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聂建民的头像

聂建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雨窗听禅意 蕉叶书经卷


晨起,朋友林君发我一段听雨的文字:“听雨,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看雨,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有人说,不懂雨的人,是没有味道的人 ,其实,人爱上的不是雨,而是看着雨滴落下的瞬间,将心事一点点的融入雨中,融入的不仅是雨,是一点开心,一点伤感,一点回忆,一点哀愁,一些想念和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融入雨里,但终会雨过天晴,豁然开朗!此刻,外面正在下雨 。抬头看窗外,细雨密密的下着,这雨,时而淅淅沥沥,如丝丝琴弦,天地间奏起低缓轻柔的乐曲,似在浅吟低唱,抒一怀愁绪。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

雨丝斜斜地织着,将窗玻璃蒙成一片朦胧的水色。抬手拭去凝结的水珠,望见楼下的青石板路已洇出深深浅浅的苔痕,恍若宣纸上晕开的淡墨。这雨势竟比先前又大了些,檐角垂下的水帘在风里轻轻摇晃,倒让我想起唐代文学家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的景致 —— 只是此刻的雨,更像江南女子腕间的银链,簌簌落下来,叮当作响。

案头摊着半本《杜工部集》,恰好翻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哪一页。想来当年杜甫在成都草堂听雨时,也是这般静穆的心境。那夜定是极轻柔的,不然怎会让他听出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的喜悦?可到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时,同样是雨,落在困顿的诗人眼里,便成了扎心的针。原来雨本无情,是听雨人把自己的境遇一同淋进了雨里。

忽有一阵疾风穿堂而过,卷起窗帘的一角,雨声顿时变得清亮起来。这让我记起陆游在沈园听雨的故事。七十五岁的老翁拄着拐杖立在断壁残垣前,看雨打残荷,水滴顺着枯槁的荷叶滚落在青石板上,像极了他颤抖的泪珠。"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场雨里,他听见的哪里是雨声,分明是唐琬临终前未能说出口的叹息。后来他在书斋听雨,又写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同样是雨,却从儿女情长听出了家国天下雨声里的豪情,竟比少年时更烈,更强

雨势渐渐缓了,檐角的水滴开始有了规律的节奏,滴答,滴答,像老式座钟的摆锤。这让我想起李清照在青州的日子,她与赵明诚赌书泼茶,雨打芭蕉时便比赛背诵古籍。那时的雨定是明快的,不然怎会有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的闲逸?可到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的晚景,同样的雨落在孤雁南飞的秋夜,就成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断肠声。想来这雨原是最公正的,它不偏袒少年的欢愉,也不苛责暮年的悲戚,只是如实映照出人心的褶皱。

檐下的雨珠坠得愈发从容,倒让我想起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那日他刚买了田产,正满心欢喜地赶路,骤雨忽至,同行者皆狼狈奔逃,唯有他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雨里缓步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雨声里藏着的,是历经乌台诗案后的通透。黄州的雨总带着些萧瑟,可他听着雨打竹林的声响,竟从 "穿林打叶声" 里听出了生命的韧性。后来他被贬惠州,在白鹤峰

 

下建屋听雨,写下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那雨落在芭蕉叶上,竟比京城的玉漏更让人安心。这般心境,哪里是在听雨,分明是把风雨揉进了骨血里,任世事变迁,自守一份澄明。

推开西窗,一股潮湿的草木涌了进来。院角的石榴树被雨洗得发亮,红灯笼似的果实垂在枝头,倒让雨珠也染上几分甜意。这让我想起王维在辋川别业听雨的情景,他在《山居秋暝》里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雨定是带着松涛的清冽,不然怎会让他听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禅意?后来他晚年居辋川,常独坐竹里馆,听夜雨敲打竹窗,竟从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里,听出了万物生长的寂然。

雨声又变得绵密起来,像蚕在檐下吐丝。忽然记起纳兰性德在塞外听雨的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其实他哪里是嫌风雪聒噪,分明是异乡的雨里没有故园的桂花香。那年他随康熙帝出巡,夜宿帐篷,听着帐外的冷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 那是卢氏生前为他系上的。雨打帐篷的声音,竟比宫廷的玉磬更让他断肠。

雨停时已是午后,阳光刺破云层,在湿漉漉的瓦檐上镀了层金边。屋外传来孩童踩水的嬉,惊飞了檐下避雨的燕子。它们斜斜掠过邻家的墙头,那里几株玫瑰花正顶着水珠,闪光发亮,格外精神。这让我想起杨万里的“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从字面上来看这首《小雨》,写得很是一 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引用典故,只是那么淡淡着笔,可是写得却是生动有趣,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重点突出了那份细腻的美,还有雨中情景的变化。刚开始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下得并不是很大,只是朦朦胧胧的一片,可是慢慢那屋檐下就有了一串珠帘,可见雨是越下越大。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雨中美景。

收拾案头时,发现砚台里的墨汁竟被雨水润得刚好。提笔写下 "一雨洗空尘世界",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竟与方才的雨声渐渐重合。忽然懂得,古人爱听雨,不是因为雨里藏着答案,而是雨声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像被清水淘洗过的泰山石,露出本真的底色。少年时听的是热闹,壮年时听的是漂泊,老年时听的是通透,其实雨还是那场雨,只是我们终于在雨声里,读懂了自己。

远处的天际架起一道彩虹,横跨在黛色的山峦上。檐角的最后一滴水珠坠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回响。这声音让我想起弘一法师圆寂前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原来雨过天晴后,连坠落都是圆满的。

 

   修改于2025.7.25汶河染心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