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处女作《小武》拍摄于1997年,那一年他27岁,大学刚毕业。贾导中学时即在《山西文学》发表过作品,在数学严重偏科的情况下,高考考了三年,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小武》的制作成本仅三十万元,自1998年起,这部电影在国外荣获很多奖项,但在国内却因“社会描写过于边缘”未通过电影局的公映审核,所以,《小武》最开始是以地下光碟的形式在国内流行的。国外获奖后,这部电影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贾樟柯也没再送审,也就是说《小武》至今在国内仍未获公映权,但是高校里可以当作教学片来播放。
我唯一一次看《小武》是2000年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港口,晚上十点机舱巡查完路过餐厅,罕见地看到许多人很认真地坐在餐厅看电视,仔细一看是一部没看过的华语电影,贾樟柯的《小武》。我看的时候,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小偷小武和歌厅小姐梅梅在街上闲逛,梅梅打电话骗家里人说自己刚见了个导演,工作体面,未来大有希望。小武在一边抽烟,对梅梅的撒谎无动于衷。旁边是灰头土脸的汾阳街头。
小武和梅梅生活于灰暗地带,在那个年代属于社会底层的边缘,是被底层也看不起的男女混混,被社会和家庭抛弃是迟早的事。电影看完之后有些懵,这是和张艺谋、陈凯歌们完全不一样的风格,这电影讲了啥?这样的两个人有啥意思?和其它电影相比,感觉这根本不像电影,画面晃晃悠悠,没有一点美感,说白了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在一些灰头土脸的地方随便拍了一些灰头土脸的人,然后回去潦潦草草剪辑一下完事,他们不是在编、在导、在演,而只是在记录。并且,小偷与三陪女,这人物太不正面了,这是在歌颂还是在批判?这不相当于把边缘化的中国人暴露给外国人看吗?它在国外获奖,是不是与这些消极因素有关?因为它迎合了国外某些势力的某些需要?
虽然觉得它在国外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是不得不说,它也不是说瞎话,从人物到事件再到场景都是实打实的,没有一点修饰。只不过以往的电影没有关注而已。再说回来,电影也不应该只有赞美,国外也有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国内怎么就不能有?电影也是社会档案,产生反思与规避的力量,同样也是正能量。
后来,陆陆续续接触了贾樟柯的一些电影作品,如讲述大厂变迁的《二十四城记》、讲述三峡移民的《三峡好人》、以及由他监制、韩杰编导的《Hello,树先生》等,也通过他的一些文字感受到他忧郁、苍凉而又悲悯、深邃的内心。这些作品我都没有刻意去找,只是偶尔遇到了,能安安静静地看下去而已。从内心来讲,我很喜欢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不事张扬,但又一丝不苟,比那些动不动就上天入地、打打杀杀、耍怪搞笑的电影要耐看得多。
我几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是我很不喜欢电影院的环境,声音太大是一方面,无处不在的、浓郁的香精爆米花味是另一方面,这种气味总让人感觉憋闷;二是我不确定放映厅的卫生状况如何,在一个密闭且人来人往的空间里,很难有时间去打扫整理,各种卫生都很难保障,空气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三是我觉得在电影院看电影性价比不高,不足以引起我的兴趣。这实际又是两方面因素,一是影片质量,二是电影票价格,前者更关键。很少有电影值得我花几十乃至上百元、还要忍受那样的环境去欣赏。要是再加一条,则纯是我个人感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是比看书还需要投入精力的个人行为,那么多陌生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对同一情节共悲欢,多少有些怪异和不自在。这是我与贾樟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他觉得电影院是共同的社会记忆,不应该取消甚或是衰落。那么多人共情是他作为导演所希望的。但是我觉得,电影院如果一味停留在商业模式,迟早会和许多实体书店一样衰落。这有点类似于喝茶。我喜欢喝茶,难道我非得到茶室才行?
但是这不代表我排斥电影,相反,实际上这说明我对电影很重视、对看电影的要求很高。电影是影像艺术的最高级形式。在一段有限的固定时间里要想把事说明白、且能吸引人,这是很难的。电影的表现手法很多,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应该是工艺品,并且是手工工艺品,而不应该是流水线产品。电影的好坏与电影院豪华与否以及在哪看电影没多少关系,是电影和看电影的人组成一个整体,其他的都是辅助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刷到贾樟柯2015年的作品《山河故人》,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四个字拆成两个词,哪一个都很有分量。这部电影荣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后又获第10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
这部“含涛量”大于80%((赵涛出场时长÷电影总时长)×100%)的电影自然是赵涛的主演,外加张译、董子健、张艾嘉和不是专业演员的梁景东。贾樟柯的这个习惯让我习惯性且不厚道地想到“夫妻店”这个词,和“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贾导给的片酬太低,别的女演员没兴趣,所以才找自己老婆来顶上吧。不过,贾导选的演员确实都很优秀,都是我欣赏的演技派演员,1978年出生的张译(原名张毅)近日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山河故人》的制作团队相当豪华,无论是音乐、摄影还是道具都极其讲究,没有一个镜头、一个人物是浪费的。虽然影片整体的质地是质朴的,看着是一件粗陶,但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确确实实是一件纯手工艺术品。
《山河故人》以山西小城姑娘沈涛为中心,辐射出两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代价,呈现了贾樟柯一贯对底层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转型的深刻反思。
我是个低层次的人,县域以下的人或事是我比较熟悉的;县域以上的人或事已经超出我的视野范围,属于看不见的顶层。而贾樟柯一些作品的叙事视角恰好与我有很大重合度,也是我能够看懂和乐意看懂的,这是我关注他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这个视角我称之为“根视角”,“根视角”关注社会底层,对个人际遇饱含悲悯,是这个社会难得的有温度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