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尚碧的头像

林尚碧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9
分享

悠悠恩阳

历史像一位多情的老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奇绝的古镇,“中国第一水乡”昆山周庄枕水而居,“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桐乡乌镇桨声灯影,“桥多、弄多、廊棚多”的嘉善西塘曲巷通幽,乐山苏稽的跷脚牛肉香飘十里,广西“梦境家园”昭平黄姚古朴清幽,合江尧坝是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龙泉洛带藏着成都平原的客家风情,宜宾李庄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美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它们或凭水成名,或因桥立世,或借美食传扬,或依古意留……

现在,盘桓在巴中恩阳古镇,我感触到的是另一番滋味——它的奇峻错综,凝在每一片青砖古瓦间,可触可感;它的鲜红赤忱,融在每一缕岁月流光里,可嗅可品。这,大抵便是古镇的真意:既有血肉的温,又有骨骼的挺拔,既有形象的鲜活,更有灵魂不朽。

此时此刻,八月末尾,太阳炽烈地照在头上,仿佛北半球的夏天,都集中关照我那游动的双脚,快走,快走,去找寻远避毛焦火辣的阴凉。而加快步伐,踱进古镇的阴影,缓步徐行,还真闯了有别于尘世灯红酒绿的清寂天堂。

来到恩阳河上的起凤桥,放眼远山的朦胧缥缈,你就会穿越时光的栅门,进而发现,其实,恩阳古镇的古,缘于悠久历史。这种古,不是浮于金漆银敷的粉饰,而是深植血脉的底蕴。恩阳的土地作证,其始溯及遥远的大溪文化,壮得益巴文化滋养。建制之始,六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六年,即公元525年,设“义阳郡”,同置“义阳县”,实行郡县同治,一时成为川东北的要地。隋高祖杨坚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恩阳县,这一名称便如陈酒般,在岁月中沉淀了千余年,直至今日

徘徊,回顾,远眺,凝望,脚下的青石板被踏得光润如玉,墙缝里的苔藓藏着百年的故事,就连街角老树下的石凳,都似浸着时光的温度。那些斑驳的门楣、褪色的楹联,无不诉说着这里的沧桑过往,每一处包藏着千百年的烟云故事,厚重得让人心生敬畏,于是,我的脚步变得轻而又轻,生怕惊醒了那些古老的灵魂

下桥,滨河,看远去的恩阳河,从上方迤逦而来,就发现,恩阳古镇的险,发端秦巴山地的怀抱。是啊,地处米仓古道的要冲,东望大巴山,西接米仓山,群山如黛,层峦叠嶂,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古镇护佑其间,这就像粗犷剽悍的山村老爹,冷峻刚猛地看守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俯瞰恩阳河的汤汤逝水,她就像一位贤惠的母亲,带出四方子嗣的憧憬。毕竟,这里是川陕往来的必经之路,商旅想通行,必穿越大山,来恩阳歇上一梢,于是便有斯地的供奉解忧。循着河谷两边,从你抬着眼眶出发,就能发现,山间的驿道蜿蜒曲折,有时逢攀援绝壁而绕,有时穿行峡谷而出,它的脚下,是深浅不明的沟壑,它的身旁,也有荆榛遍布的山崖,让人不由得心生怯意。正因这般险峻,恩阳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守得住恩阳,便扼住了川陕交通的咽喉,也掌握了进可攻退可守的话语权,当然,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往还山水的变化也造就了极致。

古镇街口的石阶下,有着一左一右的两通泥塑,巴山背二哥。左侧的泥塑,背架连同粮包支在墙根,粮包鼓鼓囊囊的。旁边,汗帕搭在左手的壮汉,叉着腰,露出的健美身材的腰腹和肋肌,雄壮威猛。右手高高举着粗竹水筒,正仰着脖颈,猛灌着甘冽的凉水,一种酣畅淋漓的爽快,无声而有力地表现出来,凸显出青杠男人的力与美。右侧这位,在二阶平台上昂然挺立,右手小心地扶着身边绳架上沉甸甸的粮袋,左手捏着一节筒,正在纵目远眺,稍事休息。或许,他在思虑这一趟行走,目标还有多远,收成究竟几多,但蓄势之姿,一目了然。看着这两尊米仓古道上中国男人的形象,我想,他们比那些荧屏上出乖露丑的奶油小生,不知要阳光、健康、美上多少倍。

拾迹曲曲折折的长街,你会感受到,恩阳古镇的奇,藏在明清建筑的肌理里,每一处都透着“匠心独运”的巧思。古镇的街巷布局有着棋盘般的脉络,却又藏着曲径通幽的妙处——主街宽,可容马;小巷幽深,仅容并行,转个弯便可能撞见一处意想不到的瓦,或者衡门圭窦景致。沿街的民居多是穿斗木结构,黑瓦灰墙,飞檐翘角,檐下的木雕刻着有朴素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线条清晰,栩栩如生。

恩阳古镇流露的秀,浮在雅致窗不像江南水乡柔婉,却有米仓古道的灵秀。比如套方窗棂,那是木作的精巧诗行。大小方棂嵌套相扣,外层粗棂框定轮廓,内层细棂叠出递进纹路,老松木棂条泛着深褐包浆,榫卯接缝藏着经年光泽。晨光穿窗时,方棂投下叠影,落在青砖地或旧木柜上,像把古镇异于时俗的流光,裁成了规整又暖软的方片。也有明瓦式的窗棂,棂条细巧却扎实,裹着经年累月的浅褐包浆,边角被岁月磨得略钝。阳光透进来,明瓦滤去烈色,棂格筛出细碎方格光影,落在屋内,连窗棂投在墙的影子,都带着古镇特有的慢时光纹路。

恩阳古镇的赤,是浓墨重抹的彩,更是刻进记忆的魂。一两百米的漫步,你能走进古街一处又一处的红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川陕省恩阳县委员会,里边有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承担苏区党建与政治领导职能,旧址与苏维埃政府相邻分布等。川陕省恩阳县保卫局,负责肃反锄奸与地方武装统筹,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反“围剿”斗争,旧址墙面仍留存“粉碎川陕会剿”等近百年前的石刻,字迹已然斑驳,画面立现眼前。川陕省恩阳县财政委员会,掌管苏区钱粮收支,留存有“验钞机”,见证了当年金融管控的严密性。川陕省恩阳县红军经理处,是苏区后勤储备核心,负责粮草、弹药、被服的征集运输,通过恩阳河水路与米仓古道送往前线。这里,大大小小有行政、司法、后勤、文教及群众组织五大类十余处苏区核心部门,简朴,实用,庄重,便捷。还有朱丹醒目的“拥护红军”石刻碑,卓然屹立,感召来人。

恩阳古镇的忠,是英雄儿女用生命书写的“忠义千秋”,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这里最有名的,是1933年在川陕省恩阳县列宁模范学校读小学,后来成为红军战士,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又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牺牲的张思德,他让人们知道了至今各地政府公昭天下的那句名言:为人民服务。当我站在巴中历史建筑“胡家大院”前,又听到这里的主人,中共六大指定旁听代表胡大才的故事。1903年生的胡大才,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1925年入党,后任旅欧支部训练委员,1926年8月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国班支部局委员,1928年夏,作为指定旁听代表全程参加中共六大,参与大会秘书处文书科工作,具体承担抄写誊录任务,并在会上就政治报告、农民土地问题两次大会发言,胡大才回川后,参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而恩阳大地上,更多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咬牙冲锋的,为保护红军的粮食始终守口如瓶的,有日夜不停地为红军洗缝衣物的,有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援前线重担的……青山在,河水流,英雄故事传永久。可以说,这些忠诚,早已融入恩阳的血脉,成为古镇不朽的灵魂。

当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历史厚重的古镇,却看到了屋舍俨然,气象崭新的面貌,她早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古镇……是啊,米仓古道的驼铃声声,随着古镇云烟,渐渐远去,但恩阳河款款流淌的清波,却化作了游客的脚步声,正在慢慢走来。

○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