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领村上的人一起创业,是时年54岁的刘青林毕生心愿,为了这一个目的,他曾经担任过一届村上的党支部书记,但因为村里并不具备发展的条件而主动放弃,可如何才能让大家致富,却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那些年,村里的人尽管在各种努力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离致富却还是相差甚远,附近村的劳力都去矿山上打工过上了幸福生活,而自己村子的人却因为地域各方面的限制无法步入正常的生活渠道。于是,刘青林便在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来到了矿山,最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每天轮着大锤对着矿石汗流浃背,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手上的血泡渐渐变成了厚厚的老茧,但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善,尤其是看到诸多来矿山求职者失望而返的眼神,他的心就会很痛。
为什么别人就能当老板坐享其成?而自己却不得不屈居在人家的高高在上之下辛勤劳作呢?说到底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本事不强的缘故,于是,他就试着当小包工头,当小包工头其实只是比一般的人挣的钱稍微多一些,但要付出很多,比如说安全问题等等。矿井下工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讲安全就不会有效益是铁定的事实,每个老板也希望自己手下有一个贴心的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安全员的岗位上,而刘青林却是个难得的人才。首先他有文化,下井干活并不是只需要力气,也得有聪慧的头脑和一定的文化知识,炮烟中含有什么物质,炮响了以后在什么时候可以去干活,开巷道转炸药用多少可以达到自己预计的目的,这些都需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
再说他有一股子的拼劲,早就在学生时代,他就因为家庭困难而废寝忘食,由于种种原因未步入高校给自己留下了遗憾,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却没有改变。刚到矿山的时候,老板交给他的任务是打巷道,对于初出茅庐的他,这项任务无比的艰巨,图纸看不懂,工作不会干,领导不会当。他明白只靠自己的苦干肯定不会预期完成任务,于是,他就不耻下问,向老工人请教,跟技术工人学技术,终于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打下了近两百多米的斜井,得到了老板的器重。以后在各种工作中,他率先垂范以德服人,带领工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三说他有过人的胆量,在矿井下干过活的人都明白,胆小如鼠的人根本下不得矿井,那怕就是几百米的斜井甚至是直井,都会让人胆颤心惊,不用说下去以后还要面对丫丫茬茬直逼人头顶的顽石,而刘青林不能说对这些从不屑一顾,前提是他已经给工人安全通行或者干活做好了基础性的工作。
后来由于他的努力和对工作的认真被升为生产矿长后,村里陆陆续续到矿上打工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有了他的庇护工人们的安全有了保障,也是有了他的爱心才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酬而改善了生活。
钢铁市场饱和导致原材料铁矿石的价格逐渐降低,许许多多的矿井也不得不关停,老板们都去转型发展,刘青林也必须再选择另起炉灶,他把眼光盯在买车跑运输上,从山西往河南供煤。起先是小山轮车,接着换成农用车,然后再经营起“前四后八”大货车,最后由单个跑变成了一个车队运输。要说车队其实也只有他的两辆汽车而已,其他的都是自家亲戚或者是相好的弟兄在经营,但都愿意听他的指挥,因为跟着一个相当有经济头脑和会办事的人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在他的领导下,车队的车辆逐渐增加,而效益也是稳步提升。
运煤业行业萧条后,刘青林不得已变卖了汽车,走上了打工的路。他盖过房砌过墙,给高速路垒过护坡岸,也给铁路上修过桥梁,但这些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而已,他的志向并不在此,辛勤的付出与收入并不成正比,关键是不能为家乡的人创造任何的就业机会。
十年前,偶然的一次机会让他茅塞顿开,咱自己何不组建一支工程队专为建成主体的楼房做一些粉刷和其他的事情呢?但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原来的积蓄所剩无几,组建工程队需要有一些相关设备,而所急需购买的设备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犯愁了!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哪一个企业家是顺顺便便就成功的?这个道理刘青林非常明白,没有投资和付出,就不会换来幸福生活,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于是,他进银行跑贷款,想尽一切办法从银行借来一大笔钱买来所需设备,但要能找到顺利的活干却不太容易,一没有资源二没有亲朋好友帮助,要想打开路子他就必须有所付出,这就有了让他先垫资干活的说法。
一年下来,所有工人的工资及生活费足足有十几万,老板因为各种情况没有给他付一分钱的工程款,他也只得再次央求银行,给他干活的工人曾经说,跟老刘干不用操心工资,其实对于老刘来说,这其中的艰辛有谁知道。
几年下来,刘青林的活干的越来越漂亮,得到老板们的器重也是越来越高,谁也愿意把活承包给他,因为根本不用考虑质量问题,谁也不用担心工程的进度,因为他就是一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
有了经验的刘青林活也承接的越来越多,他又把一些活承包给手下的工人们,让他们自己为质量把关后再多挣点工资,也好让自己的家庭过的幸福一些,孩子们读书少一点后顾之忧。
刘青林的童年并不是很快乐的,由于父亲生病过早地去世后,自己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替母亲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继父把一大家子人接到新的家后,刘青林肩上的担子才稍微轻快了一些,可随着自己小学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他还是感觉到了迷茫,毕竟继父为这个家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若再让他负担起尽管当时每个月只有几元钱的生活费,刘青林还是有点于心不忍,但继父始终要让他去中学读书,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天不遂人愿,刘青林高中意外落榜,他的成绩并不是太差,相反却是很好,可由于某些原因他也只得辍学,让继父去承担和弟弟两个人的念书费用,他这个心存感恩的人无论如何是做不出来的。辍学回来,继父很快又给他娶上媳妇成了家,为了让继父肩上的担子轻一些,刘青林选择去打工,用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和供弟弟妹妹上学。
继父的无私付出让刘青林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张家一大家子的爱,他们并没有把刘青林当成是外人,反而跟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让刘青林很感动,这当然也与张家憨厚老实又本分有必然联系。老家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有初一必然要有十五,意思是你能敬我一尺我就会敬你一丈,这就好比人家能在事事上不计报酬,你就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刘青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想的,他只要有了工程,第一个便是自己的小弟兄们,他的口头禅是:大家都有钱了,借钱也有个地方。事实上,一帮十一个小弟兄在他的带领下,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接着又把刘姓一家人团结在一起,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
刘青林的成功绝非是偶然的,若没有他的聪明才智,没有他的坚韧不拔,没有他迎难而上的精神,估计幸福生活不会向他招手,幸运之神也不会眷顾在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