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评王维道:“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北宋张舜民亦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希腊的西蒙尼底斯也说:“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虽然诗以文字达意,画是以构图写生,其本质是一样的,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体系里,可谓异曲同工。观方文山的歌词,有诗境也有画境。他的词不使人觉得生涩古板,有一种清新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值得细细咀嚼,他的歌词引领了新潮流,掀起一场歌坛的“中国风”。
文山词是语言的画,在他的歌词中你能找到电影的画面、MV的场景、水墨的意蕴,又有浓浓的中国古典特色,如《七里香》《东风破》《兰亭序》等。也有描绘西方物象的歌词,如《爱在西元前》、《印第安老斑鸩》等。而方文山的《青花瓷》是其作品中最具画面感和古典风的诗样水墨画,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由周杰伦演唱而一炮走红,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素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这首歌浓厚的画面感,唯美的古典因素强烈地吸引了我,引导我们走向那美的水墨般的画境。
《青花瓷》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专辑:《我很忙》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 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一、词中有象——如画
“诗画者借物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宋文学家晁补之有诗曰:“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态中。”画要写出对象的神,以形来传神,诗要传达出画外意,离不开如画的形象。文山词的画境,在于那如画的形象,意象间的动静收放,最终营造出美的意境。
1.动静结合——灵动
诗善化静为动,画善弄动成静。诗使静物活,画使动者静。诗也可化动成静,画也可反静观动,动静得于创造者之妙法,点睛之妙笔。“静态与动态,是中国古代两种相反相成的情感状态。它们的关系恰似自然人格与伦理人格的关系。”[1]115方文山的歌词动静结合,有诗的特色,也有画的性格,恰透过画面窥诗中景,词中物。方文山的《青花瓷》命名为青花瓷,已具画面感,青花瓷是可触可摸可感的实在体,是没有生命力的静物,在方文山笔下,它有质感,有了活力,有了千年的古色古香。“中国哲学强调于极静中追求极动,从急速奔驰的时间列车上走下,走入静绝尘氛的境界,时间凝固,心灵由躁动归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解除,人在无冲突中自由显现自己。”[2]201方文山的《青花瓷》正是在动中取静,在静中体动。让你的心随着歌词的律动而与词人产生共鸣。
《青花瓷》的开篇就展现出一幅瓷器的外在美,“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给人一种绘画中的精细变化过程。接着写笔下勾勒出牡丹的图案,釉色渲染出仕女图,描绘的细致而清新,如在目前,一幅幅应接不暇。檀香冉冉、宣纸走笔又透着古韵,增添了青花瓷的古雅之气。似在静中而处处是动,似在动中而心却如静。
歌词的第二部分,写“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增加了动态感,化青花瓷以动的生命神韵,也说明“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以其特有的清丽雅致气质成为陶瓷中的‘贵族’”。[3]下一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化动为静,一越千年,跨越时间的厚重。而“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把静物写活,具有了人情味。
副歌中“月色被打捞起”,用“动”来描绘“静”,将月色从水中打捞起来,极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水面,水上映着月亮的影子。“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给人展现出一种朦胧感,透过文字,看到了那烟雨蒙蒙,炊烟袅袅。在极动中体味极静,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似静似动,浓浓哀思全部表现出来。
方文山的《青花瓷》中的动与静结合是让人感受到静物的动态美与流动美,而在动中感受静中的朦胧美。这是一种灵动的笔触,有了灵动与动感。方文山在“创造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动与静的结合构建起一幅流动的水墨话,形成“时间里有空间,空间里有时间,时空交错,动静结合,这就是为何中国画会给人产生诗意的感觉,诗会给人产生画意的感觉。”[4]180虽然诗诉诸于听觉,画诉诸于视觉,前者动,后者静。但在方文山笔下,二者却融为一体,在诗中有画境。周杰伦说:“他的词像拍好的MV。”深刻地道出文山词的画面感。动静结合的灵动画面美在他的其他歌词中也有体现如《千里之外》《菊花台》《兰亭序》等,无不透着动静的美感。
这种动静的美也归因于词人的奇特想象。难怪有评论者说:“他天马行空般充满画面感的歌词,宛如电影场景般的文字剪接, 不仅使我们的耳膜暂时为之轻松,还按摩了被贫瘠的歌词弄得麻木了的想象力。”[5]刘勰也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围貌,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6] 没有丰富的想象,没有深厚的心灵体验,文山词也透不出那种古典气质的美感,无怪别人喜欢他的词。动静结合离不开想象,更离不开构成这种动静美的意象,意象构筑起诗词的骨架,让人去从象里体会诗词的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像,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7]281正是在体悟诗中的意象感受动静的美,产生心的共鸣,理出画的味道。
2.神与物游——意象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中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意向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世界,正所谓一朵花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方文山善于借用古典的文学意象构筑歌词的画面美,《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带来情感捕捉不到的艺术想象空间。古诗中的月、雁、柳等无不蕴蓄着作者的意趣和情味,甚至成为一种共通的文化内涵。庞德说:“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文山词正是捕捉到了这些古典意象,营造诗歌的境界,给人一种画面感。“方文山巧妙地将众多的古典诗歌意象沿袭下来,甚至化用前人成句,对意象重新剪辑组合,作为表达民族情怀的载体。”[8]133
“方文山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歌词意象的选用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花瓷》中选用了有着悠久历史,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的‘青花瓷’,它成为歌词中伟大爱情的象征意象。”《青花瓷》中词人用了许多意象,如牡丹、仕女图、芭蕉、烟雨等。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具有古典气息的图画。“牡丹”是历代诗人常吟哦的意象,它象征高贵典雅,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李白曾咏牡丹云:“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9]文山选用牡丹传达出青花瓷的高贵典雅,而牡丹又是入画的美丽意象,刻入瓶身更有画的意味,细细玩味又能抽离出词人的心绪。
“仕女图”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方文山曾说“仕女图工笔重细节之画法恰与泼墨山水讲究写意神似之画风相对,两者皆是中国古代具代表性之绘画技巧。”[10]109仕女图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审美,但它终是美的代名词。历代画家的仕女图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唐代喜丰腴,宋代爱娇瘦。词人把仕女图纳入词中更添画的意味。歌词的第一部分还选取了檀香、宣纸这些古韵浓烈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朦胧而古典的画面。“犹如赶赴一场古典文学的视听盛宴……自然意象与人文风物接踵而至,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5]134
词的第二部分,选用了锦鲤、芭蕉、门环、江南等美的意象,其中的芭蕉常被历代诗人、词人引用,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挑,绿了芭蕉。”就给世人留下永远的美的思考,“诗人常用芭蕉表达孤独忧愁或离情别绪”。而文山词中芭蕉源于“雨中芭蕉的意境,来源于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并活用唐代郑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贻》诗‘骤雨闹芭蕉’句,以‘惹’突出爱的烦恼,与原诗之‘闹’异曲同工。”[5]133-134
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11]不管是听者还是读者,都能把这些意象串连起来,在静中触摸那千年的画卷,感受词人的情怀。
王昌龄《诗格》有云“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文山词可谓“取思”之意“收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文山词带着古典气息而来,让人眼前一亮。众多古典意象形成美的意境,让你在那具有画面感的意象中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歌词内在的古典优雅的韵致——意境。
3.情景交融——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心物适然相会之时,在心与物的交互作用下,会有一种虚幻的景象足于心而见物,这就是境。”[1]176《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文山词在意境的营造上多选取一些具有流动感的意象,善用冷色调烘托意境,透着浓浓的情意,而这种诗的意境往往透出画的意境,产生一种画境美。诗追求诗境,画追求画境。“从诗的意境走向画的意境,两种意境在传递作者思想情感的内涵上是相通的。”[12]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就诗画的意境相通而说。文山词中所呈现的意境是空灵唯美的,“流露着细腻的柔情或者是浓浓的感伤,恰如一首古代的婉约词,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柔婉飘逸,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13]24把一幅古朴素雅的画卷舒展在我们面前。
《青花瓷》最具画境感的就是副歌部分,让人沉醉其中,心为之撼动。那“烟雨”后的“天青色”,那炊烟袅袅,江水泛泛,月色晕开,“不知何时才能出现烟雨过后的天青色,正如我等待的你何时才能出现?月亮升起,照亮了江面,波光荡漾中,我仿佛看见你俏然而立,眉目含笑,如传世的青花瓷卓然不群。”有情有景有韵。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写到“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 写情则泌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古之诗词佳者,无不如是”。文山词有这样感觉,“天青色”因“等”而境界全出,“月色”被打捞而韵味无穷。一个个意象群形成美不胜收的画面,让你去鉴赏,任你去思索,由你去体悟,感受那诗里的画境美。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三个“惹”透出多少情愫,三个“惹”掀起多少偶遇,三个“惹”意境全出,画面开阔,令人思绪翻转。“惹”的不仅是词中的“你”而也有听者。这一个“你”牵出多少意味,它不仅仅只是青花瓷,“《青花瓷》因时空相隔而缺憾,因而如诗如画。然而,这种缺憾并不令人绝望,它似乎意在让人在这种缺憾里沉醉,找到温馨,找到美。”[11]109找到你心中的“青花瓷”,一个“你”化作无限情,只有“真挚的、深刻的、独到的感情才能是持久而强烈的感情,念兹在兹,日积月累,即便处于表面平静状态也是饱和的,而且如酒愈陈愈醇。”[14]12文山词就是在追求这种感情,把情寓于景中,情景交融,正得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画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自然物象和激发出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情与景汇、意与象通。”[15]一首诗又何尝不是呢?文山词就是在描绘生活中已有的物象和图景,诉说着自己的感情。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诗中的画境,而也有他个人的素养和情感。文山词中所营造的意境不是极悲也不是极喜,夹杂在二者间的一种不浓不淡的味道。
“词为抒情的精品,衡量词作的‘真’,真挚感人是关键。”[16]75画也要求真,真不在于形似而在神似,诗得其神亦然。文山词情深神聚,有画意。“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观画作画应融情,赏诗写诗应悟意。体文山词情深而画韵出,似于境中得情,画中见意,《青花瓷》是其代表,情景交融,画入其境,美自词中来。
二、墨随笔出——入画
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构思加工,构思加工的过程才能撞出灵感的火花。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6]可知构思的妙处。构思新则能吸引人的注意,文山词在构思上可谓别具匠心,有中国画的技巧,达到入画的程度。
1.浓淡交合——设色
画重设色,古人常把图画叫“丹青”。《晋书》说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杜甫赠画马名家曹霸的诗,题名为《丹青引》,可见,设色在画中的重要之处。诗的设色多体现在语言、意象和情感上。方文山的歌词多以水墨式出现,具有中国画的特色。“水墨是颜色中最与玄相近的极其朴素的颜色。《画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1]196方文山的歌词以冷色调居多,清新而不妩媚,质朴而不奢华。方文山善用色,用的相得益彰,浓淡交合各尽千秋。他不是浓墨重彩地去表现词作,而如小家碧玉般呈现出词境,让你欣赏一幅素美的图画。
《青花瓷》中冷色如天青色、铜绿色、墨色等,这些色彩深而重,虽不活泼却惹人眼。不如暖色调那样浓烈,却能勾勒出词的韵味,淡淡的愁思与伤感。歌词的前段,写青花瓷的外在图案,用“素胚”写它的材质,“牡丹”衬托它的美,“釉色”显现它的亮,“仕女图”透出它的高贵。其中一淡一浓,一冷一暖把青花瓷的特色勾画出来,语言色调上显得雅净,情感意象上显得明快。歌词的后段则不同,渐渐入情,转而为忧。虽有锦鲤、江南这样明秀的意象,但芭蕉、门环却惹了愁丝,色调由温转暗,浓浓淡淡的色彩,最终融入到水墨画里。副歌部分显得温婉朦胧,淡的愁,淡的喜。情渐渐从合到开,从收到纵。给人情之共鸣,符合情的变化。
《青花瓷》体现了文山词的一般特点,词风温婉素雅,不是明艳浮华的媚俗之作。设色的用心还可从“天青色等烟雨”看出,方文山说:“天青色为汝窑所特有的颜色,即为骤雨过后的天空色。”[10]111天青色雨过天晴才有,方文山因而用一个“等”字把天青色引出,也把雨的意境写活。
方文山用水墨的笔法勾勒出了一曲《青花瓷》,他也曾用水墨之法谱了一曲《兰亭序》,《兰亭序》的歌词是文山词的后期作品,更成熟也更美,用色上也更娴熟。“水墨的出现,是由艺术家向自然的本质的追求。但本质与现象,在中国思想中并非对立的,所以水墨与着色,也非对立的,顺着水墨的意味而着色时,则所着者自然为淡彩,或水墨与淡彩并用。”[1]197由此可知,牡丹、仕女图、锦鲤等富有色泽温暖的意象为何在文山笔下淡而不烈。只因其冷色居多且水墨附之,使亮色不显反而淡,冷色不暗反而新。词中又有作者情感的诱因,使色彩变化多端,而不因作者情之变,被情与意所囿,色彩不死板而有了灵性。
文山词设色不是随意设色,古人画竹非画绿竹常画墨竹,画天与水常空之,不涂色泽纸色即为天与水之色。东坡画竹常染成赤色,时人亦喜之。文山词用色亦有自己之色,非他人可绘。因此,看文山词可品他人未有之味,未有之色。诗有色不合则显得疏离,所以需要渲染,使众多色彩协调一致,不见加工,浑然天成,方可形成一幅完美的画。
2.哀而不伤——渲染
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颜色烘托物象,增强艺术效果、质感和立体感,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杨慎云:“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诗文创作中的渲染指对环境、静物或人物的言行、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夸饰、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17]83文山词借画之渲染技法来写词中对象,展现在面前的是具有美感的意象。古人常用渲染之法写诗,如白乐天《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出现及演奏技艺的高超极尽渲染,表现出音乐的高妙。又如《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体现出作者的人生境界和对人生的探索。
绘画的渲染为使所表现的物象更清晰,更能触动人心。诗的渲染能给人以美感,达到场面生动、情感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由画看诗可谓同理同源。文山词在对景物、环境、人与物的渲染上多以清淡为主。泼墨细腻,浓淡适合。在描写上能突出形象,让人如见其人,如观其物。
《青花瓷》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爱情诗。方文山用精细的言语来打造一幅美的画卷。青花瓷产生于唐,奠基于元代,发展于宋朝,盛于明清,青花瓷在明宣德时期在烧制技术上达到了高峰,青花瓷堪称国之重宝,典雅而古韵,很受收藏者的欢迎。一件青花瓷也可为天价。文山写《青花瓷》开篇就渲染出青花瓷的高雅与素美,把高贵的牡丹绘其身,牡丹成了它的衬托。釉色又把仕女图加亮,更又细腻质感。层层铺陈把一个青花瓷样品放在眼前,更形象生动。
《青花瓷》的第二部分重在写情,一唱三叹的叙述自己对青花瓷或思念的人的思念之情。”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来引出我对你的情,我的一份爱为你。烘托出“我”的一片痴情,对你的执著,写出词中淡淡的哀愁,但又不是那样令人伤感依然充满了希望。副歌部分渲染出可见有不可见的氛围,景物的描写不单单是自然的物态,它融合了作者的感情,景有了作者的话语,物也有了灵气。“天青色等烟雨”诗的语言,美的景色,连接上‘而我在等你’显出“你”对‘我’来说多么的重要。“‘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18]渲染出你我隔江千万里的思念,用夸饰之法说明我的距离之遥,只能在心中想你。
“诗中作者深沉复杂思想感情大多以精心遴选细腻描写景物显露出来,而写景抒情的准确、融洽、相宜,直接关系笔者对所绘之景恰当点染。”[17]84文山词在渲染景物时往往能注意景物的特点与情感的交融,他写《青花瓷》,把青花瓷与思念的人放在一起,二者合二而一,情在物中,物含情意。方文山能抓住事物的一般特点去渲染情感,如绘画的技法,霜叶湿秋。淡云映月,浓墨饰鬓,达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效果,但总体风格如何呢?纵观全诗有一种清美新颖的感觉,真可谓入画了。
3. 清美新颖——风格
诗有诗的风格,画有画的风格。不同时代,诗风画风都有它自己的时代特色,不同的人创造出的诗与画也不同,画分南北两派,诗也有地域的特色。文山词也有自己的风格,他继承古典诗词的一般特点,但并不是模仿古人,他的词作有古韵但也有现代气息。
文山词多以婉约为主,清美而新颖,清美是清奇之美,不妖艳不浓饰,如中国画之水墨,显得淡雅,文山词就如同水墨般如在目前,清美宜人。“境清,人清,人与境交融之总体境界亦必须要清,始可谓之清奇。”
有人说“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18]《青花瓷》如从遥遥的千古而来,送来一缕清爽的风,涤荡了你我。那副歌又想起,一种哀愁里混着惊喜。千年在一个“等”字上拉开,爱情也在一个“等”字上到来。清新唯美,不做作也不让人感到反感。不像宫体诗那样华彩妖艳,“清奇较之纤秾和绮丽在色彩、声音、氛围方面都大大加以收敛,明显转淡转清,而终走向了清雅,幽淡之极致。”文山词给人的就是一种清雅幽淡的特点,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是要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而且不可避免地也要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新意的作品才有艺术感染力,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19]67是的,文山词在创造清美的词境诗时也有自己的创新,不同与古人,也不同于现代的一些词作者。方文山的词没有标点,是为了回归古典,他的词不像一些词作者为了赶潮流而追随大众的口味,他往往让听者跟上他,这是他不同与现代一些词作者的地方。他的词作和古人比,也可上的了台面且不输给一些古代词人,他的词常用一些古典意象但往往有新意,结合了现代特色,他常用电影、绘画技法如词,让词作更新颖。如《青花瓷》就如同水墨画一样,其中青花瓷成了思念之人的意象。而古时青花瓷仅仅是高雅的象征。他说:“我请求我的歌词必定要有天马行空的画面感,历史感,就像一部电影,画面跳跃,节拍松奏,这是我的作风。”方文山在北大演讲时说:“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性的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20]可见方文山继承古典文化又有自己的创新,因此他的歌词总会那样与众不同。
《青花瓷》清美而新颖,“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18]在设色上,浓淡适宜;在渲染上,哀而不伤;在风格上,清美新颖。真如入画的感觉。
三、妙笔生花——诗画
“在绘画中,意境的创造最终还要落实到能体味画家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绘画技法上。”好的艺术技法能使画有灵性,见画就让你为之惊讶。画如此,诗亦如此,在艺术技巧方面诗画有其共同之处,文山词就是一幅诗画,感受他的诗与画的艺术技法。
1.虚实相生——含蓄
诗讲含蓄,画也讲含蓄。诗之含蓄在言外,画之含蓄在画外。“要创作出具有含蓄特色或风格的诗作,诗人必须要于万物万象中作观察选取,最终精选出最有表现力和包孕力的具体物象予以表现。“文山词中选取的物象往往与歌词题意相符,且能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词外意。
当代词作家吴善翎主张“歌词不能写得太满,没有空间就会窒息。”作诗作画都不应该太满,太满就没了韵味,因此诗词语言常讲含蓄美。佛家禅宗亦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诗品·含蓄》篇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可见人们对诗词含蓄美的重视。画之含蓄体现在虚实相生的对比和画面的留白。明代唐志契说:“能藏处多于露处,趣味愈无尽。”清代置重光在《画鉴》中指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文山词融画法中虚实相生与留白的技巧来展现他的歌词,形成一种含蓄、古雅的特色。
《青花瓷》是文山词中具有朦胧美与含蓄美的典范之作。虽一再铺陈“青花瓷”,但始终没说“青花瓷”什么样,让你去思绪里填充,组成自己心中的“青花瓷”的样子。方文山虚与实共存,虚与实相生。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你又是谁,画中有我而无你,我等你千年,你仍如故,而我却会老去。“你”或许是“青花瓷”千年如故,“你”或许是我要等的人。你是思绪里的留白,让人去揣测。《青花瓷》看似写瓷器,但又有爱情意味。“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这里把“青花瓷”比作“你”,可见“你”比仅仅指“青花瓷”,是一个爱情中的对象,在江南邂逅的人,由你去猜想。歌词中“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是“我”主动去认识你。《青花瓷》除副歌部分,用了七个“你”,而“我”字仅出现一次,“我”对“你”的思之深全体现出来,但“我”的情仅融在“你”之外、词之外让欣赏者自己感受。
文山词正如“儒家‘主文谲谏’、‘依违讽谏’诸说,强调的都是诗歌的文辞围绕诗歌的正意而作不即不离、亦即亦离式的反复旋回,都有一种‘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特点,始终不直击正意。”[22]245却又朦胧不似。反复体会方可感受词外之意,体会到那种等你千年,“隔江千万里”的伤感。
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体现出诗歌的空灵含蓄而不落实,文山词正是在含蓄美中感受虚实相生的特点,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外有情的艺术效果。
“禅家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道出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也即画外之画也。”文山词虽不是画,但其画境美如在目前,如临其境,使人可感可知可与词人共留连。得之于画中之画,画外之画。留白处皆是文章,在你我之创造来。
“中国文学尤其注重含蓄美,如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陆机的‘滋味说’,刘勰的‘隐秀’,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美的追求。”[16]223方文山自诩为民族主义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词作上他也会追求含蓄美,他说:“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观。”[20]他做到了,在他的歌词中体现了这种中华民族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虚实相生的美。文山词的含蓄美,不仅仅通过意象的虚实相生,情感的留白体现,还有他歌词中的自然而不雕琢,使整首歌浑然一体,成一幅清新自然的画卷。
2.浑然一体——自然
自然是相对于雕琢而言,但自然也不见得不雕琢,所谓雕琢是针对喜用生词冷字、堆砌辞藻、做作而言。好的诗歌要脱口而出,天然雕饰。如陶渊明之诗,清淡古朴毫无生涩之感,自然天成。这和诗人的处境为人也有关系。每个诗人都有,每个诗人的风格,但作诗的艺术创作中不能缺自然之法。不自然就会失情变得空乏,矫柔造作。文山词有自己的风格,淡淡的哀愁,清美而新颖,但这一切又与自然相关。“与自然之道俱往,他会发现广宇之中,花开岁新,雨过萍绿,自然活泼,美景无限。”[21]221
《青花瓷》是词人得之于自然的物象,他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它,了解它。再体会曲调,方去落笔。流淌在笔下的是青花色之美,词人没有用大量暖色去描摹,正合青花瓷淡雅的特点。天青色无杂色相陈,有水墨之境。因此方文山说:“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文山词的自然美同样需要修饰,不是随意为之。“王国维用‘要眇宜修’四字概括词之特质,用美人壮词,即有词需要修饰之意。”[16]121文山词显得生动活泼,这里活泼指的是有灵气,善于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词句变得活,自然而有张力。在《青花瓷》中,他就运用譬喻、夸饰、转化、排比等修辞。如“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妳初妆”用了譬喻,写出了青花瓷的外形美,也写出思念之人的美。“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用了夸饰的手法,方文山说:“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10]112这些修辞使零散的句子得以衔接,自然生动起来。
“自然并不等于粗俗、浅陋。任何艺术创作都还需要其相应的特殊的艺术手段对作品加以修饰,使其更加完美。”方文山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词句更新鲜有质感,得体自然,无斧凿痕。用语浪漫古雅,想象丰富,把青花瓷写的出神入化显得又那样自然贴切。
“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转化,例如‘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等句。‘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能飘荡在空中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也变得深刻而繁复。”[10]156情感也更真更深,词意到心意到情意到,触及人心,自然感人。
司空图用“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来形容“自然”的艺术风格特点。“他认为诗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容不得半点伪装,谁能把握‘自然’之道,谁便会写出美好的词章来。”方文山就把人们带到了一种自然唯美的境界里来,使人耳目一新,开中国歌词界新风。自然之美是方文山学识和修养的体现,学识不渊,功力不深,则不可能写出美的词章。
功力到了,随意涂抹都笔笔得法,方文山之自然美体现出画意来,而画意得于方文山的个人修养和对自然物象的选取,自然与含蓄相含,词自成妙词,而还要文字洗练,不拖沓,才称的上好词,笔简意赅,诗境、画境自出,情味无限。
3.笔简意赅——洗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如此,好的作品也如此,千锤百炼后方能被人接受喜欢。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经过诗人不断的“推”与“敲”,才确定下最后的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把春风写活了。“成熟的画家也都极 为重视表现手法 的高度洗炼。他们常常是“竖画三寸可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足拓百里之远”,以极其洗炼的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无穷变幻。”洗练的手法不仅在诗中有在画中也常见,画家用心洗练也绝不亚于诗人。
文山词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高度地运用洗练的写作手法,承诗法也承画法。得一字如得千金,真可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看文山词字字紧凑,真不可删,删一处而不成意,减一分则境界无。文山词向来不用标点,自称为素颜韵脚诗。自古诗文从无标点,方文山学古诗人,承继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他的词就有了古色古香的古诗技法。
看他《青花瓷》中的炼字,可见他在字词使用上的洗练。“妳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飘散使美扩散开来,正如方文山说:“美丽不复见。”物是人非,情思无限。他没有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无法形容的“美”,而直接用“美”字,让你自己琢磨。“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惹”字在歌词中方文山取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说:“‘惹’字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我认为用“惹”比用其他字要活,使静物变得有生命感,而我“惹”了你则如方文山说具有主动性,但也传达出我对你的情意,你对我的吸引。
《青花瓷》中最触动人心的是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个“等”字写出多少故事,天青色是传说宋徽宗为汝窑瓷的颜色定名为“天青色”,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方文山用“天青色等烟雨”说明只有雨过天晴方现天青色,写出“等”的无奈,“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两个‘等’字,是为了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10]111真是让人“等”的急,“等”的痴情。
“作画,没有取,就不能立形;没有舍,什么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画面就无主次、无宾主、也就无章法,主题不突出。”[19]66因此,方文山写《青花瓷》表现青花瓷在词中,舍爱情主角在词外,借青花瓷写爱情。《青花瓷》的叙述由内到外、由上到下,内里素胚,外面釉色,上有牡丹、仕女,下有锦鲤、落款。有先后,有主次,有格局。真有画之技法,画之味道。
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方文山的《青花瓷》绝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他曾触及过这些中华艺术品,因此方文山有了把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词名的动机,他曾选青铜,但与曲调不符,后改为汝窑,但又“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于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10]109方文山为一个歌名苦苦搜寻如此,其词作就可想而知了。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不都是尽善尽美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对景作画的时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把最美好的部分提炼出来。”方文山从古典艺术中提炼出美感染大家,在他洗练的文字下,流出一幅幅美的画卷。含蓄自然让人如痴如醉。他用含蓄的笔墨,自然的功力,洗练的章法勾画出虚实相生、浑然一体、笔简意赅的美丽画境。情在词中,景在画里,与听者、观者产生共鸣的诗画美。
结 论
中国歌词正向古典化发展,这离不开方文山的创新和引领,歌词的古雅化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民族素养,培养青少年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感受那种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歌词的诗画美,词作者借助古典意象的创新和发扬古典文化。方文山的《青花瓷》在各个方面都透着画一样的意蕴,让你沉醉久久,在他的歌词中可以感受到古典诗的特质,也可感受到中国画的味道。在词中觅寻画境,在画中找寻诗意。词如其人,方文山歌词创作上追求古典的美。有一种对失去的古典美的怀旧,他珍视古代的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因此在其歌词中能寻到古典文化的气息。他的歌词画境也就不难体会,因为他继承了古典的诗画美学,把诗融入画境里,让你在思绪里自己感悟。他的歌词哀而不伤,清美新颖,好似在水墨的世界里涤荡过,含蓄、自然、凝练的用诗的意象把画境展现在你我面前,让我们感受那歌词里的画境美。
参考文献
[1]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瓷库中国.青花瓷渲染08年古典风[DB/OL].[2011-4-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3d0be0100d2fj.html.
[4]邵连.中国画中的诗画关系[J].艺术百家,2005,(4):179-180.
[5]郑媛.分明路人甲[J].北方音乐,2007(4):53.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李状鹰.中国古代文论选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姜葵.流行韵律上的泼墨山水───方文山歌词艺术的民族质感解读[J].名作欣赏:艺林散步,2010,(24):133-136.
[9]欣赏雨季.李白沉香亭咏牡丹[DB/OL].[2011-4-10].http://www.puresky.org/news/legend/2007/515/0751518191I87HDGE7GF0J9GJ8GHKK.html.
[10]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6.
[1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9.
[12]刘宝珠.诗境、画境、情境、意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DB/OL].[2011-4-10].http://zjdaily.zjol.com.cn/msb/html/2006-07/29/content_143833.htm.
[13]王姝一.古诗词传统的承传与现代转化——浅析方文山歌词的开拓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25(1):22-27.
[14]蓝华.意境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5]崔翁墅.绘画的意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6.
[16]曹艳春.词体审美特征论[M].成都:巴蜀书社,2010.
[17]杨一吾.绘画与古诗文渲染技法说略[J].渤海学刊,1997,(3):83-85.
[18]百度百科.周杰伦流行乐作品[DB/OL].[2011-4-10].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4.htm.
[19]王之海.诗与画[J].国画家,1997,(1):62-68.
[20]方文山.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DB/OL].[2011-4-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f6b0b010009om.html.
[21]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