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尚碧的头像

林尚碧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秋游九里堤遗址

秋季薄阴的早晨,我踱进成都西北的九里堤遗址。这是不到两亩地的一方城市净土,在周围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包围下,显得十分的寒伧与落寞。与水泄不通的春熙路或人头攒动的太古里相比,我一个人踱在这秀珍的遗址公园里,步态安详,眼睛清爽,心情愉悦,宛如朱自清在清华园所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来得正是时候,一个中年男子刚从晨凉中醒来,睡眼惺忪地打开半拉乌黑的铁栅门,栅门虽然沉,却很听话,并没有骄傲或恼怒的吱呀声。他和它都不知道,这敞开的,不是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公事,而是为成千上万的有心人探究一段成都过往的护城史、建筑史、文化史,掀开了吉光片羽。所以我要感谢这例行公事的门卫,他挣的是银子,干的却是雅事,更要感谢这迎来送往的深沉铁门,它守护的是巷闾的旧物,保卫的却是浓缩的过去。

进得庭院,右边立了一通《九里堤简介》的覆额石碑,碑座为三叠收腰青石相嵌,既稳固又秀气,透着蜀派匠人的巧思,碑身三尺见方,阴刻,朱漆,楷书,文字明白如话:

九里堤位于成都市西北郊,府河西岸,原堤全长约10华里。传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创建。明天启《成都府志·山川》记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唐乾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在扩建罗城时,从郫江上游引水新凿护城河,对九里堤曾予维修。宋初,洪水冲毁堤防,成都知府刘熙古重修该堤,消除水患。后人在堤上修刘公祠以兹纪念,故此堤又名刘公堤。又因刘公曾任兵部侍郎,所以此堤亦称侍郎堤。九里堤被称作诸葛堤,则是蜀人素来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怀念。清代中叶以后通称九里堤,刘公祠亦改为诸葛庙。民国以来,因河道、水流发生变化,九里堤作用逐渐消退,亦无人修葺,逐渐荒塌。现尚存堤梗一段长约28米,宽6米。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九里堤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金牛区人民政府对残堤进行保护维修,堤上原有建筑诸葛庙因年久失修垮塌。2012年,九里堤作为“北改”文态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成都市文物局、金牛区人民政府对古堤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重建了诸葛庙。

一读之后,一览无余,九里堤的位置规模、始建传说、文献记载、唐宋维修、刘公堤名、诸葛堤名、九里堤名、诸葛庙名、民国荒塌、现存规模、今天保护等,一应俱全,一目了然。

这不是普通的一通碑,而是一把带有密码的钥匙,让我打开想象的翅膀,飞进几千年前。哦,天府之国成都的西北,曩昔地势低洼,府河波涛汹涌澎湃,扑岸泛滥,洪灾此起彼伏,袭扰先民。这里的执事者,无论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抑或“性淳谨,虽显贵不改寒素。历官十八,登朝三十余年,未尝有过。”的宋初成都知府刘熙古,甚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之政府,都心系黎庶,防止河水腾涨为灾,修堤捍之,确保民众免受洪患。看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锦官城,演绎得很生动啊。

隔碑不到五步,峨然矗立一座翘角飞檐的独立庙宇,诸葛庙。怀揣敬意,拾级而上,只见石栏包围之中,赭色双开门透窗,醒目于眼,左右各一堵同色的方窗,与之相谐,仿佛双耳翼然,每一扇窗,呈方锦格,使平板的玻璃,有了灵动的生气,审美的律动,与横楣立柱,相得益彰。余墙皆走青砖,素朴厚实稳重。硬山顶的挑头处,为砖石相衔的斗拱,折角与弧弯,转接友好,线条流畅,细节处的丝滑,卓显施工人的匠心。脊兽排布,井然有序,鸱吻在顶,翘然高踞,龙首之形,镇火防水,獬豸戗兽,十分安详,三只蹲兽,狻猊、斗牛、行什,威风凛凛。琉璃筒瓦重檐,均为兽面瓦当,古意浓郁,文气清润。最吸引探访者的,是西泠印社中人寒厂题写的玉筋篆额“诸葛庙”,方正规整,平和冲淡,让人好生喜欢。又篆门联“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则是对“多智而近妖”的孔明先生的公允写照。走近庙门,隔着玻窗,向内探望,里边正中,端坐着身着黄裳,手执羽扇,长髯轻垂,双目深邃的卧龙先生雕塑,似乎在忧国忧民忧天下。两边的墙上,一边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告诫后人修身立德,一边是孔明先生的治水理念和本地修庙历程。

这座玲珑的小庙,虽然无法与城南富丽精工的武侯祠一较高下,但是,通过秀巧的建筑、精细的楹联、端正的雕塑、朴素的文字,也把鞠躬尽瘁老臣的廉洁精神,清官形象,立起来了。

绕过诸葛庙,后边是木栈桥,一步一步上来,得见两边风物。右看,林荫茂密,藤蔓绵延,直爬到边墙高处,似乎要探出身子,向着华堂锦舍的轩敞高楼伸出友好的双手,去触摸现代文明的脉搏。左眺,在各种各样的花草遮掩之下,是一道蜿蜒的人工曲水,可惜时间不济,已经干涸。但是,那或宽肥,或苗条的绿色生命,如有心的织娘,在上面花团锦簇地编结出浓秀的春色,妆点出满园的青绿,让这一隅天地,与阔大的芙蓉城,相辅相成,既秀丽温婉,又妩媚多姿。

下了栈桥,走过一方宽庭,便是翘角飞檐的一处凉亭,凉亭为重檐,檐角均配卷草纹饰,与莲纹图案的垂蕊瓦当相呼应,十分幽雅。横楣上,“縻枣亭”三个厚重篆书十分醒目,提示你,事实上,成都系冲积平原,古时水患频繁,九里堤是水利工程,它的前身,是縻枣堰。战国末年,李冰凿成都城外两江,一条名锦江,一条名郫江。郫江经糜枣堰向南流经今天的同仁路、通惠门、南较场、西胜街、文庙西街,向东流经过上池街、纯化街、中莲池、下莲池,到安顺桥合江亭注入锦江,流经半个成都,为城内提供水源和交通,可以说,縻枣亭是对历史的礼敬。下面的廊柱上,是一幅悠闲的楷书对联,“乘兴而来约两三知己,幽赏未已填一半儿词”,从这里嗅道一种成都味,这个城市,从古到今,都有举重若轻,遍地吃茶的休闲习性,人文情怀,印证了“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坊间偈子。紧接着凉亭的,是一道形似曲折问号的长廊,刚好是对联的恰当注脚。无论春暖花开,还是夏日骄阳,抑或秋高气爽,都可约上三五好友,来这宽宽绰绰又清清静静地廊亭,摆一阵唐三千宋八百的聊斋,或者武丁开山、蜀都在望的传奇。

沿着长廊走来,又经宽庭,过另一侧的木栈桥,再经前院,出门,便是有着130年辉煌的西南交通大学,和绵亘两千多年历史的成都城区了。站在九里堤遗址门口,我在想,这地方,无论叫縻枣堰、刘公堤、侍郎堤、诸葛堤、九里堤,还是别的什么,都是形式,最重要的,它是城市历史的一处缩影,有地理考古、水利建设、民生观照、文化流变等多重价值,值得后人好生珍藏,保护,铭记。

二○二五年十月五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