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倪大也的头像

倪大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19
分享

等风吹过的日子

今天出伏。

清晨推开窗子,空气里多了一丝凉意。并非真正的秋凉,却足以与前几日令人窒息的闷热分出高下。天色尚早,东方只是淡淡的灰蓝,像宣纸上一笔氤氲的墨迹。蝉声稀落,零星的鸣叫已不复盛夏时的嚣张。

“出伏”——一个带着节律的词。它不入二十四节气的正统,却在民间生活里生根发芽。入伏时人叹息,出伏时人舒展。它不是天文的节点,而是身体与心境的转折:从燥热走向缓和,从难捱走向安然。

三伏天,总像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烈日无情地悬挂高空,大地被炙烤得直冒白气。柏油马路软得发亮,井盖烫得可以烙饼。空气仿佛变成厚重的棉絮,压在人身上,让呼吸也显得迟缓。

孩童惧的并非炎热,而是被困在家中。老人告诫:“三伏天动不得,动则伤身。”于是夏日午后的院子里,蝉鸣伴着孩子们的抱怨,热浪与烦躁交织,形成一种黏腻的氛围。

也正因这份难熬,出伏才显得格外珍贵。那一丝清凉,如同长夜里微微的晨光,给人以慰藉,也给人以盼头。

我常想,出伏不仅是天气的转折,也是心境的松动。

人必须走过盛夏的炙烈,才能在第一缕凉风里体会到安抚。没有酷热的衬托,清凉不会如此清晰。

世间万物的节律,本就是一种对照。极热之后,清凉才有质感;极苦之后,甘甜才有意味。三伏天是生活里的一次考验,让人在汗水和焦躁中学会忍耐,也让人在清风初至时懂得感恩。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长至极,便是三伏;夏尽转凉,便是出伏。自然的轮回如此分明,人的心境也跟着收敛,由张扬转向内省。

童年记忆中,出伏这天家里总要煮一锅面,名曰“出伏面”。面条滚水翻腾,捞出后配青菜、鸡蛋,再撒一把黄瓜丝,最后泼上热油。寻常的滋味,却因了仪式感而不同。大人们说:“吃了出伏面,凉爽自然见。”

那碗面未必真能带来凉意,却在心里点亮了一盏灯。人借着食物,给生活设下一道道分界:春的青团,冬至的饺子,端午的粽子,重阳的糕点……一如今日的出伏面,象征着苦尽甘来的心愿。

饮食是风俗,风俗是人心。中国人善于把心愿寄托在食物里,让生活因这些小小的节点而充满盼头。

渐渐懂得,出伏并不仅仅是天气的松缓,更是人生的一种隐喻。

人生何尝不是一段段“三伏”与“出伏”的循环?

困境如烈日当空,步履维艰,心中焦躁。但熬过去,回首时方才明白,那些令人难捱的日子,正是生命赐予的淬炼。

年轻时,总以为顺遂才是常态。后来才知,磨难与焦灼不过是另一种馈赠。三伏天让人汗流浃背,却也逼迫人寻求清凉:一碗绿豆汤,一阵蒲扇风,一处树荫下的闲坐。正因有过极热,才会在凉风初起时生出由衷的感激。

人生亦然。只有在长夜中守候,才能在黎明时真正体会释然。

今日街市依旧,行人穿梭。但我分明感觉到,人们的脚步轻快了些。西瓜无人再大口抢购,秋梨已被摆上货架。交谈中,也少了“热得要命”的抱怨,多了“晚上凉快了”的轻叹。

这转折虽细微,却真切。它让我想到一个词:盼头。

三伏天再漫长,人们也能咬牙撑过,因为心里知道,总有“出伏”的那一刻。生活中也是如此,工作、琐事、心境上的焦虑,都不可能无尽延续。只要守住,再等一等,总有风会吹来。

夜里,我坐在阳台。风从窗外吹进来,拂过手臂,带着久违的凉意。远处有人家传出笑声,还有敲击键盘的脆响。城市似乎一同松了一口气。

我忽然想到:若人生真有智慧,大概就是学会与三伏共处,学会等待出伏的那一刻。

热时,不躁不急,耐得住;凉时,不纵不狂,存感激。如此循环,四季轮替,人生便能安然。

然而出伏不是终点,只是过渡。酷暑过去,秋忙将至。田间的庄稼灌浆,果园的枝头渐渐沉重。农人不会因凉风而松懈,他们清楚,这才是收获的序曲。

生活亦如此。出伏提醒我们,最难的阶段已过去,但前方仍有劳作与责任。我们不能在凉意里贪睡,而要积蓄力量,去迎接新的季节。


今天出伏,这一天在我的心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等风吹过的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