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至秋的头像

王至秋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14
分享

神行

十来岁时的我既胖且笨,与体育沾边的事没有一样能拿得起来,体育成绩经常在及格线上挣扎。所以,小时候听《水浒传》,最让我心生向往的是“神行太保”戴宗,想着即使不能日行八百,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本事,体育及格也肯定不是问题。

这种状况持续到初中毕业。上高中后,胖是不胖了,笨却依然如故,其实主要是学习时间太紧,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就那样被拖垮了。直到现在,对于对抗性、技巧性的体育活动我都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因此,于我而言,剩下的也就只有最朴素的“走”这一项运动了。但我现在肯定不会再把神行的戴宗当作偶像,因为根本不信他的神行术,然而这人物形象本身,却依然令我回味。

戴宗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排第二十位,对应“天速星”,被封为“总探声息头领”,这个职位,大抵相当于如今的情报机构主管或通信部队司令,属于高度专业的技术型岗位。赤发鬼刘唐、病关索杨雄、黑旋风李逵这些武艺高强的人都排在其后,李逵还是戴宗的下属,可见戴宗地位之高。不擅打杀、不擅计谋而自有地位,这也说明,即使在冷兵器时代的山寨集团中,信息的快速获取与传递也是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戴宗在梁山是近乎仙一样的存在(“仙”与“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差别很大),也是在性格和为人处世上更接近于常人的人物。戴宗不仅靠神行术“一招鲜吃遍天”,他最后的结局也颇让人欣赏。征方腊后,他婉拒朝廷封官,选择淡出江湖、归隐修道,最终一笑而终——成为梁山少数真正善终的人物之一。这不仅是运气,更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他分得清什么是虚空的饼,什么是有毒的饵,什么是可信的食;他知道自己是谁,处于什么位置;也知道对方是谁,对方的目的是什么;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这种清醒成就了他。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并无戴宗其人。据学者考证,他完全是施耐庵笔下虚构的角色。我有时不禁暗想,也许施公自己也跑得不快,甚至也对体育不太在行,至少不能像高俅那样玩花活,于是便将小人物对“速度”的渴望,投射在了这个能日行八百、夜行六百的“神行太保”身上。

戴宗的神行本领,既不靠坐骑,也不全靠苦练,而是倚仗“甲马”——一种具有超能力的符咒,绑在腿上、念动咒语便可疾行如飞。这当然是文学虚构,却暗含一种象征:有时候,人欠缺的未必是努力,而是一个“符咒”、一个方法、一个契机,或者说,一种被允许的“与众不同”。施老先生一定很得意他的这个创意。不管怎么说,走得快或是跑得快终归是让人羡慕的本领。

如今常听人说健康生活的六字诀:“管住嘴,迈开腿”。这话如“多喝热水”一样简单,却道出了人体运作的本质。走路,看似是最基础的运动,但其实是一项需要全身协调、神经支配、能量代谢共同参与的智能行为,且强度大小可控。

它既不只靠腿,也不只靠脚,而是靠整个人体系统的协作——从大脑发出指令,到神经传递信号,再到肌肉收缩、关节配合,甚至心肺的支持,每一步,都是一次精密的系统合作。

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其机能往往是“用进废退”。过犹不及当然不行,但大多数人其实连“及”都没达到,“过”更无从谈起。不必追求神行,也不用日行八百,只要走,只要坚持,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交待,更何况,行走之外,还有那么多美景可看。

戴宗是虚构的,但他的“神行”却成为一个隐喻:我们未必都能疾行如飞,但每个人,终究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走向远方,也走向更好的自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