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秒钟的回忆的头像

七秒钟的回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8
分享

耳听的声音

“耳听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浸温柔。”这是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的一句话。萦绕在他耳畔的是虫鸣低语,微风习习。而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通达的今天,我们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捕捉到形形色色的故事。对于信息的筛选我们常常受主观所支配,但在媒介文化日益兴盛的今天,我们当让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让耳朵作为媒介,正确选择信息、利用信息。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听的人只记着他希望听到的东西。掌握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这也许是我们喜欢听好话、喜欢得到别人赞美的原因吧。人们总是渴望听到那些让自己愉悦的声音,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我们的自尊心,让我们感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但是,如果只听好听的,而不去听那些可能让自己不舒服但却是真实的声音,就会陷入信息茧房。我们会将自己所听到的当成全部,而把正确信息排除在外,从而引来祸患。

回望历史,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楚王听信郑袖、子兰等小人之言而客死他乡,这是因为他没有分辨出哪些是忠言,哪些是谗言,最终被小人蒙蔽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东汉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听不见贤人意见,这也是后汉倾颓的原因之一。他们被身边的小人所左右,听不到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声音,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险些葬送了大唐江山。这些历史事件都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地听取声音,就会给自己、给国家带来灾难。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好听的并不都是有利的,有时候那些刺耳的声音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接纳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选择其中正确、有利的观点,才能真正实现“耳听八方”。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开门纳谏,最终让齐国“战胜于朝廷”。他没有因为邹忌的进谏可能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就拒绝,而是虚心接受,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从而使齐国强大。唐太宗面对忠臣魏征那几近“羞辱”的直言进谏,虽有怨愤不满,但在调解之后却能虚心接受,最后创下贞观之治的局面。他没有因为魏征的直言让自己感到难堪就排斥,而是认识到这些忠言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成就了一代盛世。只有打开耳朵,将忠言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真正采集到利于自我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信息。

在泥沙俱下的信息之海中,我们更需要听见深处的声音,听见有理有据有节的声音。面对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我们应该听到的声音是事实与真相,是细微之处显真情,而不是通过一段视频、一句话,不加以辨析就匆匆代入自己的主观,以为窥见了全貌,沾沾自喜,一股脑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以《再见爱人》节目为例,最初由于剪辑和部分嘉宾行为,麦琳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随着节目的深入,观众逐渐发现节目组可能夸大了某些行为,舆论也随之反转。这说明我们耳朵所接收到的声音,不能拘于狭小的缝隙之中,同样也不能漂浮在事物的表层之上。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涌来。这些信息中,不乏毫无价值的、缺乏逻辑的、低俗媚俗的内容。如果不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我们难免被垃圾信息的海洋所淹没,甚至被不良信息所左右,沦为互联网时代的“奴隶”。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理性的心态,做好“加减法”。不以主观感觉臆断,让理性回归。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选择的陷阱。

“林间洁净清新,山峦守口如瓶,没有人肯告诉我那即将要来临的盛放与凋零。”席慕容这样写道。我们无法预测会有什么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但我们能时刻准备好面对各种声音所做出的选择与态度。在我们的听觉的这片原野上,用心去浇灌,培育出十万朵绽放的蔷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