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牛智贤的头像

牛智贤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9/05
分享

刘莉莉和她的红学专著《一得集》

仰望华夏浩瀚的文化星空,被誉为“文备众体”“森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古典名著《红楼梦》,无疑是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伴随其诞生200余年的“红学”,被列为20世纪三大显学之一。

当历史的钟摆荡入21世纪,晋南故绛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山乡旱塬,走出一位质朴里透着文雅、谦和中不乏睿智的娴淑女子,她就是刘莉莉。紫金山塑造了她勤奋执着的品格,凤凰塬培养了她刚柔并济的气质,《红楼梦》则淬炼了她锲而不舍、敢攀高峰的意志。十年磨一剑,携一部广受好评的著述《一得集:落笔品红楼》,循着蔡元培、周汝昌等一众大师们的足迹,刘莉莉翩然跻身红学研究者行列。

山野乡间成长起来的刘莉莉,自幼天资聪颖,15岁上就开始接触《红楼梦》。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缤纷多彩的红楼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如影随形,时常萦绕在她的脑海、浮现在她的眼前。参加工作后,不满足于读书赏剧品红楼,她渐渐开始提笔为文,倾吐自己对《红楼梦》里那些血肉丰满之人物、跌宕起伏之情节的理解与感悟。2015年,她终于鼓起勇气,向《红楼梦学刊》官方公众号发去首篇习作,很快得到时任主编、红学专家卜喜逢的肯定与鼓励。卜主编给予其作品以热情而中肯的评点,并相继赠送不少红学方面的书籍资料。这大大激发了她研读、探究《红楼梦》的心劲。

2019年12月,河南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解析贾宝玉)读书竞赛总决赛”中原逐鹿。初出茅庐的刘莉莉在精英云集的辩论大赛中光荣获奖。同年,一篇题为《从“西昆体”到“长吉体”——由诗风的转变看贾宝玉的成长》逾万字研究论文,发表于红学领域权威杂志《红楼梦学刊》。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剖析、严谨的表达,该论文一经面世,即吸引了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次年10月,她撰写的红楼人物评论《迎春:一味隐忍,妥协了人生》被《红楼梦学刊》官方公众号转载。此后,《事与愿违:妙玉的悲剧人生》《对宝玉“痴、呆、傻”的认识》《饮鸩止渴——贾瑞的悲剧人生路》等,一篇篇富含真知灼见的研究论文次第出炉,显示出这位红学界新秀不俗的文字功底和惊人的研究水平。

渠水清如许,赖有活源头。近20年来,刘莉莉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及红学专著、论文,勤奋钻研红学研究领域不同学派的重要著作。脂砚斋、畸笏叟为代表的评点派文献资料,她字字抠过;乾隆时叶崇伦、唤明为代表的题咏派有关《红楼梦》诗词的鉴赏之作,她句句品过;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为代表的考证派一系列论著,她篇篇读过;王国维、鲁迅等基于《红楼梦》思想性、艺术性的研究成果,以及蔡元培、刘心武为代表的索隐派各种著述,她也逐一琢磨过……

爬罗剔抉苦劳神,刮垢磨光始见真。2024年春夏之交,收录她历年精心撰写的近30万字红学研究专著《一得集:落笔品红楼》,经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立足于《红楼梦》文本,从思想、人物、文化三个维度切入,探寻曹雪芹思想源流,阐释红楼人物的多样性及其性格的复杂性,溯源《红楼梦》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被红迷们誉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深度解读《红楼梦》的评论力作。

绛县文联为刘莉莉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新书出版座谈会。刘莉莉在发言中坦陈,迄今为止,自己阅读、研习有关《红楼梦》专著两千余册,相关红学研究论文五六千篇。多少个周末闲暇,多少个不眠之夜,她不是沉浸在典籍中,就是忙活在电脑前。废寝忘食查阅海量资料,斟字酌句撰写研究论文,“很多文章修改在十余次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次”。如是历经年复一年勤勉且严格的专业训练,她方感自己“距离《红楼梦》更近了一步,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红学’”。

“落笔升蝶”,是刘莉莉为自己精心选取的笔名,寓意创作研究恰如破茧成蝶,只有经历几番痛苦挣扎、艰辛磨砺,方能化蝶起舞、高空飞升。她为作品集命名“一得”,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尽显其一贯的谦逊、温婉之风。窃以为,“一”实为聚焦目标、始终如一;“得”乃是厚积薄发、屡有所获。笔者统计,《一得集》注明引用的各种文献、论述达80余种,足见其研读之广博、治学之严谨、写作之苦辛。

捧读这本装帧古朴雅致、散发油墨清香的《一得集》,笔者仿佛看到作者手不释卷潜心钻研的身影、俯首耕耘奋笔疾书的模样。因为是同乡,又常一起参加作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其装束打扮、谈吐举止,并不陌生。许是多年痴迷于红楼梦研究之故,从她身上,似乎能看出大观园里一众红楼女儿的倩影:娴静端庄时,她仿佛薛宝钗;与同伴说笑逗乐时,她宛若晴雯;更多时候,她沉静寡言,又颇似颦儿现身……这样一个古典气十足、才华出众的刘莉莉,有着各种名目头衔: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运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绛县作协副主席,她还是县里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政协委员。尽管工作和事业均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但她始终保持一种风轻云淡、谦逊低调的姿态。

赓续文脉自担当,传播经典作榜样。

疫情期间,她创办了“红楼心语”自媒体电子杂志,持续不断地宣传推广《红楼梦》和“红学”知识,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研究成果。她担任《红楼梦全本导读》(花山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出品)副主编,精心绘制多幅“人物关系图”,倾情编写大体量赏析资料,帮助初读者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助力中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解。

“伟大的曹雪芹,不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红楼梦,悟不透的人生路。”2021年11月起,刘莉莉在家乡绛县开启《红楼梦》读书讲座之旅,听众、红迷朋友们对现场这两条醒目的宣传标语印象深刻。它昭示了主讲人致敬大师、推广经典的虔诚与信心。每期讲座围绕一个主题,主讲者解读人物和情节,探究人物、事件背后的哲学意蕴,同时与受众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在县图书馆等地,先后举办了“王熙风:机关算尽太聪明”“妙玉的身世及其悲剧结局”“贾元春:榴花开处照宫闱”等多场专题讲座。每次活动,现场气氛皆温馨融洽、生动活跃,从四面八方甚至几百里之外乘兴而来的红迷们,个个意犹未尽、充实而归。这种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传播推广《红楼梦》文化的现象,全国范围内当属罕见吧!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心血的“品红”集子上。

前述那篇《从“西昆体”到“长吉体”》万言长文,是《一得集:落笔品红楼》的开篇之作。在这篇选题脱俗、考证严密的用心之作中,刘莉莉独辟蹊径,以诗风变化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现《红楼梦》男一号贾宝玉的成长历程,“他注定是孤独的。而贾宝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历经繁华与衰败,饱尝聚合与离散,依然坚守着一颗赤子之心,终未妥协。”可谓切中肯綮、振聋发聩。

在《论“鱼眼睛”兼曹雪芹思想源流微探》一文中,围绕贾宝玉关于女性“无价宝珠——死珠——鱼眼睛”变化轨迹的“奇谈怪论”,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得出结论,认为这恰是曹翁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的对人性由清至浊转变的醒世恒言。她从“鱼眼睛”的生存形态、形成过程、天然悲剧,探究曹雪芹融合并发展了老庄、阮籍、李贽等道家文化而形成的光辉思想。

《红楼梦》被鲁迅归为“人情小说”,刘莉莉反复研读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家庭伦理、世态人情,贾府历次祭祖和丧葬活动的“遵礼而祭”,贾宝玉对红楼女儿如金钏、晴雯、黛玉的“以情相祭”,二者耐人寻味,大有深意。由此入手,研究者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梳理得出,“情礼兼备”是构成《红楼梦》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鲜明特色。

敢于质疑,不拘泥现成学说。《红楼人物更名浅析》中,刘莉莉就学者王开桃针对薛宝钗为贴身丫头改名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她认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蘅芜君之所以给丫鬟黄金莺更名“莺儿”,当用典自唐诗《春怨》,“是作者刻意为之,目的在于以莺儿之名引出这首含义颇深的诗”,由此可“推测遗失后文中薛宝钗的结局,势必是独守空闺”。

历代文人墨客不乏钟情于酒者,他们写诗赋文、挥毫泼墨,借力酒兴、成就美文。“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曹雪芹友人敦敏《题芹圃画石》语)曹翁将中国酒文化之典型载体——酒令酣畅淋漓地挥洒笔端,艺术再现抢红与射覆、猜拳与拇战、女儿令、牙牌令、占花令、击鼓传花令等酒令形式,绘成《红楼梦》文艺百花园一道独特风景线。刘莉莉不惜笔墨、旁征博引,在洋洋洒洒4万言《<红楼>酒令浅解系列》中,深究细品、梳文栉字,作出翔实、准确的剖析解读,令人大开眼界、受益良多。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夏明亮读了该书后,郑重写就《与大师对话,成一家之言》的评论文章。他说,刘莉莉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堪称红学研究的一股清流。他认为,在红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流派迭出,众说纷纭,虽然都有各自的学术价值,但这种现象给人的错觉是,好像《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才是研究对象。刘莉莉选择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夏明亮以《缘聚缘散“二丫头”》《<红楼梦>中的商人百态》为例,赞扬作者善于别出心裁,捕捉不易发现的学术选题,显示出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极大的学术勇气。

“刘莉莉所选择的红学道路是《红楼梦》阐释的正途。”她“在对《红楼梦》的阐释中对以文学为本的立场坚守,在论题的选择,命题的提炼,人物分析的细心上所体现的独到和高度,是最值得向《红楼梦》爱好者推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在为《一得集》所写的序言中,给出如是评价。

2024.11.1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