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塬是我的家乡,坐落在晋南一处名不见经传的黄土台塬上。“凤凰塬上”是我前些年办的一份自媒体电子杂志。
众所周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互联网平台,正在取代报刊杂志、影院舞台,成为公众接受新知、传播文化的主流媒体和载体。笔者忝为所在市、县作协会员,县文联和宣传部门每年都为我们订阅党报或文学期刊。单位里也有《人民日报》《山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好几种。邮递员隔三叉五送一回一一可能是偏远乡村学校之故,报刊尚做不到一日一送,以致好些时候“日报”会变成“周报”而大家已习以为常,甚至压根不去过问。偌大的学校,取报读报的,寥若晨星,这反倒成全了我,除了拥有属于自个的两份外,还可尽兴享用别的报刊杂志。遇到报纸副刊,索性带走细读。每每看到成摞成摞的报刊如弃婴被丢之角落,蒙尘纳诟,颇觉可惜、心痛。
周国平说,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因此也改变了作者们的写作习惯。在自媒体蓬勃生长的今天,人人都是作者,传统的作者们也把主战场转移到了自媒体网络平台上。
此言颇有见地,“凤凰塬上”自媒体公众号自2018年元月创办后,各地作者闻风响应,爱好文学、喜欢码字的,个个摩拳擦掌,奋笔疾书,不时发来作品分享;不擅写只喜欢看的,或许缘于作者多是熟人一一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单位同事等。身边人写身边事,阅读又便捷,更新也及时,这恐是自媒体平台较传统媒体更易于被受众接受的主因吧。
诚然,自媒体平台发表文章门槛相对低些,传播相对快些,而这,也正是它拥有更多作者和读者的明显优势。那些高大上的纯文学期刊,无疑是一般作者难以抵达的大雅之堂。即使是省市级作家协会的会员,每年见诸纸媒文学期刊的,数量十分有限。这和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与个人生活的小环境不无关联。
“凤凰塬上”坚持思想性、文学性、大众化相统一的办刊原则。这可以从上千期的原创和转载作品内容中得到佐证。这里发表的原创作品不论何种文学样式、哪个领域内容,首要的,须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绝对不犯政治性错误,大到几万字几十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小至百字内的短小诗文,都经得起读者考量。作为编辑,审阅稿件,属文学作品范畴的,底线是文从字顺、语言规范,符合各种文体相应特点和规律。在“凤凰塬上”发文的作者,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国家级、省级作协知名会员,也有行业精英、骨干,更多的,是身上有泥巴或粉笔屑、有烟火味的接地气的一线普通作者。
“凤凰塬上”办刊三载,每年都有爱好文学、写作功底扎实、有创作恒心、作品得到读者认可的作者,被吸收加入县作协:牛新生、宋玉梅、王斌卡、魏晓玲、闫广积、曹爱武、张丽萍... ...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一一我们习惯称他们为“作家”一一“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和痛苦。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一一从精神到形象。”
在我们“凤凰塬上”,便有为数不少这样的作家、诗人。被誉为“汾河之子”的新绛诗人付振虎,一生酷爱诗歌创作,在他的如汾河水潺潺流淌的笔端,倾泻着对苍莽凤凰岭一草一木的深情,倾泻着对巍巍龙兴塔一砖一瓦的眷顾,倾泻着对古老城隍庙一点一滴的记忆。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的付振虎,为他的家乡,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份厚重。身患重疾仍矢志笔耕的绛县作协副主席刘玉栋,致力挖掘整理本土历史文化,使名播华夏、享誉桑梓的晋文公、祁奚、裴行俭、乔晋芳、张亦堪、刘门三父子众多名人事迹传诵天下,使凤凰塬、姜嫄庙、景云宫、探花府众多名胜古迹家喻户晓,年过古稀、壮心不已的刘玉栋老师,与“天下第一县”的绛山涑水有着割舍不掉的深情厚谊。
“质朴是大师的品格,它既体现在日常举止中,也体现在作品中。这是一种丰富的简洁、深刻的平淡、自信的谦虚,知道自己无须矫饰。”“只有质朴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周国平如是说。“凤凰塬上”大小千百篇作品,大都体现了“质朴”的文风。这正是凤凰塬和凤凰塬以外的人们,每天凌晨翘首企盼微刊更新的原因所在,这正是天南海北的读者喜欢“凤凰塬上”并自发转载、转发的动力之源。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三载的时光虽不算长,百十位作家文友的劳动成果却有份量。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时时沉浸在五湖四海文朋笔友们的来稿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悟世间的阴晴冷暖。常常感奋名家妙手著文之非凡,也常常喟叹卑俗如我目力之有限!
遗憾的是,“凤凰塬上”公众号于新冠疫情期间因故停办。
作家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写道:
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凤凰塬上”尽管停办了,但百十位作家、文学爱好者、中小学生朋友,他们的文字,不会灰飞烟灭,消逝净尽。这些或著名或平凡或绵长或简短或深刻或轻浅的诗文,不会被人们忘却,不会被记忆的心屏删除。它们存在于别处,——或重现于另外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上,或珍藏在看得见的笔记文档里,亦或看不见的心灵仓库里。
节选自牛智贤散文戏剧集《凤凰塬上》(线装书局出品),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