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淑兰的头像

王淑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08
分享

社区药房

李婷婷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药房的灯光温暖而明亮,一如她和母亲十年来的每一个清晨。

清晨六点半,社区还沉浸在睡梦中,只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在枝头跳跃。李婷婷已经打开了社区药房的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草药香气扑面而来,她熟练地检查了药品柜台,用白布擦拭着一尘不染的玻璃柜面。

药房不大,但布置得井井有条。西药按照功效分类摆放,中药柜的小抽屉上贴着工整的标签,柜台旁边还特意放置了两把软垫椅子,供等候的顾客休息,这些都是李婷婷和母亲张丽华精心设计的细节。

“婷婷,血压仪检查了吗?”张丽华从后面的配药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用药记录册。虽然已经五十八岁,她的步伐依然利落,眼睛敏锐地扫过药房的每个角落。

“查过了,妈,今天第一批降压药应该会送到,我让送货的李师傅直接送到后院,免得堵在门口影响顾客进出。”

这是她们多年来的习惯,每天开门前都要确认一切就绪,这家药房不仅是她们的生计,更是整个社区的健康驿站。

七点刚过,第一位顾客就推门进来了,是住在对面小区的赵奶奶,她拄着拐杖,慢慢挪到柜台前。

“婷婷啊,我这降压药吃完了,再给我开一盒吧。”赵奶奶从布袋里掏出空药盒,手有些颤抖。

李婷婷接过药盒,却没有立刻取药:“赵奶奶,这药您吃了两个月了,上次量血压是什么时候?”

“哎哟,半个月前吧,社区卫生站量的,说是不高不低。”

“那咱再量一次,反正免费。”李婷婷笑着扶老人到一旁的血压仪前,“您坐着歇会儿,早上吃早饭了吗?”

赵奶奶摆摆手:“就喝了一碗粥,人老了,吃不下太多。”

李婷婷一边给赵奶奶量血压,一边闲聊着家常。这是她和母亲经营药房的秘诀——不只是卖药,更是关心。张丽华常说:“药能治病,关怀才能治心。”

血压测出来略微偏高,李婷婷仔细记在赵奶奶的健康档案里,这才去取药,她特意用大号字体打印了服用说明,单独放在药盒里。

“谢谢啊婷婷,你们这儿贵是贵点,但放心。”赵奶奶慢慢站起身,李婷婷赶忙扶着她走到门口,目送老人安全过了马路才返回柜台。

张丽华站在柜台后,微笑着看女儿:“记得刚开业那年,你还嫌这些老人家啰嗦呢。”

李婷婷不好意思地笑了:“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她推了推眼镜,“现在觉得,能帮到他们,挺值的。”

上午九点后,药房渐渐忙碌起来。上班族赶在迟到前买感冒药,主妇们来选购维生素,还有几位慢性病患者来取定期药物。

这时,一个年轻男子急匆匆走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处方笺,眼神慌乱。

“请问,有这个药吗?”男子将处方笺递过来,手指有些发抖。

李婷婷接过处方,是一种强效降压药。“有的,您稍等。”她取药时注意到男子的年龄——才二十八岁,远不是通常需要这种药的年纪。

“医生跟您说过这药的副作用吗?”李婷婷问。

男子摇头:“就说一天一片,其他没多说。”

李婷婷耐心解释起来:“这种药可能会引起头晕和乏力,刚开始服用时最好不要开车,还有,最好定期检查肝功能。”她拿出一张药物信息页递给男子,“这上面有详细说明,还有我们药房的电话,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打电话问。”

男子连连道谢,表情轻松了许多:“第一次得这病,吓坏了,谢谢您这么详细。”

送走年轻男子,李婷婷一回头看见母亲赞许的目光。张丽华走到她身边,低声说:“记得多提醒一句,这药和柚子同吃会影响药效。”

“差点忘了!”李婷婷赶紧追出门去,补上这句提醒,男子已经走到街角,听到喊声回头,感激地挥了挥手。

中午时分,药房暂时清静下来,李婷婷和张丽华轮流吃午饭,今天李婷婷先值岗。

她正整理上午的销售记录,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年轻女子踉跄着走进来,脸色苍白,额头上布满汗珠。

“不好意思,”女子声音微弱,“我怀孕十二周了,有点发烧,但又对很多药过敏...”

李婷婷立刻绕出柜台扶住女子:“您先坐,别着急。”她朝里面喊道:“妈,出来一下!”

张丽华闻声从配药室出来,一眼看出情况紧急:“发烧多少度?对什么药过敏?”

女子艰难地说出几种抗生素名称,声音越来越虚弱。张丽华一边量体温,一边吩咐李婷婷准备物理降温的冰袋和孕妇可用的安全药物。

“38.5度,得赶紧降温。”张丽华皱眉,“但你这种情况,最好去医院。”

女子摇头:“刚从医院出来,急诊人太多,我等不了那么久...”

张丽华沉吟片刻,转身取来一小瓶药:“这是外用的物理降温凝胶,孕妇可以安全使用。我先给你擦一些,但之后一定要去医院看看。”

她亲自为女子擦拭额头和颈部,动作轻柔熟练。李婷婷端来温水,看着母亲照顾病人的模样,忽然想起小时候生病时,母亲也是这样照顾自己。

女子情况稍好转后,张丽华又包了几种孕妇可用的安全药物:“这些只能应急,烧退了还是得去看医生,查查发烧原因。”

女子感激地几乎落泪:“谢谢,我跑了三家药店,都说让我直接去医院,只有你们愿意帮我...”

送走女子,李婷婷看着母亲:“为什么别的药店不接?”

“怕担责任。”张丽华淡淡地说,“但咱们做这行,不能只见药不见人。”

下午两点,药房迎来又一波客流高峰。李婷婷忙得不可开交,却注意到母亲坐在电脑前,眉头越皱越紧。

趁着一波顾客离开的间隙,她走到母亲身边:“怎么了?”

张丽华指着屏幕上的销售数据:“这个月业绩又降了百分之十五,对面那家大药房开业后,咱们的老顾客越来越少。”

对面半月前开了一家连锁大药房,宽敞明亮,药品齐全,还经常打折促销。不少老顾客都被吸引过去,只有一些老人还习惯来她们这里。

“咱们的特色是服务,这是大药房比不了的。”李婷婷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担忧。

张丽华摇头:“光有服务不够,价格差太多,普通人还是会选便宜的。”

这时,社区的老书记走进药房,听到她们的对话,插话说:“说实话,你们可以考虑专注服务老年人,咱们社区老龄化严重,老人们对去大药房发怵,就信你们俩。”

老书记的话点醒了她们,接下来的周末,李婷婷和张丽华没休息,一起设计了转型方案。

周一一早,药房门口挂上了新牌子:“社区健康服务站”。她们重新调整了药品布局,将老年人常用药放在易取的位置,增加了放大镜和老花镜,还设置了免费的血压、血糖测量区。

“咱们还得增加送药上门服务,”张丽华提议,“很多老人腿脚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

李婷婷补充道:“还可以做用药知识小讲座,每周一次,教大家正确服药。”

转型后的药房很快吸引了老年顾客群。她们准备了字更大的价格标签,准备了常用的医疗用品,甚至备了轮椅和拐杖可供租借。

一天下午,赵奶奶来买药,惊喜地发现变化:“这下好了,我们老人家有专属药房了!”

一个月后,李婷婷在社区中心举办了一场健康讲座。她本来担心没人来,没想到现场座无虚席,来了五十多位老人。

张丽华主讲合理用药,李婷婷则演示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和血糖。讲座结束后,她们还为每位老人做了简单的健康检查。

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拉着李婷婷的手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第一次有人这么耐心教我吃药的事,我老是忘事,有时候吃重复了,有时候又忘了吃。”

李婷婷心里一动,想起什么:“您等等。”她从包里拿出一本用药记录本:“这是我设计的小本子,每天吃完药就打勾,这样就不会忘了。”

王大爷如获至宝,连连道谢。周围的老人纷纷围上来,也要领取这样的记录本。

那天晚上,李婷婷连夜设计打印了二百本用药记录本,第二天免费发放给需要的老人,这个小举动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专注于老年人服务意味着放弃了大部分年轻客户,药房收入大幅减少,到了第三个月,账面上的数字让李婷婷和张丽华忧心忡忡。

“妈,咱们撑得下去吗?”一天晚上打烊后,李婷婷望着空荡荡的药房,忍不住问。

张丽华没回答,只是默默擦拭着柜台,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

社区老书记站在门外,身边还有几位老人代表。

“听说你们最近困难,”老书记开门见山,“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不能看着这么好的药房倒闭。”

赵奶奶接着说:“我们可以预存一点药费,你们需要周转资金是吧?”

王大爷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儿子给我的生日红包,我先存这儿,以后买药慢慢扣。”

李婷婷的眼眶顿时湿了:“这怎么行,我们不能要您的钱...”

“怎么不能?”老书记板起脸,“这药房是我们大家的,你们倒了,我们上哪找这么贴心的地方去?”

张丽华擦擦眼角,想了想说:“预存药费可以,但我们得签个正式协议,保证大家的钱安全。”

第二天,令她们惊讶的是,不只是几位老人,整整三十多位社区居民前来预存药费。原来老书记在社区微信群里发了倡议,大家积极响应。

更让李婷婷感动的是,曾经那个来买降压药的年轻男子也来了:“你们救过我一次,我记得。”他如今血压控制得很好,每周都来测一次。

靠着社区居民的支持,药房度过了最难熬的时期。更令人惊喜的是,口口相传之下,甚至其他社区的老人也慕名而来。

一个月后,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进药房。他是某健康科技公司的代表,听说了这个“老年人专属药房”的故事,特地前来洽谈合作。

“我们正在推广一款智能药盒,可以提醒老人按时服药,还能远程通知家属。”男子展示着产品,“希望能在你们这里试点推广。”

李婷婷和张丽华试用了产品,觉得确实对老人有用,于是欣然同意。智能药盒推出后大受欢迎,药房又多了一项特色服务。

秋天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药柜上,李婷婷正在教一位老人使用智能药盒,门口的风铃清脆作响。

她抬头看见社区富商陈先生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少有的急切。

“张药师呢?”他问李婷婷,语气焦急。

李妈妈闻声从里间出来:“陈先生,有什么急事吗?”

陈先生深吸一口气:“我父亲昨晚住院了,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中毒。医院说是因为他同时吃了好几种药,没告诉我们...”

原来陈老先生患有多种慢性病,在不同医院开了不同药物,自己又添加了一些保健品,结果发生了严重相互作用。

“幸好发现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在观察中。”陈先生语气沉重,“我才意识到,父亲需要有人专门管理他的用药。”

张丽华点点头:“很多老人都有这个问题,不同医院开的药,自己又乱买保健品,没有人统一管理,很容易出问题。”

陈先生看着药房:“你们能否提供私人用药管理服务?钱不是问题。”

李婷婷和母亲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一个主意。

“我们不仅可以为您父亲服务,”李婷婷说,“还可以为社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用药管理服务。”

陈先生当即表示愿意投资支持。两周后,药房推出了“私人用药管家”服务,为顾客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统一管理所有药物,避免相互作用风险。

这项服务迅速走红,甚至吸引了媒体注意。本地的晚报派记者来采访,写出了题为《社区小药房,健康大管家》的报道,让药房名声大噪。

寒冬来临的时候,李婷婷和张丽华的药房已经焕然一新。陈先生的投资让她们能够扩大规模,增加了中药区和健康咨询区。

圣诞前夜,药房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健康庆典,社区居民来了许多,挤满了原本就不大的空间。

老书记代表社区讲话:“咱们这个社区,有了这家药房,就像是有了健康守护神。不只是卖药,更是救急、解惑、救命的地方!”

赵奶奶拿出一个手工制作的锦旗,上面绣着“社区健康守门人”七个大字。

李婷婷看着这一切,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湿润了。她走到母亲身边,握住她的手:“妈,还记得我们差点撑不下去的时候吗?”

张丽华微笑:“记得,但好在坚持下来了,药房不只是生意,更是一种责任。”

那天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李婷婷没有立刻关门。她站在门口,看着冬夜里温暖的小药房,心里充满自豪。

社区药房的玻璃门上,反射出对面大药房的霓虹招牌。但李婷婷不再担心竞争了,她们找到了自己的路——不是卖药,而是关怀;不是交易,而是信任。

“明天早点来,”张丽华锁好保险柜,“社区卫生站要送来一批疫苗,我们要开始提供接种服务了。”

李婷婷点头,最后关掉了药房的灯。黑暗中,药柜的轮廓依然清晰,药香依然弥漫。

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这盏灯会再次亮起,迎接需要帮助的人们。而她和母亲,会一直在这里,守护整个社区的健康。

就像过去十年一样,就像未来无数个十年一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