渗入心脾。
兴国不只是回望过往,它正借绿色产业续写新章:乡村游带动村民增收,红色基因转化为致富的密钥。
看完兴国,我们驱车前往瑞金。车窗外秋色阵阵,我的脑海中浮现将军们浴血奋战的画面,他们可曾预见今日的太平盛世与丰饶收获?我在想,真正的民主,或许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摘取更丰硕的果实吧。
四、瑞金——共和国摇篮的丹霞诗章
瑞金,这片红土地,是我们旅途中最震撼的一站。它不仅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更是新中国的红色摇篮,长征的起点。那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朴实箴言,仿佛回荡在每一处革命旧址间。叶坪革命旧址群静静矗立,像一本翻开的史书:古朴的土坯房、斑驳的会议厅,无不在诉说着1931年那场波澜壮阔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窗外,那株遭到严重摧残的老樟树,树杈中那枚没有爆炸的航弹,似乎在告诉所有的瞻仰者,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多么的严峻。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的一双草鞋、一枚铜章,这些红军时期的文物,见证了我们的革命先辈正是在这种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高高扬起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临时中央政府的白墙红瓦依旧,门前那口红井泉水清冽。在这里毛泽东、朱德等先辈们起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铸就了苏维埃的民主基石。我轻轻推开会议室的旧木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土味,墙上褪色的标语“一切为了苏维埃”、“为着独立自由的苏维埃中国而斗争”仍旧铿锵有力。
走出门外,罗汉岩的奇峰异石便跃入视野,赣江源头的瀑布奔腾而下,雾霭中裹挟着山林的清新。瑞金森林覆盖率超过七成,这绿色屏障与红色历史交织;巍峨的青山仿佛见证了当年的誓言,江水悄然冲刷着岁月的尘埃,将革命的庄严与自然的灵动融为一体。
中午,我们受到生活在瑞金的黄女士热情款待,来到一家老字号酒店落座,品尝当地特色。红军焖鸭入口酥烂,酱汁浓郁中带着一丝辣意,仿佛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坚毅;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汤底鲜美,配上米酒的醇厚和油茶的香浓,回味间透出客家人的韧劲与智慧。这些美食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瑞金,我们信步走进密溪客家古村,古树枝叶婆娑,石板路斑驳诉说着时光。这里曾是红军游击的隐秘据点,如今化身为文旅胜地,修葺一新的土楼里,游客能住下,亲身感受“红色+生态”的魅力。瑞金的经济活力从中迸发;5A级景区拉动消费,影视基地接连涌现,昔日红色革命的摇篮如今绽放出当代新质生产力的生机与创新。夜幕降临,我们宿于永盛大酒店,透过酒店的窗户,灯光下的瑞金,璀璨夺目,远眺红井,让人思绪万千:长征的足迹,从这里延伸至今,结下的果实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也许,二者相融,才是历史最美的延续。
五、长汀——红色明珠与汀江灯火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越过赣闽边界,蜿蜒山路在晨雾中穿行,云影与阳光交错,像是翻阅一部被岁月洗亮的史书。不久,车窗外出现“闽”字石碑,我们已进入福建龙岩地区。
长汀古城如一颗嵌在汀江之畔的明珠,古老而灵动。这座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城池,曾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周恩来称其“繁盛为苏区之冠”,此言不虚。城中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群、福音医院、云骧阁等依旧肃立,红砖青瓦,皆在无声地讲述往昔——这里印刷过最早的苏区报纸,红军医院救治了无数伤员。
漫步旧址,砖墙上的弹痕仍在。秋风拂过廊檐,我似乎听见隐约的枪声与人群的欢呼交织成壮烈的回响。沿街走到辛耕别墅,这栋西式洋楼静卧在梧桐树影间。1929年三月十四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城,司令部与政治部就设在此处。毛泽东同志曾在别墅大厅主持调查会与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描绘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并在此作出召开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的重大决策。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桌面上,我仿佛看见那一刻:一束革命的火焰正从这座小城的心脏燃起,照亮了中国的前路。
出城走西门,古老的济川门依然巍然屹立。门洞上石匾“济川”二字,历经风雨而不褪锋芒。登临门楼,脚下是古城的烟火气与岁月的静谧交融,远处的汀江如练,绕城而过。傍晚时分,我在江畔伫立,两岸灯火次第亮起,倒映在水面,似一条流动的金带,将古今相连。青山在夜色中隐约成影,竹林婆娑,微风拂面,江水声与夜虫鸣叫构成一首悠远的安魂曲。
夜色渐深,我们登上汀州古城墙。明代城楼在灯光下巍峨如昔,俯瞰城中,古街小巷蜿蜒成脉络,霓虹与青瓦交织,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长汀正致力于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产业方兴未艾,昔日的“小上海”,今日又成生态宜居的典范。
江风徐来,我们缓步行至江边。水波粼粼,映出星辰,也映出我的思绪:从硝烟中的苏区到灯火中的和谐盛世,红色精神并未褪色。它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尘封的遗物,而是一种活的灵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流动,滋养着社会的公平与生机。
六、古田——思想铸剑与绿色映照
古田会议会址,宛若旅途的灵魂,悄然唤醒尘封的记忆。1929年冬,那座上杭古田镇的普通民宅——曙光小学旧址,成了革命转折的摇篮。毛泽东在此力挽狂澜,矫正了红军党内盛行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和流寇思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不朽铁律。这次会议的特殊光芒,在于它首次以决议形式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支部建在连上,官兵政治平等,民主集中制如利剑出鞘,斩断了军阀旧习的枷锁。更深远的启示,则如星火永传,它教导后人,唯有思想的淬炼与组织的严明,方能化散沙为钢铁,引领民族从黑暗走向曙光。
步入会址,青砖灰瓦的农家小院朴实无华,斑驳的桌椅原样陈列,墙垣上“支部建在连上”的标语依稀可辨,仿佛时光倒流。我伫立良久,耳畔回荡着当年激辩的回音:枪声远去,理想不灭。移步古田纪念馆,红军遗物静静诉说:一枚锈迹斑斑的铜扣、一柄磨损的刺刀,承载着闽西儿女的浴血牺牲。那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印记,化作今日和平的基石。
自然之韵在此与红色交织成画卷。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巍峨峰峦如巨龙盘踞,春夏杜鹃绽放成海,火红似革命的旗帜。虽冬雪初融,我沿栈道徒步而上,雾绕林海,溪流潺潺,鸟鸣回荡。这片苍茫青山,曾是红军游击的天然堡垒,掩护了无数秘密会议与转移;如今,它摇身变为生态天堂,吸引八方游客,催生绿色产业。在客家黄酒宴席之上,酒香醇厚,佐以酿豆腐的鲜嫩芬芳、梅菜扣肉的清纯肥美,那滋味沁人心脾。
古田的魅力,还在于那层层叠加的民俗风情。千年古村落散落山间,皇族后裔的客家土楼矗立如堡垒,雕梁画栋间藏着迁徙的传奇:宋室南渡的血脉在此延续,围屋高墙内,祖先的祠堂香火不绝。村民们传承着采茶戏的悠扬腔调、舞狮的雄浑鼓点,每逢节庆,土楼灯火通明,客家山歌飘荡夜空,诉说着勤劳与团结的祖训。这些风情,如活水般注入现代文明的脉络;古田文旅巧妙融合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研学游线路爆棚,带动土特产、手工艺坊蓬勃兴起,经济增速稳居闽西前列。昔日游击区的贫瘠山村,如今变身为共享繁荣的样板。游客可以在土楼中品味历史,青年创业者借电商平台售卖杜鹃蜜与客家酒,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农庄并肩而立。
夕阳染红山巅,凉风轻拂脸庞,我心潮起伏:古田会议的民主火炬,不仅照亮了革命的征程,更点燃了今日共享发展的时代之光。它启迪我们,思想的解放与民生的富足,本是同根同源,唯有根植人民、融合古今,方能让历史在现代经济中绽放永恒活力,让每一段红色足迹,都化作绿色崛起的阶梯。
七、龙岩——老区的底蕴与土楼的回响
龙岩,闽西的缩影。
才溪乡调查旧址,茅屋低矮,风穿过竹篱,毛泽东的脚步声如秋叶落径,层层叠叠,层层回响。他俯身与农民交谈,笔尖落下八个字:“它们是民主的模范。”那字迹如铁钉,钉进红土,钉进历史,化作一树火红的枫叶,岁岁燃遍山野。旧址群里,红军街的青石板被百万双草鞋磨成镜面,映出硝烟与晨曦;永定金砂的土墙上,弹孔如星辰坠落,串成一阙未完的夜曲。长汀的中央苏区金融街,拱门如虹跨越九十载,铜币叮当,似银铃坠入井中,惊起一池涟漪,荡开苏区的第一缕曙光。龙岩的红色,不是墙上褪色的标语,而是地底翻涌的岩浆,孕育闽西苏区的第一声啼哭,似婴儿啼血,似凤凰涅槃。
自然之美,在土楼与田垄间低吟浅唱。冠豸山拔地而起,石峰如巨龙昂首,刺破云霄;山下溪水蜿蜒,银鳞闪烁,绕过一栋栋客家圆楼——那些圆楼是时间的琥珀,土墙厚逾寻丈,封存战火的灰烬,也封存岁月的蜜酿。天井之下,午饭咕嘟:土鸡煲翻滚金波,野菜汤浮起山野的翡翠,米酒入口,辛辣如烈焰焚喉,后甘如月光浸心,醉倒一缕乡愁。
龙岩的文旅,是红与绿的交响,古田会议的灯火如万盏红烛,照亮“五大品牌”之一的红色古田游;冠豸山的晨雾如轻纱曼舞,招来生态康养的旅人。昔日老区,山高路陡,贫困如藤蔓缠屋,藤叶遮天;今朝,高铁穿云破雾,物流园灯火如银河倾泻,小康的果实挂满枝头,如同红柿缀满土楼檐下。这不是天降甘霖,而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裂变;公平,不是空谷回音,而是每一盏土楼电灯里跳动的星火!
午后的土楼,檐角立于秋阳之中,阳光掉落在游人的影片上成为诗成为歌,像老红军低声吟哦,又像青春的絮语。龙岩,安源,我突然想到了毛主席那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一瞬,红土地裂开,烈焰舒展。啊,龙岩的红色不是枷锁,而是凤凰之翼,托起土楼的飞檐,托起高铁的长啸,托起每一个从红土中破壳的梦想,振翅高飞,划破更远的蓝天,坠入更深的星海。
八、漳州——三岛同脉,山海共融
步入闽南腹地,漳州如一幅泼墨山水,层层叠翠中藏着千年潮声。昔日毛主席挥师南下,红军铁流于1932年破城而入,那一役的烽火在“攻克漳州纪念馆”中凝成永恒:斑驳的子弹壳嵌于青砖,褪色的红旗猎猎依旧,诉说着闽南从硝烟到新生的蜕变。东山岛上,谷文昌纪念馆矗立海隅,风蚀的石阶下,人民县长那句“绿了荒山,富了百姓”仍回荡在渔歌里。漳州的红色,不再是孤立的星火,而是与海盐同呼吸的脉搏。
东山岛与火山岛(俗称火龙岛)隔海相望,一脉玄武岩自海底喷薄而出,黑曜石般的巨岩盘踞岸线,熔岩凝成的龙脊在阳光下闪着幽蓝。登临绝顶,远眺台湾岛隐现天际——三岛同属环太平洋火山链,地壳的律动在这里书写了同一段史诗:古闽越人泛舟渡海,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东山便是前哨;谷文昌植树固沙,绿意竟越过海峡,在金门马山观测所的望远镜里摇曳。历史如潮,退去的是战火,留下的是血脉相连的乡音与渔火。
海风携来蚵仔煎的焦香,金黄蛋衣裹着鲜嫩牡蛎,芋泥甜润,海鲜汁水在舌尖炸开,仿佛整片南海都融进了这一口。漳州“海峡两岸美食节”上,台湾卤肉饭与本地四果汤同桌而坐,筷箸交错间,经济从稻田延伸到深蓝——鲍鱼养殖、远洋捕捞、风电叶轮在东山港转动,旧日烽火台下,如今货轮穿梭如织。
夕阳将海面镀成金箔,浪花拍岸,碎成万点星光。我伫立火龙岛的龙脊之上,望台湾岛灯火初上,忽然感悟:攻克漳州的凯歌,与今天两岸厨师切磋蚵仔煎的笑语,何其相似?民主的潮水,从来不是孤立的咆哮,而是在包容的怀抱中,携带着盐粒与松香,一并奔向更辽阔的明天。
九、潮州——岭南的文脉与韩江的柔波
潮州,古邑如梦中画卷。茂芝会议旧址,宛若中共潮梅区委的摇篮,革命火种悄然点燃于那幽深的巷弄。韩文公祠所在的骑楼街,红砖灰瓦交织古韵与红色记忆;牌坊矗立如同诗行,吟诵“海滨邹鲁”的千年文脉;广济桥横卧韩江之上,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桥身在夕阳中拉长影子,似一曲悠扬的潮州大锣鼓,连接古今。
韩江水缓缓流淌,自然在此舒展怀抱:凤凰山层林叠翠,晨雾缭绕如仙境;天池景区,瀑布自崖巅倾泻,银练飞舞,溅起水珠如碎玉。午后闲坐江畔茶肆,一壶潮州工夫茶,凤凰单丛香气袅袅,佐以热腾腾的牛肉丸,弹牙鲜嫩,粿条滑顺入喉,茶汤肉汁交融,唤醒舌尖上的乡愁,意韵绵长,仿佛时光在杯中停驻。
潮州的经济,根植陶瓷窑火与美食烟火,文旅如春风拂面,让古城焕发新生。夜游韩江,广济桥灯火映水,波光婆娑,船影摇曳,我心生感慨:从茂芝旧址的烽火到世界美食之都的荣光,红色基因如何润泽文化自信?它如韩江水脉,民主的文韵永远径流不息,滋养一代代潮人,诗意栖居于这方水土之上。
十、汕头——侨乡的潮涌与礐石的眺望
旅程将尽,汕头小公园骑楼群在暮色里低吟;民国檐角垂挂的藤蔓,掩住一扇扇暗门;当年,革命电波从这里溜出,穿过骑楼的回廊,钻进潮汕的夜空。红场革命烈士碑立在广场中央,碑面被海风磨得发亮,字迹像潮汕人骨子里的硬气,诉说那段以血换火的日子。汕头,本是潮汕文化的摇篮,也是南粤革命的火种之地。
风从海峡吹来,带着潮汕话的尾音,掠过礐石塔山。塔影在海湾里晃成一泓碎银,南澳岛的青山隔水相望,像一枚未曾翻动的旧书签。岛上总兵府,依山而筑,檐牙高啄,忆起明清烽烟中,郑成功曾驻辕点将,聚义潮勇,渡海逐荷,收复宝岛。在那场抗击西方殖民者的铁血远征中,潮汕儿郎的热血与台湾先民的呼应,铸就了同根的抗争之魂。北回归线恰好横贯岛腰,阳光在这里折止,投下同一束炽白;隔着浪花,台南的平原也沐浴这同一道光。两地草木同脉,潮汐同律,仿佛大地在暗中牵线,用经纬织就无声的盟约:从郑氏东宁的烽火,到乙未保台的悲壮,台湾同胞以竹矛石礁抗击倭寇铁蹄,潮汕义师遥相呼应,血脉相连的抗侵传奇,教人读懂,那海峡不过是暂时的水痕,终将消融在统一的潮涌中。夕阳把一切染成牛肉火锅的色泽:一锅滚汤,牛肉薄如蝉翼,入锅即熟,麻辣在舌尖炸开;旁边的肠粉吸饱汤汁,软糯里透出米香,暖得人心口发烫。吃完,江边散步,海风咸涩,带着南澳岛的松香与两岸渔火,轻轻拍在脸上。
汕头是侨乡,也是特区。旧骑楼下,华侨带回的银圆垒成高楼;海峡对岸的亲人隔着浪花递来问候。历史在这里转身,从红色交通线到5G信号塔,只用了一代人的光阴。我站在江边,看潮水退去,露出礁石上的青苔,啊,多像历史留下的脚印,又像北回归线在海底延伸的隐秘刻度。这一切告诉我们:红色不是包袱,而是镜子,照见民主的当下,也照亮两岸同根的未来;待潮涌再起,青山与渔火终将合为一体!
十一、结语:红绿交织的永恒印记
三地之旅,短短数日,却如一部长卷,交织着革命的铁血与自然的柔美。从兴国的宝石青山,到瑞金的丹霞诗意,再到长汀的河谷古韵,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丰碑,更感受到大地的脉动。那些红色教育基地,不是冰冷的展馆,而是活生生的精神灯塔;那些山水风光,不是遥远的景致,而是心灵的洗礼。归来的路上,我暗想:这片红土,不仅孕育了共和国,更铸就了我们的脊梁。愿更多人前来,聆听历史的低吟,拥抱自然的世界,在赣闽粤大地,寻得一缕永恒的红色光芒。
2025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