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牛智贤的头像

牛智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古人曾度今时夏 今夏曾在古诗里

古诗里的夏天

《诗经》对夏暑有生动的描绘。“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直接点明了夏季的炎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则以“流火”形象地比喻夏日的酷热。早期诗歌中的夏暑意象多与农事活动相关,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敏锐观察。

《诗经》中的暑热常与劳作艰辛相联系,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描写夏日美景之时,也隐含了炎热环境下劳作的辛苦。这种将自然气候融入人文活动的表达,奠定了中国诗歌夏暑意象的基础。

唐代诗人对夏暑的描写更为丰富多元。杜甫《夏夜叹》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酷暑的难耐;王维《苦热》“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以壮阔的意象描绘盛夏的威势。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著名诗句,又生动刻画了农夫烈日下劳作的艰辛。

李白以豪放的笔触将暑热转化为诗意,《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避暑态度。而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则描绘了夏夜纳凉的闲适情景,体现了唐人面对炎夏的从容与智慧。

宋词中的夏暑描写更趋细腻雅致。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以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夜纳凉的情景开篇,营造出夏夜的浪漫清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夏日雨后清晨的描写,展现女性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捕捉了夏夜特有的声响与景致;秦观《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描写了文人雅士主动追寻清凉的闲适生活。宋人将消暑活动提升为一种生活艺术,在词作中表现出对夏日独特的审美体验。

古人度夏妙招多

首先依靠各种物理降温方法。扇子是最普及的消暑工具,从简单的蒲扇到精美的团扇、折扇,不仅实用还具有艺术价值。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已有工匠能制作“夹层扇”,在扇面夹层填入香料,扇风时香气扑鼻,达到消暑怡神的双重效果。

冰块降温是另一重要手段。《周礼》记载周王室设有“凌人”一职,专门负责冬季采冰、储存以供夏季使用。唐代宫廷的“含凉殿”更是将机械原理应用于降温,《唐语林》描述其“四隅积水成帘飞洒”,通过水循环装置形成水帘,配合扇车摇动,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

古人服装也随季节调整,夏季多穿葛、麻等透气材质。《诗经·葛覃》有“为絺为綌”之句,指的就是细葛布与粗葛布,适合夏装制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重仅49克,又轻又薄,为得清凉。

在饮食方面,古人讲究“春夏养阳”,通过食疗调理应对暑热。绿豆汤、莲子羹等饮品历史悠久,《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夏季饮品的制作方法。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了汴京街头“冰雪凉水”等冷饮摊贩的繁荣景象,说明冷饮在那时民间已十分普及。

茶水也是古人夏季重要饮品,陆羽《茶经》指出茶能“涤烦疗渴”,适合暑天饮用。文人雅士更发展出“分茶”游戏,将消暑与娱乐结合。此外,夏季饮食强调清淡,《黄帝内经》提出“夏三月宜减苦增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夏季饮食养生理论。

古人善于通过建筑与环境设计创造清凉空间。园林中的水景、树荫是天然降温设施,明代计成《园冶》载“荫槐挺玉,曲径纳凉”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中天井、回廊、遮阳檐等设计,都体现了应对炎夏的智慧。

“凉屋”是古人夏季专用建筑,唐代宫廷有“水亭”,宋代有“冷泉堂”,明代《长物志》记载了“雪洞”的建造方法。这些建筑或临水而建,或深藏地下,利用自然条件创造凉爽环境。百姓则常见将床榻移至庭院或屋顶纳凉的习俗,称为“露宿”或“乘凉”。

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时期建造的“凉殿”设有水力驱动的扇车,将冷水抽至屋顶形成人工雨帘,“四檐飞溜悬波如瀑”,使室内温度显著降低。这种将水利工程与建筑设计结合的降温方法,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宫廷饮食也讲究清爽,《清异录》记载后唐皇帝食用“清风饭”,用龙脑、珍珠等珍贵材料与冰片调制而成。杨贵妃享用荔枝的故事广为人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了宫廷消暑需求形成的特殊物流业态。

宋代城市商业发达,民间度夏文化丰富多彩。《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有卖“冰雪凉水”及“生淹水木瓜”等冷饮的摊贩。临安茶肆在夏季“张挂名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将消暑与商业文化完美结合。

瓦舍勾栏中的“水傀儡”表演,西湖等地的“赏荷”活动,都是宋代市民夏季常见娱乐方式。《武林旧事》记载,夏季钱塘江上有“水上迎会”,百姓乘舟纳凉观会,热闹非凡。

明清文人将消暑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高濂《遵生八笺》详细记载了“夏时幽赏”十二项活动,包括“空亭坐月鸣琴”“柳阴垂钓”等,将避暑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出“夏季行乐之法”,主张按时辰变化调整活动,如“晨起看荷”“午倦抛书”等。

文震亨《长物志》载有多种消暑器具,如“竹夫人”(一种竹制抱枕)、“瓷枕”等。这些器物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文人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浮瓜沉李”的典故,则展现了古人简单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

从《诗经》的朴素描写到宋词的细腻表达,从宫廷的奢华降温到民间的智慧防暑,古人面对夏暑展现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令人叹服。古老传统的消夏避暑举措,蕴含着“顺应自然”“心静自然凉”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夏季生活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