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欧阳安的头像

欧阳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2
分享

昆明记:四季如春的时光刻痕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句诗道尽了春城昆明的灵韵。那座彩云之南的明珠,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以其独特的气韵,在我的记忆长河中镌刻下了深深的纹路。其自然与人文交织,历史与现代辉映,每一处风景、每一道美食、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还有那些高矮不一、环肥燕瘦的人儿,都构成了我对它深刻的印象。

大观楼:岁月长歌中的历史回响与人生感悟

1986 年10 月14日,初到昆明的我被一则新闻震撼——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开启首次访华之旅,10月16日将抵达昆明。随后看电视新闻获悉:10月17日,女王一行先是沉醉于西山的湖光山色,而后乘游艇横渡滇池,最终抵达因大观楼闻名的大观公园。在近华浦亲手种下了三株从英国带来的玫瑰……。虽未能亲眼目睹这一盛事,却让我从此对大观楼心生向往,迫不及待想要去探寻这座连英女王都驻足的名胜。

10月19 日,在同事兼领导老吴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大观公园。踏入公园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沿着蜿蜒小径前行,只见一座三层飞檐的楼阁映入眼帘,雕梁画栋间尽显古朴神韵,近前方知是大观楼。

通过观览了解到: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咸丰七年(1857 年)被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后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年)再修。楼内保存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撰文的《重建大观楼碑记》记载了其历史变迁。楼体呈方形、三重檐、四角尖顶,与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特色的“五墨”彩绘以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多为象头或花卉图形),又具有鲜明的云南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为其撰写了180字长联,被誉为 “天下第一长联”。自此,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形成与滇池自然环境和昆明深厚人文积淀相结合的文化景观。1983年,大观楼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楼阁,原是巡抚王继文为 “点缀湖山,觞咏其中” 所筑。三百余载风雨侵蚀,它静默矗立在滇池之畔,见证着昆明城的兴衰荣辱,宛如一位皤然老者,在潮起潮落间娓娓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也是在那个驻足楼前的午后,我才真正读懂了长联背后的传奇。撰联人孙髯(1684-1763),字髯翁,号颐安,原籍陕西三原。因父亲赴滇任职,幼年便随家迁居昆明。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自幼饱读诗书,却在科举童试时因拒绝搜身这等辱没斯文的规矩,毅然转身离开考场,立誓终身不仕,终成一代布衣名士。父亲离世后,家道中落的孙髯尝尽贫寒滋味,一介布衣的视角,让他更能窥见民生疾苦,也更早洞察到清王朝盛世表象下暗藏的腐败与衰亡。

清乾隆年间的某个晴日,孙髯漫步至大观楼。登楼远眺时,百里滇池如一幅铺展的巨卷奔涌而来:东骧神骏的山形如骏马振鬣,西翥灵仪的峰峦似凤凰展翅,蟹屿螺洲点缀湖面,苹天苇地铺展水岸。这浩渺风光撞入胸怀,半生际遇与云南千年史事骤然在心头交汇——汉武帝训练楼船经略西南,唐中宗立铁柱记功边疆,宋太祖挥玉斧划界而治,元世祖跨革囊渡江一统。那些曾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终究在时光长河中化作尘埃。

朝代更迭本是天道轮回,盛极而衰终是历史常态。念及此,孙髯挥毫泼墨,留下这副震古烁今的长联。上联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起笔,将湖光山色尽纳笔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四山形胜各呈姿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湖景细节如工笔描摹。下联笔锋陡转,以“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领起,将汉唐宋元的风云变幻一一铺陈。那些费尽移山心力的“伟烈丰功”,终究敌不过“暮雨朝云” 的消磨,最终都付与“苍烟落照”。只余下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在暮色中低吟着历史的沧桑。

这副长联,是孙髯用生命体验熔铸的绝唱——既有布衣文人的家国忧思,又含哲人对历史规律的通透洞察。当滇池的风再次拂过楼檐,联语中的字句仿佛仍在回响,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清醒与叹息。

难怪陈毅在看完这副长联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曰:“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称颂:“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香港作家梁羽生评联称:“情景交融,古今会合,浑然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 伟人毛泽东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不仅能背诵,一次中央开会时,还对云南一位负责人谈起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1958 年3月,在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看过辑录在《楹联丛话》里的大观楼长联,对照三种版本阅读并做圈点批注。当看到该书评长联 “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时,提笔旁批:“从古来看,别创一格,此评不确。”由此可见,这副长联在一代伟人、革命前辈及诸多文字匠人们心目中的份量非同一般。

也因此,在此后昆明四年中,我便与大观楼结下了不解之缘,常与友人同游。每次到访,都能发现它的细微变化:或是飞檐修缮后更显庄重,或是湖畔新植的花木增添生机,我都一一察觉。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大观楼始终以不变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如今回首,大观楼早已超越了风景名胜的意义,成为我人生的精神坐标。它教会我,人生如滇池的波澜,有起有伏;历史似长联中的故事,变幻无常。我们应如这座屹立不倒的楼阁,在岁月洪流中坚守本心;面对得失,不妨学那“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豁达,珍惜当下;面对功名利禄,当有 “叹滚滚英雄谁在”的超脱,笑看风云。

西山:初冬邂逅的灵韵之境

是年的初冬,故乡赤壁虽已有了逼人的寒意,昆明却依然薄衣素裹,春意盎然。彼时,老胡新膺重任,作为我们销售科的领军者首次莅临昆明销售点视察。接站时,我见他棉衣毛裤将自己裹成了粽子,正热得满头大汗,于是斗胆笑说他是“茅棚内的兔儿 —— 不知春秋”。

而今,老胡已然作古,去西方极乐世界颐养天年了。是以觉得:人生如白驹过隙!熟识的人、经过的事、游过的山、涉过的水…… 大多都会在记忆中模糊或消失,惟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才会历久弥新。

那一次,我与老吴趁周末闲暇,全程陪同老胡,开启了首次与西山的深情邂逅。

踏入西山,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生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华亭寺,红墙黄瓦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下,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宛如古人笔下 “深山藏古寺” 所描绘的清幽之境。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瞬间将尘世的喧嚣涤荡殆尽,让人内心归于宁静祥和。每一尊佛像、每一处雕梁画栋,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往昔的传奇,令人不禁为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与虔诚的宗教信仰所叹服。

告别华亭寺,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向悬崖间的龙门之巅进发。攀登之路崎岖险峻,却也处处充满惊喜。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随着脚步的迈进,越发能领略到那非同寻常的景致。站在龙门之巅,俯瞰连绵起伏的群山,云雾在脚下缭绕翻涌,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山风呼啸而过,仿佛在诉说着千古的沧桑变迁,让人不禁遐想古时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的场景。

成功登顶西山后,眼前的滇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彩云之南的大地之上。“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湖面开阔无垠,水色湛蓝如宝石,在阳光的轻抚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远处山峦与近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观。湖面上,一群北方迁徙而至的红嘴鸥正轻盈优雅地盘旋着,为那帧宁静的山水画面恰到好处地点缀出几分灵动与生机。微风拂面,带来滇池清新的气息,令我们陶醉不已。

返程时,我们沿着清幽的小径,怀着崇敬之心来到了聂耳墓前。聂耳墓墓体造型独特,简洁且庄重,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聂耳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墓碑上镌刻的文字,简洁地概括了他为音乐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站在墓前,我仿佛能听到《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旋律在山间回荡。聂耳,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用他的热血和才华,曾创作出了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的乐章。他的精神,如同西山的松柏,四季常青,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如今再回首,只觉得那趟西山之行,不仅是一场身体的跋涉,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那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交融,共同铸就了西山震撼人心的景致。

时光悠悠流转,当年那次西山之行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忆起那个初冬的邂逅,华亭寺的庄重、龙门之巅的险峻及俯瞰滇池的壮阔,依然历历在目,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石林寻迹:岁月与哲理的交织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著名的长诗《天问》里曾问道:“焉有石林?” 一千多年后,被贬为柳州刺史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天对》应答:“石胡不林?往视西极。” 柳宗元的根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南约一百二十六公里处,确有被誉为 “天下奇观” 的石林,因其在路南县境,故称路南石林。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路南石林,那片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于我而言,读中学时是一种向往——地理老师用极其夸张的言语对其渲染,让我以为它只是人生中的诗和远方。未曾料想,仅过了几年,我就身临其境,并使之成为当年生活中一本常读常新的自然之书。四年间,我如虔诚的读者,到访石林不下十次,每一次都似与老友重逢。而 1987 年秋季,高中同学金海出差昆明找到我后的那次即兴游历,最让我记忆深刻。

那日,我们自昆明乘中巴出发,一路笑语,满心期待。抵达石林后,坐上缓缓前行的马车,马蹄“哒哒”,仿佛在叩响大自然的神秘之门。进入景区中的大石林,只见奇峰怪石林立,似刀削斧劈,直插云霄,“群峰壁立,千嶂叠翠”(朱德 1963年留下的摩岩题刻)的壮美之景,让人心生敬畏,一时间我俩陡然有了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

幸运的是,我们蹭到了别人的导游,一路紧随才得以聆听到许多有关大小石林的传说。才知道这片神奇奥秘的所在旧名为李子箐石林,相传有人于隆冬遥见石上有李二株,结实鲜红,晚不及收,次日寻之不复见,故得此名。

狮子亭、剑峰池、观峰亭、莲花池、莲花峰是石林最为奇妙的景观。池旁亭边石峰似利剑直刺青天,峰影倒映在水中,水光石色相映生辉,构成硕大无朋的天然盆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小石林耸立在莲花池畔的那座石峰,顶端呈淡红,宛如一位秀丽婀娜、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族少女,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阿诗玛”。此外,石林中还有 “双鸟渡食”“万年灵芝”“骆驼骑象”“母子偕游”等寓意景观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石峰栩栩如生,形象和名字十分贴切,令人过目难忘。至大小石林接壤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每年的七月中旬,我们撒尼人都会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并称说,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寓意火崇拜、驱邪避灾、农业祈愿及团结欢乐,承载了他们对幸福生活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大石林中的莲花峰宛如一朵盛开于尘世的巨型莲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所化,承载着人们对圣洁与美好的祈愿。而阿诗玛与黑子的爱情故事更是动人心弦,阿诗玛的坚贞不屈、黑子的勇敢执着,在这片石林间传颂千年,为其增添了浪漫而悲壮的色彩…… 这些传说犹如丝丝缕缕的线,将石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编织成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彼时,我和金海轮换手持那部“海鸥”牌相机,虽技术青涩,拍摄效果一般,却也执拗地用一整卷胶片记录了石林的每一处景致。我每一次按下快门,总感觉自己在与石林对话,试图捕捉它的神韵,而每次却又感觉力不从心……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总觉得那次出行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在这片大自然的杰作面前,我不禁思考起人生的意义:石林历经岁月洗礼,方成就如今的壮丽,恰似人生,需经风雨磨砺,才能绽放光彩;阿诗玛与黑子的故事,让我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坚守信念,勇敢前行;莲花峰的传说,则提醒着我们,无论尘世如何喧嚣,内心都应保持一份纯净与善良。

宜良地下石林:探秘奇幻之境

在昆明住了些日子后,经常听人说“不到九乡,枉来云南”,都说九乡是个充满神秘且奇妙的世界。经向当地朋友打听,才知道:九乡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自治乡境内,距昆明90公里,距石林仅34公里,与石林景区共同形成“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乡”的喀斯特立体景观。九乡拥有上百座大小溶洞,为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洞穴群落体系之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989 年春,我与西南一级站设备科的石君及其在昆明延安医院做医生的同学一道,踏上了一场寻觅奇幻的旅程——前往宜良九乡地下石林探秘。

彼时,我们怀揣着对未知的憧憬,花80元包下一辆出租车,满心欢喜地出发。怎奈世事常与愿违,当出租车行至宜良境内距打卡地不足5公里的地方,前方路基上堆满了砂石,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一打听,才知道前方道路正拓宽平整,除了马车,其它车辆只能望路兴叹。但这小小的挫折并未浇灭我们的热情,璇即,我们租了辆马拉板车前往。一路上颠簸翻滚,直颠得我们三位天旋地转,听着车身吱呀作响,我却感觉似在奏响一章别样的前奏。

抵达后,踏入溶洞的瞬间,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才彻底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激情。只觉得: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姿态万千,在五彩灯光映照下,如梦幻仙境:有的似倒挂莲花,冰清玉洁;有的像定海神针,直插穹顶。地下河道蜿蜒,水流潺潺,似在低吟古老歌谣。深处的地下大厅空旷宏伟,仿佛能容纳世间万物。置身其中,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在其面前是何等渺小。

在这奇幻之境中,我们忘却了时间,直至下午五时才返程。回到昆明市区,在环城南路石君家附近的那家醉八仙酒店喝了些酒水、各自吃了一碗过桥米线,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次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哲理:只觉得人生之路充满未知与阻碍。出租车无法通行,恰似生活困境,而马拉板车则是我们应对的勇气与智慧;溶洞内的奇妙景致,提醒我们,困境之后往往藏着绝美风景;而那一碗过桥米线,又何尝不是生活给予的慰藉与馈赠?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旅途如何波折,总有美好在不经意间等待,关键是我们能否怀揣勇气与希望,去穿越风雨,拥抱那片绚烂。

尾声:时光里的春城密码

离开昆明多年,滇池的波光、西山的雾霭、石林的巉岩仍时常在记忆中浮现。这座城市用四季如春的气候滋养着生灵,用多元文化的积淀丰富着内涵,用自然奇观的鬼斧神工震撼着我的心灵。每当想起那些在东寺街、环城西路2号度过的日子,那些在大观楼长联前的沉思,那些在石林间的惊叹……还有前往东川铜矿那陡峭崎岖的路途,开往红河洲小火车上的晃悠,建水燕子洞中的幽靜及“保山的太阳,大理的风,昆明下雨当过冬”的日子和云南十八怪所描述的各地风土人情之变化无常。便觉得昆明如同我失联许久的一位老友,它已将时光酿成了醇厚的酒,让我这个曾与之相遇的过客,在往后余生中总会不经意间时常回味起它的甘甜。

只是那一众曾经让我视如兄弟姐妹的好友王斌、石君、田锐、顾华、张云等,如今均已没了音讯。一直以来,心里总有觉得空落落的,如丢了魂般固化成为了我青葱岁月中的一道恒久的春城密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