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牧之的头像

牧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509/04
分享

绍兴印象

和许多人一样,对有着“中国第一水城”之称的绍兴的印象都是源于鲁迅先生的文章。绍兴因鲁迅先生的文章而名声大振,驰名中外,心中自然对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散文、小说所描绘的绍兴有着无限的向往。

4月24日下午从杭州冒雨匆匆赶到绍兴时,绍兴绵绵的细雨也下过不停,但鲁迅先生文章里所描述的那醇香的黄酒,古朴的乌篷船,戴着乌毡帽的船工,喧闹的戏台,穿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等人、物、景已经深深在我的脑海烙下不灭的印记,不停地在我的眼前浮现。于是,绍兴绵绵不断的细雨早被我抛在了脑后,下了车就就急急地向鲁迅先生的故里奔去。

来到鲁迅先生故里大门前,墙上巨幅浮雕生动地描画出水城绍兴的浓郁风情,刻有“鲁迅故里”几个字的墙壁前,先生的大幅肖像更是引人注目,那熟悉而又清瘦的面容,以及满头直立着的短发和深邃有神的双眸,而香烟正在先生手中袅袅地飘散,眼前的先生仿佛在寂静地凝思着什么,让人顿生敬意。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一直到18岁后离开绍兴到南京求学,先生都一直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这里。

到鲁迅先生的故居,要走过一条条青石板路,放眼望去,周围映入眼帘的都是青砖、白墙木质相结合的江南建筑,以及沿途中耳边不时飘来自己听不懂的吴侬软语,一路看到的情景让人有回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那个年代。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你会在肃然起敬中慢慢感受到周家曾经的辉煌,放眼望去,无论是厅堂、客房、书房,还是生活起居都是大家之风范,虽然生活在这里的周家先人都已逝去,但你会在先生的故居里默默地感受如今仍然寂静地矗立在绍兴的老宅里,那些稍显残破的表面上,只因鲁迅先生而有了精神,有了灵魂,有了风骨。

穿过一个狭长的过道,便到了当年鲁迅先生回到绍兴工作时居住的房间,这个房间虽然不向游客开放,但透过门窗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床、桌子、椅子都是木制的,地板是用石板铺就的,据说,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他居住的这个房间写成的。

从一条长廊经过厨房走到尽头,就到了鲁迅笔下描述的那令人神往的百草园。

进入百草园便在心中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绘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在心里默诵着鲁迅先生的文字,尽情想象着百草园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

站在一块刻有“百草园”三个醒目大字的大石头面前,环视眼前的百草园,它已经没有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么大,眼前除了短短的泥墙根和一口井、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外,已经很难找到曾经的痕迹与踪影,不却心生遗憾起来。

依依不舍地从百草园出来,向东走不到300米,跨过一座小石桥就到了耳熟能详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寿镜吾先生开的私塾,鲁迅先生从12岁到17岁就在此读书的。书房里的物件仍然依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而摆设,室内只有几张桌椅,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

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那是鲁迅先生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下“早”字,告诉自己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在先生读过书的三味书屋停留了许久。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静静地凝视三味书屋,冥冥中我感到是鲁迅先生在向游客们诉说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

默默在心中诵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我悄然地离开了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也许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和心中的绍兴已不再属于他一个人了,而是成为了我们许多人的共同回忆。

到绍兴,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描写的孔乙己赊酒喝的咸亨酒店是要去的。

为了感受水城绍兴的魅力,便在一个小码头选择了坐乌篷船前往咸亨酒店。在行船的过程中,热心的船家不时地介绍着绍兴的风俗民情,从船家的介绍中了解到,如今的绍兴乌篷船已成为游客观光游览的交通工具,成为了水城绍兴的旅游象征。现在到绍兴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都喜欢坐乌篷船来感受绍兴的历史文化,感受绍兴浓郁的民俗风情,感受绍兴诱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感受绍兴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特色。

船在悠悠前行,尽管没有幸运的偶遇水上迎亲和社戏,但绍兴那扑面盈怀的水乡气息已让我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一种梦游般亲近江南的迷离况味已直透到内心深处了。

乌篷船同样在一个小码头停下,与船家挥手话别后上岸,在船家的指引下,很快看到了咸亨酒店。

在咸亨酒店大门前,有孔乙己的雕塑,维妙维俏。他穿着标志性的长衫,手拿着一碗黄酒,酒碗傍还有一碟茴香豆。看到雕塑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在给孩子们分发回香豆时不断的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形。走进咸亨酒店,酒店正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描述的那样,依然保持着一百多年前的酒肆格局,阔排面,大开间,前厅是乌瓦粉墙,条桌板凳,留有当年风貌的柜台不时有顾客来购买黄酒和茴香豆。柜台侧面还悬挂着:“咸亨酒店,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九文钱。”的牌子,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孔乙己当时的窘迫,也让人忍俊不禁地一笑。

走进咸亨酒店的后院,则是另一番景象,客人来来往往,所有的三尺桌凳,不是围着人就是坐着人,南腔北调,人声鼎佛,生意兴隆。

这要感谢鲁迅先生和他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呢,但凡来绍兴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都要在游程中选择到咸亨酒店喝一碗黄酒,来一碟茴香豆的。咸亨酒店生意不兴隆都不行呢。

从咸亨酒店出来,夜幕悄然降临,绍兴在灯火辉煌中尽展她一览无余的芳容,漫步在绍兴的街道,我细心地欣赏着这座养育了像鲁迅先生这样一代文学巨人的古城,她没有高楼如云的霸气,也没有喧嚣不停的傲气,有的是与世无争的淡泊和宁静。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地流淌着水韵悠悠的故事。

4月25日早晨,绍兴之行便在匆忙中结束了。在绍兴,还有周恩来故居、秋瑾故居、绍兴东湖景区、绍兴会稽山景区、还有当年陆游和唐婉题诗之处——沈园,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兰亭景区等都没有如愿游览,便在遗憾中悄然离别了绍兴。

如今,只能在归途中心怀希望和向往说一声:绍兴,我还会再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