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涪水汤汤的绵阳城里,生活几近四十年了,耳闻目睹身边人的经历,刻下几多弥深的印象。
印象一:工厂企业身份的牛气哄哄
1987年夏,揣着大学毕业派遣证,藉着核工业部二四公司长途汽车颠簸,我来到了绵阳这个既小且破还灰黄的川北小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恶补,我从追随浪漫主义诗仙的纯真无邪中,逐渐清醒过来。这里,既小且破还灰黄是表象,其实,这里的工厂企业,都牛气冲天。
除了吃不得的嫘祖、歧伯、大禹、涪翁、扬雄、游仙、刘备、三郎、李白、杜甫、陆游、文同之属历史人物,这里更多的是国家三线建设的工业遗痕。
拾级绵绵龟山,就能走进涪江之东,占约半城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俗称九院。
爬过六里村的软坡,威名赫赫的核工业部二三安装公司,广布海内的核工业部二四建设公司连成一片。
趟过芙蓉溪畔的仙人桥,国营朝阳机器厂就低调地隐居在里边。
站在开元场头顶的位置,据说东方绝缘材料厂的绝缘薄膜,海内首屈一指。
还有坊间调侃的洞洞厂一条街,即跃进路上诸多名厂:涪江机器厂,叫203,华丰无线电器材厂,称204,长虹机器厂,唤305,涪江有线电厂,呼407……这些工厂均为五六十年代,电子工业的重点项目,它们由外内迁,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串联成街,奠定了绵阳电子产业的雄厚基础。现在自豪地宣称,绵阳是国家敕封的唯一的中国科技城,这些厂应该夯就了底蕴。
正因为如此,与涪江包围下市井街巷里升斗小民一比,这些厂和公司的的人,个个吃铁吐火,人人意气风发,雄纠纠气昂昂,效益好收入高,哪怕仅仅是一个看门的,都爱鼻孔朝天,睥睨的一切。所以,不管你是走在涪城路,还是漫步红星街,不管你是在跃进路上疾走,或者在翠花街闲逛,总是用仰望的眼睛,高看他们一眼,敬畏他们一分,要是与他们沾亲带故,那说起话来,都眉飞色舞,俨然“我们里边有人”的莫名自豪。
我是在分配到二四公司教高中的,瞧见公司里边的初中生、高中生、技校生、电大生、委培生,也是一个二个牛气冲天的。他们用揶揄的口气调侃我,老师,你一个月工资才百块钱,我们在工地上,一天都要挣几块钱。是啊,他们一月将近200元,我才区区99元。
要知道,我的同龄人,同行们,大多都是,本科毕业68元,专科毕业56六元,要是中专毕业,仅仅48元。脑体倒挂之严重,引得好多知识分子援笔成文,口诛笔伐。
印象二:市场经济大潮的秋风瑟瑟
脑体倒挂这事儿,在当时不是个别,不过,经历时间这剂良药一浸,从九十年代起,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如洪水猛兽般,狼奔豕突而来,冲得那些绵阳城内高高在上的体制内人员丢盔弃甲,七零八落,朝不保夕,寒意萧森。
浪花席卷之中,我因不愿与那些长期在育红中学教初中的老师们抢饭碗,主动走出二四公司,尽管身在绵阳,也想见识更广阔的天空,呼吸更新鲜的空气,踏上更辽远的跑道,开始更昂扬的前行。于是,我收拾行囊,更换装束,离开了大学毕业时令人艳羡的直分单位。
但是,洋洋数万人的单位,并非每一个灵魂都如此勇敢,如此决绝。
要么因为长期呆在公司里,在茶杯报纸文件里转圈,温水煮青蛙,功能性退化;
要么本来在企业全方位呵护的襁褓里,荫福于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缺乏开拓性;
要么自身底蕴不足,动手动脚动嘴的功底阙如,没有走州吃县的硬货,心里直打鼓;
要么淡看了春花秋月,满足于三饱一倒,习惯了每月的仨瓜俩枣,苟全性命于紧缩。
总而言之,既往安稳的日子变了,曾经的铁饭碗受到冲击。坊间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抵如是。
最典型的例子,是遐迩闻名的长虹人。当年,从世界的长虹,风光无限,到中国的长虹,威风八面,到四川的长虹,捉襟见肘,到绵阳的长虹,泯然众人,一度经济效益十分低落,利税上缴欠丰,屡遭市民诟病,不得不靠搬迁撤厂搞房地产,来增加企业收入,尽管经营多元,难复昨日辉煌,昔日走在路上带风的长虹人,现在好多都下岗再就业,或者转行做别的了,坚持在厂里的,都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本领,投身到新的生产中去了,而且,经济效益,未见昨日辉煌。
至于203厂、204厂、208厂、212厂、二三公司、二四公司、407厂、756厂……下岗,退休,转行,打工,自主创业,回家啃老,凡此种种,就不胜枚举了,当时的名词,叫改革阵痛。这阵痛,也不是冲着那些学问大、技术优、本事强、关系硬的人,如果自己确实缺乏一技之长,或者身无长物,注定日子就会左支右绌,顾此失彼。
那时候,因缘巧合的聚会,我的耳朵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塞满了抱怨、不甘、愤懑、无奈……但是,远眺日日在目的涪江水,却从未停息,总是或滔滔、或脉脉,一直向前流去,丝毫没有惋惜怜悯的意思。
印象三:跻身市场背影的步履匆匆
四十年在历史长河里,那就是白驹过隙,但看着眼前景,却能目睹沧海桑田,虽然离开了二四公司,与过去的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到一些春意盎然的风景。
那些在单位里有这样那样关系的,都主动出击,无论是临园口附近的超市,还是大观园里的服装店铺,都抢先聘用这些身材形象佳,普通话标准的青壮年。
那些往日里业务生疏技术虚弱的,也都被各类市场接纳,先锋路市场的批发,警钟街的卤货摊挡,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收入也相当可观。
那些没有离开公司的,已经不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了,因为报纸已经很少,大家都在电脑上浏览,手机上刷屏,手忙脚乱地绞尽脑汁呢。
更多的,跻身市场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在大浪淘沙的商战里,瞄准客户需求,巧施竞争手段,利用淘汰机制,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先进前瞻的,有生命力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同台比武,掰腕较劲,取得好收成。
这座城,早已不是既小且破还灰黄的川北小城,而是中心城区1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65万人的全国三线城市,四川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头衔的宜居城市。
和成千上万的市民一样,我从当年单位安排的一间家徒四壁的逼仄宿舍,到日积月累,自己掏腰包购买了身居闹市的住房,面积也比彼时单身寝室,宽敞得多,丰裕得多。
而且,再也看不见当年出了开元场,就是荒芜的田野,越过饮马桥,就进入污泥的沟壑,那种拍老片子根本不需要倒饬的场景了。城市的四至,和老少的人口,都在快速扩容,与囊时相比,何止十倍。条条通衢,四通八达,座座公园,花团锦簇,马家巷、健安街、芙蓉汉城、上马新村……江湖美食坐标,你方唱罢我登场,子云亭、富乐山、越王楼、仙海湖……四季游览胜境,春夏秋冬各呈妍,更不用说,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科技城,其宏大的工业、科技、数字、文化的繁荣背景,发展前景,令人目不暇接。
岂止这些哟,每天24小时,连空气都比四十年前,干净得多,清新得多。这当然归功于禁烧秸秆,禁排尾气,禁燃火烛,同时每天不停治污、扫地、喷水。
原来,身边人影在嬗变,绵阳城市在蝶变,它就像一幅画卷的描绘,越来越丰富多彩,壮丽可观。这,大约是今天中国蹄疾步稳发展变化的缩影、见证,我想。
二○二四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