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故里莆田人的“冬至暝”,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碗汤圆。莆田人的祖祖辈辈流传下莆田节日方言:爱吃丸子,天捌光。意为,冬至之长夜,小孩子想吃丸子,可是却天不亮。他们焦急地盼啊盼天亮。那是物质匮乏年代,孩童们最长久的最温馨的期待。
冬至暝,对莆田孩子来说是自由快乐的,这一晚,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不仅学校放假还可以放肆玩耍。黑夜被拉长了,很多回忆就滴入浓浓的夜色中,慢慢晕染开,那是莆田人关于冬至暝的最初回忆。
莆田人的冬至,是由早晨的一碗汤圆开始的,汤圆寓意着家庭的团圆美满。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踩着相似的韵脚。在冬至的前一夜即"冬至暝",一家人会围在桌子边搓汤圆,边聊家常。莆田的家家户户冬至夜,差不多都是如此的温馨场景。
每当这天来临,所有莆田人便都忙碌起来,大街小巷总飘着淡淡的饭香,那是一种富有乡土人情的味道。
我们在糯米粉中,慢慢加入温水搅拌,直到糯米粉变成一个细腻光滑的面团,就可以开始搓汤圆了。
小孩子喜欢把汤圆搓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元宝、小兔子、小猫等。这些不同的形状,都有着不同的美好的寓意。记忆中的丸子汤圆,乡村平民朴素的形状,依然不失它独特的味道。它是一代代人童年印象深刻的小点心,更是老一辈熟悉的甜点。清晰的记忆并非它有多美味,毕竟,令人想念的往往不纯粹是食物的味道,而是伴随着的人、事与心情,混合在一起的乡村味道。
莆田传统的汤圆,有不同的馅料,比方说花生馅、芝麻馅。将炒熟的花生、芝麻一一捣碎,加入少许白糖,香味便扑鼻而来。再将馅料一一包进方才揉好的面团中,汤圆便制作而成。
在冬至的早上,刚煮熟的汤圆,总是冒着热腾腾的雾气香甜软糯,咬上一口,里面的馅料,便在你的嘴里迸发,花生芝麻的香味,充斥着整个口腔,让你回味无穷。
人人参与地瓜丸子的制作,亲身体验,乐在其中,久久难忘。食材精致,口味纷呈,各自精彩。浓浓的莆田传统风味。象征团团圆圆。一般有糯米、红豆沙、红枣、莲子、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和枸杞,以甜味为主。烹制时间长。糯米要预先浸泡煮烂,红豆得预先压过再熬沙,各类果仁蜜饯脾性不同,要一锅蒸熟,又让个别食材出味,又是一番功夫。软糯的口感,带有油香,甜而不腻。为了迎合现代人讲究少糖少油的饮食习惯,特地将糖分减半,吃起来比较没负担。自作自吃,特别开心。
有的利用当地特色地瓜,制作地瓜丸子。先把地瓜煮熟,去除水分,打烂,拌上地瓜粉,把炒花生打碎,加上少许甘蔗白糖,或红糖。搓成圆圆的丸子,放入滚烫的开水中,熬煮。地道的农家特色地瓜丸子就出笼了。
在搓丸子和吃丸子中,我感悟到了幸福的味道,家乡莆田的味道,爱与感恩的味道。这幸福的感觉,是深植于我内心深处的;幸福的莆田味道,各人自有感悟,不需要大张旗鼓、大肆宣扬。我只希望,亲人在幸福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后,能够为“幸福”一词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诠释。
沉默不语且滚烫的冬至丸子,明明是静止不动的,然而,它似乎起起伏伏却有着浪涛的汹涌澎湃,像是海洋定格了的记忆,那种睥睨众生的庞大气势,让我变得像蝼蚁般脆弱渺小。好像高耸入云的山脉,渐渐陷入了一片讳莫如深的灰色里,影影绰绰的,神秘而又美丽,低调而谦逊。短发的妈妈,搓着丸子,露出了玲珑的耳垂,很干练的样子,然而,脸上像潮汐般上上落落的笑意,却使她看起来宛若一朵温柔的浪花。
冬至的早晨,来上这么一碗温热可口的汤圆,似乎在寒冷冬天,不觉得冷了。
莆田的冬至,除了用丸子祭祖,还需要扫墓的。祭祖之后还要在自家门楣两侧的春联之上,各贴一颗汤圆,祈求家宅兴旺发达。除了老一辈人还会保留搓汤圆的习俗,年轻人图方便,直接在超市购买汤圆,取而代之,别谈家人团聚。传承跨越世代的传统民俗不是坏事,现代人却几乎没了代代相传的思想。冬至从千年而来,落到莆田人的习俗里。与其说是祈盼,不如说是一座座投射在历史中、映照在人们生活里的精神纪念碑。它填补了世人精神的贫乏。是现代人都欲望太多了?精神不贫乏了?所以民俗才仅仅停留在过去老一辈的记忆中?
丸子也是供品之一。敬奉给祖先,分享幸福。祈福的声音,绵密、细致而又深邃;就在这令人心醉的静谧中,与天地对话,与祖先对话,与神灵对话,我似乎听到了爱的种子在果园里破土而出的声音、我听到了飞鸟在空中留痕的声音、我也听到了山与山交头接耳的絮语……这种种响在阒静里的声音,具有强烈的震撼性,是我毕生难忘的体验。
在田园,在家乡,在祖先的坟前,用整个心灵来接受大自然的馈赠,那种由心灵深处涌出的欢喜,让灵魂也想跳舞啊!瞧,当放开了生活优裕的物质享受时,快乐犹如探囊取物。我们在祖先默默的教诲指导下,静坐、冥思,净化自己的内在世界。这是对自己人生深度的反省、对自我思想深度的挖掘。当我感觉自己和大自然浑然融为一体,得到了某种彻悟后,俗世的一切纷扰、忧虑和烦恼,就不再是心中的罣碍了。我多么希望我可以逗留更久一点,可是,不行,我在听到了敬畏和感恩的呼唤,只能依依不舍地下山来。坦白地说,这种为俗事日夜不停地奔波的刻板生活,好像厌倦了,多么神往禅修的生活,与大自然对话,获得启迪,不忘来处。
莆田人会准备事先做好的红团、白团或是炸豆腐、鸡肉、香烛、纸钱等物品,用来祭祀祖先。这一习俗,来源于莆田人对于祖先的怀念、尊敬之情。
人们认为在冬至这天祖先的灵魂,会回到家中,因此用祭祀扫墓的方式,来惦念祖先,以求下一年的和平安宁。就如同陆游在《冬至日作》中写下的"惟有老夫心未改,尚思祭扫到先坟"。
在冬至晚上,莆田人还要吃团圆饭。饭桌上,还有有机的瓜果蔬菜,都是刚刚从菜园里摘下的,清甜、鲜嫩,甘美,蕴含淡淡的香味,我们仿佛在品味天地赏赐给我们的饱满福分、在咀嚼土地跃动的生命力、在吞咽四季更迭的无限丰盛。
我们全家的团聚,无不开心快乐,联想到我国春节申遗成功,我就想,如果冬至也申遗成功,特别是莆田的冬至节日,就可以额外做出莆田特色的小贡献。如此的团聚,就更具魅力了。此刻看看莆仙戏,在意蕴悠悠中过节,别具风采,定然令人难忘。从家的团圆,聊到了国的团圆,从家事聊到了国事,从潮汕英歌舞、峨眉女团、确山“打铁花”,到《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春节”申遗成功……这一年,被闪耀中外的国风顶流实力圈粉。在一眼惊艳的国风浪漫里,回顾2024年我们的故事。同时预祝2025年的家国,都顺风顺意平安吉祥。用热爱与传承展文化自信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20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正所谓:吃着地瓜丸子,关心国家大事。
在这场冬至团聚中,我看到多重叙事,天南地北的花絮,关于擦边,关于性别,关于精英与底层,故事与舆论像一条河流的不同支流一样,汇聚、碰撞、争论,有阻拦,有助力,有围观,有裹挟。团圆的故事还没结束。而敬老爱老的话题,永远不衰。
一家人围在餐桌前有说有笑,那氛围,可谓是阖家欢乐。桌上喷香的饭菜,让人垂涎欲滴。炸的酥脆的荔枝肉,蘸着酱油油而不腻、印着"福"字的红团,躺在良姜叶上散发着香甜的芬芳、焖豆腐中,拌着肉碎软嫩鲜香,细长的线面,窝在油亮的汤底中,再配上炸好的紫菜,煎好的鸡蛋,自家种的绿色健康的小青菜和饱满的豌豆,吃上一口,可谓是唇齿留香。坐在桌前,听着长辈们用莆田话唠长唠短,我觉得幸福,也莫过于此了。
冬日所盼,总会如约而至。莆田,这座妈祖文化飘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冬至这一天,感恩的色彩格外明丽动人。所有的祝福,如约而至,纷至沓来。
冬至的记忆,是每个莆田人心中的印记,它承载着莆田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冬至,连接着每一个莆田人的心,也连接着中华人民的心,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间的乡土人情。(周希妍 林春来)
2024.12.26于莆田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